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打造精品广播剧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与浙江义乌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广播连续剧《真理的味道》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例。主创人员在深入实地中锤炼脚力,在万千素材中锻炼眼力,在创新探索中激发脑力,在精益求精中强健笔力。本文分析了《真理的味道》的创作过程、创作亮点及传播效果,阐释了“四力”对打造精品广播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四力  真理的味道  共產党宣言  广播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广播剧创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域,也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践行“四力”,打造精品,责无旁贷。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交通之声与浙江义乌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广播剧《真理的味道》,就是广播剧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力”要求的具体行动。
  《真理的味道》是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史实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该剧以史实为创作依据,情节连贯紧凑,人物形象立体丰满,音乐恢宏大气,动效逼真传神,浙江地域特色丰富饱满,感染力和代入感极强。笔者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该剧从剧本创作到成品推出的全过程,也通过该剧创作对实践“四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在深入实地中强脚力
  广播剧人的脚力,首先是“立定脚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理的味道》是一部站位高、立意远的主旋律广播剧。陈望道先生早年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为了传播真理,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巨大。毛泽东同志1936年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要读懂这个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就要真正认识陈望道、认识当时那个真实的中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生动再现从辛亥革命到1921年期间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主创人员一行多次到陈望道先生的出生地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采风,到杭州原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复旦大学陈望道旧居、《新青年》杂志社旧址实地考察,翻阅党史、考究细节。
  为了声音元素在后期合成中尽可能贴近当时实际,主创人员专门到上海陈望道旧居纪念馆去录制老式排字机的音效,到义乌分水塘村收录村里独特的环境音,到当地夏衍小学收录带有方言特色的孩童玩耍音效,到杭州、上海各大唱片店搜寻符合历史年代感的马赛曲和苏州评弹的音乐。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最终成就了这部小切口、大主题、接地气的“脚力”作品。
  二、在洞察生活中强眼力
  强眼力,就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同时,作为广播剧人,很重要的一点是抓选题的能力。
  选材《真理的味道》是偶然,也是必然。编剧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的一系列宣传报道中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者陈望道先生的内容,瞬间有了灵感。报道讲述了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讲述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原来,1920年4月,就是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柴屋里,陈望道先生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先生因潜心翻译,吃粽子充饥时,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自己非但浑然不觉,反而说:“可甜了,可甜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99周年。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刻,选取《真理的味道》这样的选题是再好不过了。而关于陈望道先生的这段故事,市面上还鲜有广泛传播的文艺作品。于是,主创人员马上和集团领导及义乌市广播电视台领导汇报了做广播剧的想法,这才有了这部作品,为伟大的祖国母亲献礼。
  除了选题,大量的素材阅读、筛选更需要眼力。在收集素材的前期,编剧翻遍了《陈望道全集》《太白之风——陈望道传》《陈望道传》《红色的起点》《西行漫记》《毛泽东年谱》《苦难辉煌》《马克思传》等十余部相关著作,从几百万字的素材中摘录出重要内容汇编成册,成为剧本创作之初的重要史料参考。
  《真理的味道》是人物传记剧,主创们始终秉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以声音版党史为创作目标,查阅了海量党史资料,请教了多位党史专家,小心求证每一个历史细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教授听过该剧后评价说:“广播剧《真理的味道》是党史教育、党性教育、主题教育的好教材。”这给了主创们极大的肯定。
  三、在勤学深思中强脑力
  强脑力,就要练就一种缜密的思维,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对于打造精品广播剧而言,需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的勇气,在继承中创新。《真理的味道》的音乐创作就是个打破传统、创新探索的好例子。
  (一)音乐是剧本创作的一部分
  音乐在该剧的创作中从来不是配角,而是推动剧情发展、表达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该剧讲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音乐既要有那个年代的味道,又要符合当前新时代音乐审美的需求。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又能与剧情融为一体,并推动剧中人物的情绪发展,这对音乐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配乐,而是创作主体的一部分。   (二)音乐创作需要真听真看真感受
  当音乐还是配乐的阶段,作曲者往往是根据剧本或配好的主干音乐来创作,没有现场体验感,纯靠作曲者感悟和想象。而要想创作出和剧情、剧中人物浑然一体的音乐,作曲者就需要实地考察、充分感受、深入挖掘,理解编剧思路。
  为了创作该剧的音乐,作曲家郝维亚把创作的切入时间提前到了剧本磨合阶段。和主创人员一起参观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小柴屋,体会当时的情景;采访村民,了解分水塘村的风土人情;考察义乌红糖文化,领悟“真理的味道”的象征意义;数次参与剧本讨论会,充分掌握人物情绪及剧情发展。在此基础上,他为该剧创作了23段音乐,包含主题音乐、情绪音乐、氛围音乐等。主题音乐恢宏大气,大片感十足,一开场就奠定了整部戏的主基调。在主题音乐基础上,因人物的不同情绪设置不同的变奏,使场面的烘托更有力度。有了音乐的切入性渗透,该剧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发展曲线非常饱满,音乐已存在于剧中人物的每一个毛孔中。
  作曲家于祥国曾经参与多部获奖广播剧的音乐作曲,他听了《真理的味道》后,赞叹地说:“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广播剧设计,声音的广度更像电影纪录片,音乐内在深刻,充满了哲学家的思考意味,与剧情浑然一体。”
  四、在抒写时代中强笔力
  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原则,我们的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需要体现在笔力中。这需要创作者拿出工匠精神,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刻,大胆取舍。
  (一)框架结构是基石
  《真理的味道》的剧本创作,力求在“时间真实”“空间真实”的纪实坐标中,还原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感真实”。创作历时一年多,剧本经历12次修改,其中有3次几乎是推倒重来,结构重建。
