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建模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7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型思想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同时,新课标指出,要通过对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能力。但教师不难发现,在生活中求经过的时间比较复杂,有多种情况,且例题承载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问题难度较大。本文从“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这一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出发,让“时间”在经历中“建模”,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型思想;教学探索
  一、教材分析——内容涵盖丰富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中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从课本后续的“练习十八”和配套的《作业本》中,教师不难发现,其实求经过的时间在生活中比较复杂,有多种情况。笔者把它分成以下三大类。
  1. 计算当天内经过的时间
  如课本“练习十八”第4题:“春风饭馆营业时间:11:00-14:00,17:00-20:30,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课本例题也是求当天内经过的时间。
  2. 计算隔天经过的时间
  如课本“做一做”:“亮亮从晚上9时睡到第二天上午6时30分,亮亮一共睡了多长时间?”以及《作业本》第55页第4题:“小区门卫张叔叔从昨晚8:30值班到今天早上6:00,他的值班时间有多长?”
  3. 求经过的时间的变式练习
  如课本“练习十八”第7题:“表演从上午9时开始,预计需要1小时45分钟,带队老师决定11时带学生们乘车离开剧场,合适吗?”
  从分类中不难看出,课本安排的这一例题承载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学生解决问题难度较大,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二、学情分析——新旧知识跳跃性明显
  计算简单的经过的时间,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中也曾涉及。但由于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都比较浅显,经过的时间段很短,学生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找到答案。因此老师有可能忽视让学生掌握“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这一基本的解题思路。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求计算经过的时间”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类型,从简单到复杂,学生较难快速地理清思绪,难免似懂非懂、云里雾里。
  同时这一单元教材安排的课时较少。本课前面安排的是《24时计时法》,要求学生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但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一节课后学生对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仍不够熟练。其后的教学中又安排了“应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转化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这就导致学生不知所措了。
  另外,计算经过的时间中还要用到时分转化的知识,时和分的进率是60,历来是学生容易出错之处。这一单元前面的知识学习中也没有涉及时间单位进率的转化,因此,时分转化的错误也是导致计算经过时间错误的一个因素。
  三、模型思想在《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认为,要突破“计算经过时间”的教学重难点,可以尝试从“引入抓铺垫——展开重建模——巩固练题组”来进行教学。
  (一)引入抓铺垫
  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把创设情景作为引入新课的唯一,而摒弃了传统的“复习铺垫”。其实教师不能忽视复习铺垫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学生学习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复习铺垫能唤醒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为新知识提供“生长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一开始,笔者设计如下的复习题进行铺垫。
  (1)填空:
  1时=( )分
  105分=( )时( )分
  1时30分=( )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下午6:06是( )
  晚上8时是( )
  晚上11:38是( )
  凌晨4:45是( )
  (3)小明早上7:30从家出发去学校,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 )分。
  第一题是复习时和分的转化,这些知识是上学期学过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可能会忘记。第2小题是复习24时计时法,是前一天新学过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巩固。第3小题是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类型,可以唤醒学生对解题方法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这三题中涉及的都是本节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展开重建模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来促使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1. 尝试解答,体验模型
  当出现数学问题“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时,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后,再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借助钟面或者手指数时间。第二种方法是算一算,这里面也出现了两种方法,根据数时间的经历,发现9时到12时有3小时,12时到下午6时有6小时,一共9小时(3小时 6小时);也有部分同学做减法列竖式,但很快被其他学生指出了错误,其一,“6时-9时”,无法计算;其二,9时是开始时刻,下午6点是结束时刻,而且两个时刻的计时方法没有统一。于是,笔者趁机强调时间相减时,要先统一转换成24时计时法,将下午6时转换为18时,即“18时-9时=9时”。
  2. 自主感悟,建立模型
  有了上一題的经验后,笔者又抛出一个问题:“G56次高铁从台州10:58开车,到下午6时43分到达北京,问坐高铁到北京要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方法。笔者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外,都采用了转为24时计时法计算的方法。笔者追问为什么不用数时间的方法,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一题数时间不方便。这时学生自然地想到:减法是求经过的时间的一般方法。因而,笔者总结并板书:“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数学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笔者让学生思考,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学生回答后,笔者补充三个注意点:(1)如果两个时刻都是24时计时法,可以直接求差;(2)如果两个时刻计时法不一样,要先统一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求差;(3)如果分减分,不够减,要从小时数里退1小时作60分加上原来的分钟后再减。有了这个数学模型后,学生求经过的时间,只要找到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就可以解答了。
  3. 比较分类,完善模型
  上面两个问题都是求当天经过的时间,为完善数学模型,笔者又创设问题:“小区门卫张叔叔从昨晚8:30值班到今天早上6:00,他的值班时间有多长?”学生根据数学模型,分别找到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发现不能相减。笔者就让学生对比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进而,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中经过的时间是从第一天到第二天,即两个时刻不是在同一天的。那么怎么办呢?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先求第一天经过的时间“24时-20时30分=3时20分”,然后,再把第一天经过的时间和第二天经过的时间相加“3时30分 6时=9小时30分”。到此,求隔天经过的时间的方法也水到渠成了。即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天,分两步计算:(1)先求出第一天经过的时间,即“24时-开始时刻”;(2)一共经过的时间=第一天经过的时间 第二天经过的时间。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注意看清楚题意,先判断两个时刻是不是在同一天,然后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通过这一题的解决,求经过的时间的两大类型都出现了,学生的数学模型得到了完善。
