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43-03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人数将达到310万人,仅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就达10万余人,按照技术与管理人才要达到30%的要求计算,则需要3万人。而现有技术与管理人员约1万人,实际缺口为2万人。按5年培养计划估算,每年急需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总量为4000人左右。所以,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我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
总体建设目标
针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重点做好实训项目的开发工作,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向区域建筑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同时带动工程造价、监理与测量等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形成面向河南省乃至周边地区建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同类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示范辐射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深化“行校联合,课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本专业和三门峡建筑业协会、三门峡市定额站、三门峡市安监站的友好合作关系,组建由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重构课程顺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带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专业、行业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效。
按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前两学年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辅以一定时间的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安排实训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重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一学年顶岗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和顶岗考核表,专任教师负责巡回检查,行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监管并提供考核意见,保障顶岗实训效果。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力求做到“课证融通”,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职业资格认证(二级建造师、质检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毕业时可取得建筑行业类的相关证书。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训环节,并把质检员、造价员等岗位认证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整合课程结构,构成以文化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为主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过程(见图1) 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技术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情境划分,使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质检员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生产一线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将确定后的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专业教师将工作过程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中提取,技术工人担任动手操作指导(师傅的角色),做到学生则既动脑又动手。
开发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重点建设好“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4门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软件、工程案例、相关法规,完善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并编写相关的特色教材。(2)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包括自行研制的CAI课件、购买CAI课件、专业教学光盘、专业教学视频等内容,供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3)建设职业资格试题库,包含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试题,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便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尽快消化所学知识。任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答疑、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43-03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人数将达到310万人,仅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就达10万余人,按照技术与管理人才要达到30%的要求计算,则需要3万人。而现有技术与管理人员约1万人,实际缺口为2万人。按5年培养计划估算,每年急需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总量为4000人左右。所以,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我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
总体建设目标
针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重点做好实训项目的开发工作,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向区域建筑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同时带动工程造价、监理与测量等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形成面向河南省乃至周边地区建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同类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示范辐射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深化“行校联合,课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本专业和三门峡建筑业协会、三门峡市定额站、三门峡市安监站的友好合作关系,组建由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重构课程顺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带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专业、行业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效。
按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前两学年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辅以一定时间的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安排实训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重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一学年顶岗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和顶岗考核表,专任教师负责巡回检查,行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监管并提供考核意见,保障顶岗实训效果。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力求做到“课证融通”,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职业资格认证(二级建造师、质检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毕业时可取得建筑行业类的相关证书。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训环节,并把质检员、造价员等岗位认证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整合课程结构,构成以文化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为主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过程(见图1) 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技术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情境划分,使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质检员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生产一线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将确定后的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专业教师将工作过程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中提取,技术工人担任动手操作指导(师傅的角色),做到学生则既动脑又动手。
开发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重点建设好“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4门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软件、工程案例、相关法规,完善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并编写相关的特色教材。(2)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包括自行研制的CAI课件、购买CAI课件、专业教学光盘、专业教学视频等内容,供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3)建设职业资格试题库,包含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试题,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便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尽快消化所学知识。任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答疑、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