  第一次结构重建发生在第三稿,焦点问题是全剧开头从哪个时间节点切入。第一稿是从分水塘村财主金湘阴装模作样闹革命开始,这样的叙事方法平稳却也少了些新意和悬念。所以第三稿尝试了用电影的叙事方法,从陈望道日本留学回国开始写,穿插了大量闪回的“镜头”来补充之前的时代背景。因叙事时间轴不同,第三稿可谓是从头开始。这种结构要是放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观众很容易看懂,且增强了悬念感,但广播剧是个听觉艺术,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大量的闪回会造成听觉上的空间模糊。为此,主创们反复推敲、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再次推翻,再次进行结构重建。这次改为从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的思潮传进分水塘村开始写,既立意鲜明,又生动有趣,抓人耳朵。
  (二)人物塑造是灵魂
  结构的问题解决了,就相当于房子的架子搭好了,剩下的就是往里面砌砖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铺陈就是这一块块的砖,如何让内容有血有肉、情节感人,就要考验编剧的笔头功夫了。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旋律作品既要突出导向功能,又要淡化宣教色彩,要在润物细无声中打动人心。剧中的主人公陈望道先生是一位有思想、有情怀、有人性高度的爱国志士,但他又是“火柴头”性格,有冲动的一面,曾带着乡亲们与财主金湘阴正面冲突,亲自出手砸鬼神,也曾为了改名与父亲僵持数日,激烈抗争。这些情节的描述,使陈望道的形象生动鲜活,很接地气。
  伴随着该剧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众多领导和业界专家都对该剧给予了充分肯定。陈望道之子陈振新说:“传播信仰的味道,广播剧是很好的表现形式。”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的中文全译本诞生至今已接近一个世纪,其中所阐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无私奋斗。现在,我们用广播剧《真理的味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依然可以坚定我们的信仰,给我们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以力量,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聲)
  (本文编辑:饶雷)
其他文献
【摘要】融媒体的优势在于多平台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分发。本文结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全媒体矩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合纵连横、联动发声的战“疫”历程,进一步思考融媒体时代广播深度融合的长远布局,探讨突发事件中视听媒体的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强调发挥广播媒体融合传播的强交互、高时效的特性。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阿基米德FM 融媒体 联动发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 A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期刊
【摘要】近两年,直播带货风头日盛,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推动“直播+公益”的传播新生态崛起和扩大,主流媒体也纷纷入局。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谢谢你为湖北拼单》首场公益直播《小朱配琦》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其性质、特色、形态、模式等进行审视,为融媒体生态下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小朱配琦 公益直播 建设性传播 电商平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声波频率资源稀缺、覆盖范围有限的传统广播时代,主流广播观念及在其基础上建构的广播体系是以国家为最大考量单位的,同时受到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互联网引领的信息时代到来后,广播业的“传一收”技术继续升级迭代,广播频率稀缺、覆盖范围受限等难题迎刃而解,广播观念及体制重建已成势所必然。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事业的发展应超越“国家”视界,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组织化与个体性等多个方向深入拓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Vlog成为一支“轻骑兵”,发挥出特别的价值。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短视频节目《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分析总台Vlog产品特点及实践路径,并对Vlog在全民战“疫”中发挥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继而结合Vlog发展面临的多重语境进行反思与前瞻。  【关键词】Vlog产品 纪录片 媒体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从湖南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公益广告宣传理念及创作模式入手,立足于理論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新时代媒体公益广告创作播出探索更为品质化的道路:一是把握时代主旋律,坚守舆论宣传主阵地;二是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三是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媒体产品;四是高标准创制,打造公益项目精品。  【关键词】公益广告 时代主旋律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广播从一出
期刊
9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优势资源宣传脱贫攻坚重大事件、重大主题、重大典型,构建舆论矩阵,形成强大声势,加强扶贫主题项目规划,深入实施广播电视“记录新时代工程”“新时代精品工程”
期刊
听广播,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包含着由广播人努力促成的创造性成果。广播的一个最基本情况是,当我们在听广播的时候其他人也在收听,这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广播的核心概念》这本书中其他概念都与这一现象息息相关,诸如“共在感…‘现场感”和“亲密感”。  “共在感”是收听广播行为中共同分享的一种体验,是广播研究中最有影响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体验的特殊性,即广播媒体的特
期刊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战“疫”的信息传播中,全媒出击、横向联动、纵向滚动,引领舆论、凝聚民心,形成四大高地、一大重镇。本文总结思考总台战“疫”传播成果,对总台进一步迈向国际一流媒体提出三条建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应急广播电视新媒体体系、壮大广播电视评论队伍、加强应急时期舆论监督。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战“疫” 传播 高地 重镇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今年
期刊
主题策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本刊编辑部  栏目主持:高贵武 李静  编者按:2020年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中国人民新春佳节的欢乐氛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医护人员逆行武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解放军指战员紧急救援,广大社区工作者以热情和服务行走在各个街道和邻里之间,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国内各主流媒体也立即投入到舆论宣传报道中,以“强信心、暖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闻媒体重点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应对疫情举措、防控知识普及等方面进行报道,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形式多样,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公众在特殊时期的信息需求。但与此同时,防控疫情报道也存在一些报道失范等问题。比较明显的有两个:一是过度渲染悲情故事,二是专业知识不足。  防控疫情报道应该做到传播正能量,鼓舞人心。一定要把握好度,切忌过度渲染悲情故事。如关于“7名护士妈妈集体断奶奔赴抗疫前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