  (三)巩固练题组
  课堂中巩固新知的环节,其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反馈教学”,历来为教师所重视。但如何在众多的习题中选择合适的习题,这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巧妙地设计练习题组则是“精”选习题的最好体现。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一组题作为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1)足球比赛,从上午8时30分开始,到10时17分结束。这场比赛用了( )时( )分。
  (2)学校足球赛第二场从13时20分开始,进行了107分钟。第二场比赛( )时( )分结束。
  (3)晚上8时,学校第三场足球赛的下半场刚开始。问第三场足球赛( )时( )分开始。(备注: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各45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
  利用题组的形式,学生不需要解答大量的习题,却可以在比较中全面、灵活地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完善知识网络。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理解,并多给予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内向型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关键词】自卑;德育;沟通  一、案例描述(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我?)  “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我?”听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很突然,当时,刚刚升国旗仪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千万别忽视问题的存在,因为它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关键,它将是学生求知路上的一辆不竭的“动力火车”。文章试从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延伸问题等角度出发,浅谈如何让问题成为学生求知路上的“动力火车”。  【关键词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自主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实施由“教为主导”到“以学为中心”的“学为主导”课堂模式的转变,相应地要求教师实现由“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的转变。以“学”为中心的“学为主导”型学案设计,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为主导;学案设计;学习认知目
Q周玉荣来信:我很想让孩子学点什么。可在学什么上我和孩子爸爸发生了矛盾:我想让孩子学钢琴,因为钢琴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可是孩子爸爸却不同意,说孩子手小,学钢琴没有优势,不如学书法有前途。    A专家解答:如果你只有一条腿,就完全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去做长跑运动员。也就是说,当你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可抗拒的欠缺时,就没有必要跟自己较劲。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是最明智的选择。    Q龚杰妈妈来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美术课程引入了中国画教学,但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多数停留在以学习传统的中国画为主或者以游戏为主的水墨课题,缺少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的中国画创作内容。美术教师可通过有效利用美术教材、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尝试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来开发小学国画教学创作题材,以提高学生的国画绘画技巧和绘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阶段;国画教学;创作题材;美术教育  近
摘 要:通过复习课,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在重新回顾和梳理的过程中,再现旧知识并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辨别易错和易混淆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认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积累举一反三的经验。笔者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复习,指出复习要做到:课前梳理,增加导向性;课中梳理,增加系统性;练中求变,增加灵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要:武德是体育道德的组成部分。武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尚德的美德、谦逊知礼的态度、坚韧自强的意志品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武术学习活动在校园的开展,将助力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今后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校园武术;少儿;品德  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尚武崇德”思想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孔子认为,道德是最有价值的。当道德至上的观念融入武术中,便
摘 要: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是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中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统筹重组和优化,作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设计,使每堂课既能体现学生成长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文章以三年级上册“四边形”单元为例,从读“本”有高度、研“教”有深度、导“学”有温度三方面来阐述图形与几何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结构化;单
摘 要: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声乐艺术中,如果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一味地接受传统音乐,则会让刚刚接受声乐教育的学生觉得无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今学校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若将声乐教学与现代音乐有机地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所以研究声乐教学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更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声乐教学;现代音乐;融合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音乐作为一种良
【摘 要】环保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各级政府对环境教育不遗余力。学校要适时开展教育,家庭更需要开展教育。家庭与学校共同开展,学生的环保教育将会相得益彰。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家校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家校;环保;策略  H.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中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