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品味--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崇高审美层次的系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語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品味语言,体会感悟情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特征。在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体验放在重要位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深入品读和感悟,真切地体悟文章的真情实感。
一、多种方法品味语言
1、赏读品味法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作为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要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其对美的共鸣,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如三年级上册《花钟》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各种花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我们细细地去钻研,不难发现写花开放的姿态非常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学生从具体的语言中去体会、品味,就会把语言内化,品出意境,读出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描写“我”在叶老先生家里看到的爬山虎:“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这几句话,写出了“我”和叶老先生交谈时那種激动和对叶老先生的崇敬之情。这种感情是难以体会的。于是教学时,删掉了句子中的几个词,变成“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显得虎虎有生气。”与原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原句中有“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不停地摇曳着”的好处。学生通过反复对比品味,终于体会到了“我”此时的那种心情。又如在学习《蟋蟀》一文中“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句话,通过把“弹琴”换成“鸣叫”,然后比较朗读,学生品味出了作者多蟋蟀的这种喜爱之情
所以,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只要教师再开动脑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就会行之有效。
二、多个渠道体验情感
1、激发质疑,引领学生主动体验情感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才能让学生既能在问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的阅读,我让学生抓住题目质疑:听众是谁?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她在我的练琴方面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正是这些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
2、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情感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换位思考的阅读模式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理解流于肤浅时,教师要耐心给予指点;当学生徘徊于语言文字的门口,教师要智慧地引领学生登堂人室。引导换位体验课堂有效对话的手段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人文本语言所描述的境界之中。例如:感悟《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然后进行换位思考,讨论一下:“如果文章中的‘我’变成那位‘教授’,你认为他会做出相同的举动吗?”这时,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会认为“我”会做出同样的鼓励,而大部分则认为,一名学生不会有老教授那样的深刻思想境界,不会做出同样的事,甚至会和其他人一样厌恶的躲开。通过这样的交流感悟,学生们会进一步地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和深厚情感,对文中的“我”的感激之情也就更容易体会了,从而全面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特色。
3、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小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海鸥送老人”一部分时,除了用教师深情的讲述外,还播放了《生死不离》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创设了阅读理解的情境。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动情地学习,都能从心底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如儿女对父母亲人般难舍难分、生死不离的情感。以此来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审美建构任务。
总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分析文章建构,体验审美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多种方法潜心品味语言,多个渠道真切体验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 《中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語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品味语言,体会感悟情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特征。在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体验放在重要位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潜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深入品读和感悟,真切地体悟文章的真情实感。
一、多种方法品味语言
1、赏读品味法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作为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要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其对美的共鸣,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如三年级上册《花钟》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各种花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我们细细地去钻研,不难发现写花开放的姿态非常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学生从具体的语言中去体会、品味,就会把语言内化,品出意境,读出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描写“我”在叶老先生家里看到的爬山虎:“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这几句话,写出了“我”和叶老先生交谈时那種激动和对叶老先生的崇敬之情。这种感情是难以体会的。于是教学时,删掉了句子中的几个词,变成“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显得虎虎有生气。”与原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原句中有“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不停地摇曳着”的好处。学生通过反复对比品味,终于体会到了“我”此时的那种心情。又如在学习《蟋蟀》一文中“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句话,通过把“弹琴”换成“鸣叫”,然后比较朗读,学生品味出了作者多蟋蟀的这种喜爱之情
所以,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只要教师再开动脑筋,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就会行之有效。
二、多个渠道体验情感
1、激发质疑,引领学生主动体验情感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才能让学生既能在问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的阅读,我让学生抓住题目质疑:听众是谁?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她在我的练琴方面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正是这些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
2、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情感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换位思考的阅读模式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理解流于肤浅时,教师要耐心给予指点;当学生徘徊于语言文字的门口,教师要智慧地引领学生登堂人室。引导换位体验课堂有效对话的手段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人文本语言所描述的境界之中。例如:感悟《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然后进行换位思考,讨论一下:“如果文章中的‘我’变成那位‘教授’,你认为他会做出相同的举动吗?”这时,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会认为“我”会做出同样的鼓励,而大部分则认为,一名学生不会有老教授那样的深刻思想境界,不会做出同样的事,甚至会和其他人一样厌恶的躲开。通过这样的交流感悟,学生们会进一步地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和深厚情感,对文中的“我”的感激之情也就更容易体会了,从而全面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特色。
3、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小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海鸥送老人”一部分时,除了用教师深情的讲述外,还播放了《生死不离》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创设了阅读理解的情境。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动情地学习,都能从心底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如儿女对父母亲人般难舍难分、生死不离的情感。以此来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审美建构任务。
总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分析文章建构,体验审美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多种方法潜心品味语言,多个渠道真切体验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 《中小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