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4届和55届学术年会研究报告的述评,分析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研究新动向,即从体现国家意志“为了产业发展”的研究传统,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了青年就业”的职业教育研究取向的转变。“关注青年就业”彰显了日本不同学术领域研究者对就业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学术责任;“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突显了日本转型期研究者的跨界联动,打破原有职业教育研究“囿于教育论教育”固有研究范式,着力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与贯通,建构职业能力培育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 青年就业;日本产业教育;研究动向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3-0017-06
如何理性定位职业教育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促进青少年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转移,是当前各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共同课题。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继19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学校与工作相衔接的主题以来,面对“就业冰河期”的挑战,连续两年再次把推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确定为学会年会的主题,彰显了日本产业教育学会在转型期的研究新动向。日本产业教育学会(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为JSSVTE)创立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0年代,该学会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内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学校中的产业教育。在概念内涵上产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产业教育更多地强调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服务于生产和服务过程;职业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人的职业能力形成,重视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个人职业准备和发展。该学会集聚了日本包括高中职业教育研究、专门学校研究、企业内培训和公共职业培训研究、生涯教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共300余名会员。作为学会唯一的海外理事,笔者参加了2013年10月26~28日在名古屋大学举办的第54届年会和 2014年10月17~21日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举办的第55届年会,本文通过对两届年会的主旨和主题学术报告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的述评,呈现日本产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以获得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启示。
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4届年会与日本生涯教育学会第35届年会联合举办,作为1993年产业教育学会第34届年会主题“现在,重新谋求学校与职业的衔接”的继承,把“从学校/大学到工作的转移(再论)”确定为两个年会的共同主题。主旨报告是社会学研究者宫本美智子①的《为提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教育与援助之思考》,接着围绕大会主题分别有来自心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劳动问题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作的学术报告。主题学术报告分别为:大阪教育大学安达智子②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选择与援助——心理学的立场》;名古屋大学夏目达也③的《在大学初学年教育中职业生涯形成的课题》;日本劳动政策研究与研修机构小杉礼子④的《学校毕业生统一录用的功过与应对——转移的再组织化》;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⑤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关田仁的《丰田自动纺织机的技能与技术者培养》。按照大会惯例在此后进行的为期一天的分会场自由研究共有32名会员作了研究成果发表,以及职业指导、高中职业教育、专修学校、企业内教育等专业分部的学术研讨。
第55届年会将第54届年会主题作进一步深化,确定的大会主题为“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主题报告分别为法政大学教授儿美川孝一郎⑥的《培育就业冰河期年轻人的真实职业能力——聚焦学校教育》,首都圈青年联盟⑦青年非正规流动中心事务局长河添诚的《如何保障“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成长权利”》,元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⑧东京校、一般社团法人实践教育培训研究协会理事山见丰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现状——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的体系建构》,这些报告分别从学校教育、社会援助团体、劳动职业培训机构的立场探讨了STW的实现路径,此后举行的分会场研究共有22名会员作了自由研究发表,以及三个专业分部的研究发表。以下,主要基于两届学术年会的主旨和主题研究报告,从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如何培育青年的职业能力,以及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所面临的研究课题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
如何看待青年就业问题的产生及其原因,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和研究关注,各抒己见,体现了多维度视角的理性审视。
1.社会保障视角:关注过早进入社会的就业困难群体
宫本教授关注高中阶段中途退学过早进入职场的就业困难群体,并提出实施综合教育和援助的必要性。她从国际视野,分析了工业化国家在学校教育与青年期流动就业组合模式存在的差异性,包括“边工作边学习”(如北欧国家)模式、“在工作中长期学习”(如荷兰)模式、“先学习后工作”(如韩国)模式、“基于实习制度的工作中学习”(如德国)模式,指出了日本作为“先学习后工作”的国家,产生了因学习者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或因入职时出现失误而无法修正,或为了获得资格重新学习而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等体制分割和断裂的问题。
宫本教授认为,日本政府虽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在时间轴线上添加了STW的制度性规定,但由于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准备教育难以实施,改善难有成效,因而提出了如何使学习与劳动之间相互联通,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在企业等职场实习机会,提供读写算等基础性学习援助的建议。
2.心理学视角:关注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
安达教授针对以往以匹配理论为基础的生涯选择援助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从当今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出发,提供基于主体能动性需求的就业援助。她提出作为日本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除了个人与工作的二维关系,还要从教育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雇用环境等相互联动的六维因素加以考虑。她通过与国际有关现代生涯选择与教育的学术研究比较,发现国际学术论文的题名中“传统概念”和“介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同时指出了在国际学术研究中出现较多的“个体能动性”与“背景”关键词,在日本几乎没有出现的问题。 安达教授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认为由于职业选择与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职业援助不只是提早开始就业活动,更要培育青年能够在复杂社会生存的能力。
