论化州民间舞蹈“跳禾楼”的传承和保护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aixi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州民间舞蹈“跳禾楼”是当地乃至粤西地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民间舞蹈“跳禾楼”逐渐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跳禾楼”是化州古老文化的记忆,是化州的文化瑰宝和品牌。因此,传承和保护这一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化州跳禾楼 民间舞蹈 传承 保护
  一、化州民间舞蹈“跳禾楼”概述
  (一)“跳禾楼”的渊源
  化州“跳禾楼”源于清初,于化州(县)市那务、播扬镇等地广为流行。相传古代歌仙刘三妹云游此间,见虫多严重损坏庄稼,便唱山歌以驱虫。当地青年牛哥听了刘三妹唱山歌,也情不自禁跟着同唱,两人日久生情,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们美妙动听的歌声驱散了害虫,催长了庄稼,确保了丰收。村民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妹和牛哥,每当农历六、七月夏播结束,村民便择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禾楼歌,跳禾楼舞。
  此舞世代相传,解放后因各种原因曾中断演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化州县文化馆专干多次到那务、播扬搜集整理该舞资料。1986年5月,化州县文化局组队参加茂名市首届民间民俗文艺汇演,获挖掘整理奖和演出奖。2006年10月,县文广新局派员到那务、播扬挖掘、完善该舞蹈相关资料,认真整理并重新编导“跳禾楼”参加茂名市特色文化活动月开幕式演出,同年11月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2007年“跳禾楼”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跳禾楼”的基本内容
  “跳禾楼”有固定的唱本,分为请仙姑、接神、洒禾楼、对歌、谈劳动生产情趣、庆丰收等六场(科)。先由道士从神庙请神、接神,焚香还拜,拜请“刘三妹”仙姑下凡。道士口中喃唱,鸣炮、烧纸钱,跳禾楼帷幕渐渐拉开。此时,村中每户会舞者手抓家中的饭篓,画上各自喜爱的十二生肖图案来到禾楼前面,由道士所扮的仙姑向禾楼四周扫尘洒圣水,扫除去年不好的东西,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人们随着仙姑一起舞动并开始对歌。对歌的内容包括除虫、谈论农事、生活和男女情爱等各各方面……村中的男女青年通过“跳禾楼”这一活动,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并相互交换信物定终身……最后是锣鼓、唢呐、鞭炮齐鸣,“跳禾楼”即告结束。该舞表现了仙、人共同战胜灾害保丰收的喜悦情境,同时反映了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憧憬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跳禾楼”的主要特征
  1.每年农历六、七月夏播结束期间演一次,时间约4小时。
  2.有完整的科本(演出台本),表演时按照科本进行。
  3.内容以祈愿和反映生活情景为主。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物阜民安。
  4.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和合唱。
  5.舞蹈动作古朴,动作以十字步为主。道具有禾楼裙、环铃、牛角、折扇等,并配以多种器乐伴奏。
  6.对歌带有广西壮族民歌色彩,“跳禾楼”经过历史的传承和吸纳,既有广西民歌风格,又有化州民间习俗的风情特色。
  (四)“跳禾楼”的价值
  “跳禾楼”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因此,对“跳禾楼”的挖掘、抢救、传承、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历史价值。“跳禾楼”是历史的产物。它反映出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生活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2. 艺术价值。该舞独特风味的本地白话演唱极具地方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情趣盎然,展示了一幅古代化州农耕纯朴的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二、“跳禾楼”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青黄不接,传承濒危
  由于从事“跳禾楼”活动的老艺人仅存无几,且“跳禾楼”传承人对传承工作不够积极热心,年轻人对民间舞蹈“跳禾楼”知道的不多,感兴趣和会跳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造成 “跳禾楼”传承陷入困境。虽然“跳禾楼”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宣传推广及示范普及工作没做到位,演出少,只是申报“非遗”期间或上级举行民间文艺专项活动才临时到学校组队排演参赛、演出,赛事或活动一结束,演出队伍自动解散。没有优秀传承人和相对固定的演出队伍,没有“跳禾楼”项目的传承基地,是“跳禾楼”面临传承濒危的主要原因。
  (二)缺乏现代文化元素
  十年动乱期间,“跳禾楼”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遭到禁锢,所有相关演出道具、服饰、文字资料等全遭毁灭,参加活动者受到批判。以至于“跳禾楼”无人问津,一度出现断层现象,直至近年才得以恢复这项活动。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该舞难以适应民众对丰富多彩文化的需求, “跳禾楼”这种长期封闭落后的农耕文化与时代脱节,无法吸引广大群众。
  (三)政府及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舞蹈不够重视,地方财政、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太少,无法进行正常的项目运作,使“跳禾楼”缺少相应的保护机制,无法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只能任其自然流传,严重影响其保护和传承。
  三、“跳禾楼”的传承及保护
  (一)建专档及保护机制,选好带头人
