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148-01
在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日益交融。与此相适应的就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目前,国际上对一个国家强弱的评价,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硬实力是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表现出来,软实力是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体现出来。对比这两种实力产生的效果:硬实力可以通过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引诱或者威胁,让他人转变立场;但是,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容易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在传统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强权即是真理,硬实力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世界政治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现在世界上,一个国家光凭经济实力,光凭军事实力,不可能让其他国家屈服,而是要有较强的软实力,要让其他国家仰慕他的价值观,模仿他的榜样,认同他的文化等,这样,别人才愿意跟随其后。所以,现在各国尤其是大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建设。比如,美国专门成立了“全球信息办公室”,整合对外宣传力量,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2005年发表了《推进日本战略》的研究报告,呼吁国民大力向世界推介日本文化,以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韩国也在1998年 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口号,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此外,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在用举国之力做好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
对于中国来说,也应该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正是要通过大量的文化产品来弘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对外宣传我们的价值观,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让世界各国来认识我们的文化,进而认同我们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所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总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国际上,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在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到美国GDP的18%——25%;日本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大约占它国内生产总值的17%;韩国是文化产业的强国,2007年的统计,韩国游戏产业出口额达到7.81亿美圆,并且,已连续5年保持贸易顺差。
在我们中国,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增长速度在17%以上,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成为保增长调结构的一支生力军。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40亿元,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42.15亿元,中国网络游戏业实现销售收入183.8亿元;全国广播电视收入达到1452亿元。进入2009年以后,1——5月份,图书销售增长了20%,电影票房收入增长40%,收入达到19亿元。
另外,在一些省、市,文化产业也创下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湖南,2008年该省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1千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1%,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市2008年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达到9%;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很快,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是437.25亿元,到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9.35亿元;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2008年达到了857.9亿元;河南也是比较早地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非常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39.64亿元,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5.04亿元,2007年达到480.1亿元,连续两年增长超过17%,高于全省GDP的增幅。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软实力并不软,文化产业发展的好,可以变为实实在在的硬实力,它可以在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用品的档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高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发展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品质改善了,居民手里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以外,有了多余的钱,当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多起来。据国家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圆,2008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圆,人民生活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那么,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圆,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圆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按这个经验来说,我国目前正是处于文化消费快速增长阶段。这里有几个统计数字:在文化消费方面,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为5700亿元;2007年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已达到6300—6600亿元的水平;2008年,这项支出则突破了8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可见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是日趋增长的,并且,我国的社会正在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是一个原因,经济发展了,收入的提高,人们有闲钱来享受文化生活了,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自然就多了。
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生活节奏都变得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人们的工作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会相应地增大。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压力,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调整心态。人们会更主动地从精神文化中寻求慰藉,获得安慰。当人们因为工作,或因为生活等各方面原因累得焦头烂额,身心疲惫的时候,听一段轻音乐,听一段柔情的歌曲,或者,把一切都抛之脑后,静心地欣赏一切演出,观看一部电影,之后,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放松。这就是文化产品的作用。正因为文化产品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在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产品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
人们的需求增加了,怎么满足这种文化需求,这就是要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出更多好的能够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需求的文化产品。比如人们要看电视,就要多制作电视节目;人们要看书,就要多出精品图书;人们要听音乐,就要多生产音乐磁带、音乐碟片等等。所以说,我们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轻松愉快。
在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日益交融。与此相适应的就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目前,国际上对一个国家强弱的评价,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硬实力是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表现出来,软实力是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体现出来。对比这两种实力产生的效果:硬实力可以通过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引诱或者威胁,让他人转变立场;但是,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容易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在传统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强权即是真理,硬实力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世界政治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就越来越突出。现在世界上,一个国家光凭经济实力,光凭军事实力,不可能让其他国家屈服,而是要有较强的软实力,要让其他国家仰慕他的价值观,模仿他的榜样,认同他的文化等,这样,别人才愿意跟随其后。所以,现在各国尤其是大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建设。比如,美国专门成立了“全球信息办公室”,整合对外宣传力量,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2005年发表了《推进日本战略》的研究报告,呼吁国民大力向世界推介日本文化,以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韩国也在1998年 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口号,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此外,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在用举国之力做好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
对于中国来说,也应该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正是要通过大量的文化产品来弘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对外宣传我们的价值观,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让世界各国来认识我们的文化,进而认同我们的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所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发展总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国际上,文化产业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在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到美国GDP的18%——25%;日本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大约占它国内生产总值的17%;韩国是文化产业的强国,2007年的统计,韩国游戏产业出口额达到7.81亿美圆,并且,已连续5年保持贸易顺差。
在我们中国,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增长速度在17%以上,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成为保增长调结构的一支生力军。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40亿元,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42.15亿元,中国网络游戏业实现销售收入183.8亿元;全国广播电视收入达到1452亿元。进入2009年以后,1——5月份,图书销售增长了20%,电影票房收入增长40%,收入达到19亿元。
另外,在一些省、市,文化产业也创下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湖南,2008年该省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1千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1%,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市2008年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达到9%;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很快,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是437.25亿元,到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9.35亿元;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2008年达到了857.9亿元;河南也是比较早地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非常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39.64亿元,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395.04亿元,2007年达到480.1亿元,连续两年增长超过17%,高于全省GDP的增幅。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软实力并不软,文化产业发展的好,可以变为实实在在的硬实力,它可以在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用品的档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是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高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发展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品质改善了,居民手里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以外,有了多余的钱,当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会多起来。据国家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圆,2008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圆,人民生活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那么,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圆,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圆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按这个经验来说,我国目前正是处于文化消费快速增长阶段。这里有几个统计数字:在文化消费方面,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为5700亿元;2007年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已达到6300—6600亿元的水平;2008年,这项支出则突破了8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可见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是日趋增长的,并且,我国的社会正在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是一个原因,经济发展了,收入的提高,人们有闲钱来享受文化生活了,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自然就多了。
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生活节奏都变得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人们的工作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会相应地增大。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缓解压力,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来调整心态。人们会更主动地从精神文化中寻求慰藉,获得安慰。当人们因为工作,或因为生活等各方面原因累得焦头烂额,身心疲惫的时候,听一段轻音乐,听一段柔情的歌曲,或者,把一切都抛之脑后,静心地欣赏一切演出,观看一部电影,之后,情感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放松。这就是文化产品的作用。正因为文化产品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在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产品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
人们的需求增加了,怎么满足这种文化需求,这就是要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出更多好的能够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需求的文化产品。比如人们要看电视,就要多制作电视节目;人们要看书,就要多出精品图书;人们要听音乐,就要多生产音乐磁带、音乐碟片等等。所以说,我们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