3.劳动力流动视角:重视因非正规雇佣增加的制度性应对
小杉研究员从宏观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问题研究的立场,认为应该从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入手来反思就业问题,并分析了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功与过”,提出要应对非正规雇佣增加,实施制度性调整的建议。她在分析了日本传统的STW转移系统,即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录用和就业管理制度的特点之后,认为由于这一系统的存在,使得日本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低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就业惯例的存在,形成了以往日本劳动者就业后最初的职业能力开发主要由企业实施的状况。但由于近年企业的不景气,“生不逢时”的年轻人因不能顺利就业,无法成为企业正规员工而得不到企业内培训的机会。同时,特别是竞争力较低的学校,以往实施的组织援助,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青年就业的实际需要,造成毕业未就业的比例上升,非正规雇佣群体增加和流动率增高已经成为日本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性应对。
4.企业人事管理视角:重视基础能力培育的企业内教育应对
关田从企业人事管理的立场认为,为了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为了应对学校毕业生在基本能力上的不足和思考能力低下的问题,适应在自动化职业环境下对技术人员要求的提高,企业内培训现场的技能工和技术员教育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重视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势在必行。
儿美川教授指出,1990年代以来的青年就业问题主要是由原有基于会员制的就业雇佣制度的崩溃,以及学校/大学教育的“无防备”所致。遭遇就业难的年轻人被认为是“失去的一代”,他们在各种非正规工作之间游走徘徊,或在非正规工作与失业之间自我迷失。企业雇佣方针和雇佣结构的调整,既需要学校教育作出及时调整,也需要企业内教育作出积极应对。
二、如何建构促进青年就业的教育学应对体系
面临错综复杂的青年就业问题,教育学的应对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5届年会上,围绕“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的大会主题,作为年会的专题学术报告人,儿美川教授在分析青年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应对的两大课题:(1)面对难以从企业内教育获得自身职业能力提升机会的年轻人大量出现,学校与大学教育应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2)随着日本式雇佣的逐渐崩溃,学校与大学教育应如何让青少年认识到,原有基于组织的生涯开发模式正在被基于个人自律的生涯开发模式所替代,如何着力于培养他们的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获得具体的实践性知识。与以上课题相联系,以下分别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学应对,对研究报告的内容进行梳理。
1.加强中小学校的生涯教育
吉本圭一⑨在第54届年会分会场作的《短大和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初期职业发展与学校评价》报告认为,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生涯教育的核心环节,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199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出了从小学阶段开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开展生涯教育的要求,从此生涯教育被作为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概念。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职业体验活动,被渗透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中小学校教育的前进道路指导和职业援助活动之中。他指出,为保证职业体验活动的长期化,建构与产业、区域联动的合作体系,将成为今后生涯教育研究的实践性课题。
2.重视大学阶段的初学年教育
夏目教授从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场,以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为案例介绍了大学初学年教育的实施状况,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生涯形成的课题。他指出,随着日本新就业人群从高中毕业生转向大学毕业生,大学成为日本政府推行职业生涯援助的重点。作为大学生活适应和STW转移援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大学普遍引入初学年教育,据文部科学省调查,2009年实施普及率高达84%,内容涉及报告与论文写作、口头发表方法、图书利用和文献检索,以及大学学习动机、将来职业生活和前进道路选择指导等。同时他指出在大学初学年教育的实施形态与目的上,或作为专业教育来定位,或作为通识课程来定位,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名古屋大学将初学年教育作为通识课,如“在大学如何学习”选修课,既有讲义又有体验性学习活动。围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他还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初学年教育与后续年级教育之间如何保持连续性,如何让大学生对职业世界有一个现实理解等实践课题。
3.重视企业内教育中对员工基本素养与能力的养成
关口结合所在的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实施的企业内教育实际,提出企业职场的核心是人,安全感、忠诚度、伦理和礼仪无疑具有强大的力量,企业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重视员工基本能力的养成。他介绍了技能工和技术员培育的做法,对技能工实施的“技能专修学园”,除了技能培训,还重视从人际交往到团队建设的基本素养教育;对于技术岗位员工,针对近年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问题,开设基础技术讲座,加强教材开发和讲座之间的连贯性,加强体验性实习,重视从基础性技术到应用型技术的宽基础教育。在最初的企业精神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教育制度,以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
4.拓展公共职业培训的可能性