  1.“跳禾楼”要更好地传承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热爱“跳禾楼”工作的文化骨干做领头雁。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承人自身对“跳禾楼”的传承工作漠不关心、得过且过,加上年轻一代对 “跳禾楼”不甚了解,对古老的民间舞蹈不感兴趣,他们也没有机会接触学习,造成这个优秀的民间舞蹈几乎无人问津,致使“跳禾楼”面临失传的尴尬局面。我们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建立传承保护机制,严格考察、审核、挑选优秀的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严格把关,对一些不热爱“跳禾楼”传承工作且多年不作为不称职的传承人要取消其传承人的资格,重新考察挑选热爱并可以胜任“跳禾楼”传承工作的人为该项目传承人。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传承人授徒习艺,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他们,同时要创造条件让有潜质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跳禾楼”,使传承师徒们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期望,明白自身的价值和重任,从而全心全意授徒学艺,使“跳禾楼”后继有人,更好地传承发展。   2.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对“跳禾楼”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记录、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系谱、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建立专门的挡案。
  3.对普查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整理,“非遗中心”要将整理好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存档保管,争取资金出版“跳禾楼”图文集,制作音像、影碟等,全方位、多功能保存好“跳禾楼”相关资料,以便今后更好开展工作和永久性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通过多渠道给力,打响“跳禾楼”品牌
  1.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台、网络等途径向社会传播化州民间舞蹈“跳禾楼”,积极推进“跳禾楼”进学校、广场、社区、下基层、入教材的工作,并在学校、公园等文娱活动场所设立多个“跳禾楼”传承基地,向群众宣传、传授、辅导、展演,同时通过教育部门把“跳禾楼”列入“乡土教材”中去,组织传承人到学校讲课,使年轻一代熟悉“跳禾楼”。只有这样全民普及,大家才能认识“跳禾楼”是化州市的文化瑰宝,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而感受到“跳禾楼”的艺术魅力并热爱上“跳禾楼”,自觉加入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在相关的传统节日和各种晚会活动中,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队伍演出。只有反复表演、观摩和交流,以活态的形式进行展示展演活动,才能让“跳禾楼”在化州大地遍地开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老幼喜爱的民间舞蹈。
  2.积极争取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争取专项资金,使“跳禾楼”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顺利进行正常的项目运作。
  3.积极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借旅游产业宣传推介地方文化品牌,实现共同繁荣。深圳的民族文化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舞蹈表演艺术与海湾景点特色完美结合的例子;信宜市的天马山景区也设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表演,游客可以参与到舞蹈队中去跳舞,这个演员与游客互动的形式非常受游客欢迎,社会一致反响良好。化州有粤西地区著名的“南山寺”和“化州孔庙”等景点,我们可在相应的景区里进行民间舞蹈“跳禾楼”的表演,向游客展示化州的乡土特色文化,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能够了解富有化州风情特色的优美民间舞蹈,也增加了旅游的乐趣。通过舞蹈表演营造出来的浪漫温馨艺术氛围不仅对旅游产业是一种生动的商业宣传,使其具有了文化的延伸力和特色的文化品位,同时赢得旅游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4.与时俱进,繁荣发展。民间舞蹈“跳禾楼”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改进和完善,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促进新的艺术形式、内容产生,在新的形式与传统相互渗透到互相吸收融洽的过程中推动传统的革新,使“跳禾楼”得以升华,既充满传统风味又具有现代气息,成为民众喜爱又热心参与并自发推广的民间舞蹈。
  “跳禾楼”是化州的文化品牌,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和传承好这个项目,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推广,使“跳禾楼”根脉常在,冠叶常青,并充分利用这个文化品牌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化州县志. 化州市县志办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7月第一版,824页;
  [2]化州文化. 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2010年第一期. 35页(内部刊物)。
  作者简介: 廖奇芳(1961—),女,副研究馆员,现任茂名化州市文化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来,已建立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整体、活态保护新阶段,为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继承与创新开辟了新道路。但因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国内外可供参考经验较少,各地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通过对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建议,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期刊
