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2017年新课标将课程结构设置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其中,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如今,新教材未颁布,但课程标准呈现的内容在教学领域已掀起热烈的讨论。文章作者根据2017年高中新课标,以模块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例,尝试解读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提出的要求,以求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裨益。
关键词: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4-0059-01
一、做好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衔接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知识点与必修有所重合,教师既要避免重复,又要有所突破。基于此,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就必须处理恰当。教师在备课时,先要研读课标,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研究学情,可以采用课前调查或小测验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便把握教學尺度。
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三“法律与教化”为例,法律和教化属于两种不同治理手段,这一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如下:
回顾必修,我们发现,不少知识点能在必修中找到蛛丝马迹,如“先秦时期成文法”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法经》和商鞅变法的《秦律》。“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涉及百家争鸣等。
因此,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必修,再立足知识点做深入探讨。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解放学生的思维。
二、紧扣核心概念,渗透核心素养
新课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核心素养”,它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言而喻。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将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课堂当中,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教教材”式灌输教学法不断被诟病,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实时建构,教师“用教材教”的方式。选择性必修课程知识点跨度大,难度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挑战。“问题—情境”教学法适用于难度高且理论性强的知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感性和联想思维,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四、及时更新知识,克服知识盲点
教师应及时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储备。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多教师虽有感性了解,但缺乏专业、系统认识。教师应在授课前通过梳理课文、阅读文献、搜集网络资源等方式多方学习,克服自身的知识盲点。
五、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
上述说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六“货币与税收”要求学生“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涉及政治学科和经济学的内容,意味着历史教师不能孤芳自赏,教学不能停留在对学生空洞的说教上,推诿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责任。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也让学生耳目一新,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兼容并蓄的学科,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过去的历史,也是面向未来,面向生活的学科。
面对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改,每个从事或未来从事历史行业的教师都应该有所警醒,及时充电,有所进益,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新课改对自身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洪波,张加才,尹玉.素质教育与哲学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关键词: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4-0059-01
一、做好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衔接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知识点与必修有所重合,教师既要避免重复,又要有所突破。基于此,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就必须处理恰当。教师在备课时,先要研读课标,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研究学情,可以采用课前调查或小测验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便把握教學尺度。
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三“法律与教化”为例,法律和教化属于两种不同治理手段,这一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如下:
回顾必修,我们发现,不少知识点能在必修中找到蛛丝马迹,如“先秦时期成文法”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法经》和商鞅变法的《秦律》。“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涉及百家争鸣等。
因此,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必修,再立足知识点做深入探讨。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解放学生的思维。
二、紧扣核心概念,渗透核心素养
新课标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核心素养”,它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基于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言而喻。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将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课堂当中,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教教材”式灌输教学法不断被诟病,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实时建构,教师“用教材教”的方式。选择性必修课程知识点跨度大,难度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挑战。“问题—情境”教学法适用于难度高且理论性强的知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感性和联想思维,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四、及时更新知识,克服知识盲点
教师应及时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储备。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多教师虽有感性了解,但缺乏专业、系统认识。教师应在授课前通过梳理课文、阅读文献、搜集网络资源等方式多方学习,克服自身的知识盲点。
五、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
上述说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专题六“货币与税收”要求学生“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涉及政治学科和经济学的内容,意味着历史教师不能孤芳自赏,教学不能停留在对学生空洞的说教上,推诿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责任。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也让学生耳目一新,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兼容并蓄的学科,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过去的历史,也是面向未来,面向生活的学科。
面对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改,每个从事或未来从事历史行业的教师都应该有所警醒,及时充电,有所进益,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新课改对自身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洪波,张加才,尹玉.素质教育与哲学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