[摘 要]扬琴传入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击弦乐器。广东地区最早将扬琴运用于民间音乐,使扬琴成为广东音乐生活文化的重要乐器。扬琴在广府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衍变,并经历一代代音乐家的探索和创新,发展成独具一格的广东扬琴流派。广东扬琴音乐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融合了广东音乐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广东扬琴音乐的变迁研究,有助于认知其多元化的特征,从广东扬琴的演变及其演奏特征透视
期刊
潘春华  明清时期,折扇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纳凉消夏的必备之物,还是彰显文化修养及生活品位儒雅风流的标志,即使秋凉冬寒,出门应事,访亲会友,也必是一扇在手。一柄名家所制折扇,当时竟贵至三、四金。于是,折扇的装饰方式也日趋精巧。在折扇柄的下端以彩色丝带系一精雅的扇坠,也成为一种时尚。  如文人雅士聚会,从各自手持的折扇及所系的扇坠配饰上,就可大致看出该人的财富地位、交游圈子及情趣品位。扇坠在其中的作用,
期刊
当婴儿呱呱坠地的第三天,咸阳人便要给婴儿洗一次药澡,以除秽解毒,并为之祈福,俗称“洗三”。其实洗三这种风俗古已有之,《幼学琼林》中说“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中华全国风俗志》亦有记载:“婴儿三日后,必为之洗净,谓之洗三朝。”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独有偶,宋代著名散文家欧阳修也写了一首《洗儿歌》,送给好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当前韶关地区粤北采茶戏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保护、发展采茶戏人才队伍的方法,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保护粤北采茶戏。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 途径 人才队伍保护  一、粤北采茶戏概述  (一)粤北采茶戏简介  粤北采茶戏是广东省六大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粤北地区民间的地方小戏曲剧种。历史上的粤北采茶戏最早系由客家民系迁徙传入,故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渐成为
期刊
[摘 要]无人问津的文化馆,没有资格谈文化服务。文化馆要重视和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产品,才能提升自身知名度,把老百姓吸引过来,才能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必须立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近年实施的几项文化服务为例,说明打造文化服务品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馆 群众文化 文化品牌  传
期刊
[摘 要]高州山歌是广东省粤西很有影响的山歌之一,几百年来,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满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格,并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高州山歌 历史 艺术形式  高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故里,有史料记载,高州山歌已在梁陈朝时期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高州地区人民喜闻乐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民俗研究学者们对非遗文化关注度的日渐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颇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显露出自身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广东省和平县的客家猫头狮,被列为广东省级、河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名录,并成为和平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大家所熟知。本文简要阐述客家猫头狮的基本概况和文化特色,针对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系列的保护对策,旨在把和平客家猫头狮融入进旅游开发的发展
期刊
在云南,丽江、大理夺走无数人的眼球,但是除却它们之外,云南还有诸多古色古香的小城鲜为人知,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却又饱含历史的沧桑,到此游览一番,才真算得上是游景怀古。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的县。从县城出发,沿怒江北行40多里,就是云南和西藏交界的丙中洛乡。从贡山县过来,沿途一路蜿蜒,滔滔怒江伴随着车队穿梭在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里。丙中洛是云南省境内公路的尽头,著名的茶马古道从
期刊
[摘 要]东莞市大朗镇“我是民星”才艺大赛是镇级普通民众的才艺大赛,却显示出它独有的文化亮点。本文从“我是民星”才艺大赛的重要文化意义、主要文化内容、必要文化形式三个理论层面,对“我是民星”才艺大赛的文化亮点,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我是民星 才艺大赛 文化亮点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我是民星”才艺大赛自2012年启动,每年举办一次,已连续成功举办第三届,取得了良好的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