关于公共职业培训对于青年职业能力形成的可能性,山见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现状——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体系的建构》报告认为,从企业内教育的缩小、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不联通等问题来看,正如厚生劳动省《关于今后职业能力开发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会中期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公共职业培训所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政府将对以年轻人为中心的不断增加的非正规雇佣劳动者以及女性等得不到企业内培训机会的劳动者实施重点援助,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IT等技术更新、国际化的推进,把面向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制定职业培训计划、积累技术和方法、培育培训机构等作为今后推进的重要措施。他提出,为形成日本国民的职业能力,必须打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产业界、经济界和劳动界应共同参与国民职业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来自日本产业教育研究新动向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产业教育学会2013和2014年学会年会的梳理发现,适应日本劳动雇佣形态从组织主导模式到劳动者个人自立时代的转型,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出现了从体现国家意志“为了产业发展”的研究传统,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了青年就业”的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取向的转型。“关注青年就业”,突显了转型期研究者的跨界联动,打破原有日本产业教育研究“囿于教育论教育”固有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者的同台对话,获得了对就业问题的理性解读,彰显了不同学术领域研究者对就业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学术责任;“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着力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与贯通,建构职业能力培育的实践体系。这些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突破长期囿于教育领域内部的研究主体的单一性,从就业因素的复杂性来拓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范式,打破应然性研究惯性,倡导实证性研究,实现职业教育研究创新都将有所启示。
Abstract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the 54th and the 55th JSSVTE shows that the new research tend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ields: fr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at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state to “for youth employment” that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focus on youth employment” reveals the rational visual angle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seek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work” shows the crossover cooperation of researcher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breaking the inherent paradigm “discuss education based education”,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ut-through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world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Key words youth employment; Japan; industrial education; Research tendency
Author Lu Suj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关键词 青年就业;日本产业教育;研究动向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3-0017-06
如何理性定位职业教育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促进青少年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转移,是当前各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共同课题。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继19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学校与工作相衔接的主题以来,面对“就业冰河期”的挑战,连续两年再次把推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确定为学会年会的主题,彰显了日本产业教育学会在转型期的研究新动向。日本产业教育学会(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为JSSVTE)创立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0年代,该学会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内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学校中的产业教育。在概念内涵上产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产业教育更多地强调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服务于生产和服务过程;职业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人的职业能力形成,重视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个人职业准备和发展。该学会集聚了日本包括高中职业教育研究、专门学校研究、企业内培训和公共职业培训研究、生涯教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共300余名会员。作为学会唯一的海外理事,笔者参加了2013年10月26~28日在名古屋大学举办的第54届年会和 2014年10月17~21日在东京大东文化大学举办的第55届年会,本文通过对两届年会的主旨和主题学术报告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的述评,呈现日本产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以获得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启示。
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4届年会与日本生涯教育学会第35届年会联合举办,作为1993年产业教育学会第34届年会主题“现在,重新谋求学校与职业的衔接”的继承,把“从学校/大学到工作的转移(再论)”确定为两个年会的共同主题。主旨报告是社会学研究者宫本美智子①的《为提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教育与援助之思考》,接着围绕大会主题分别有来自心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劳动问题研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作的学术报告。主题学术报告分别为:大阪教育大学安达智子②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选择与援助——心理学的立场》;名古屋大学夏目达也③的《在大学初学年教育中职业生涯形成的课题》;日本劳动政策研究与研修机构小杉礼子④的《学校毕业生统一录用的功过与应对——转移的再组织化》;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⑤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关田仁的《丰田自动纺织机的技能与技术者培养》。按照大会惯例在此后进行的为期一天的分会场自由研究共有32名会员作了研究成果发表,以及职业指导、高中职业教育、专修学校、企业内教育等专业分部的学术研讨。
第55届年会将第54届年会主题作进一步深化,确定的大会主题为“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主题报告分别为法政大学教授儿美川孝一郎⑥的《培育就业冰河期年轻人的真实职业能力——聚焦学校教育》,首都圈青年联盟⑦青年非正规流动中心事务局长河添诚的《如何保障“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成长权利”》,元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⑧东京校、一般社团法人实践教育培训研究协会理事山见丰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现状——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的体系建构》,这些报告分别从学校教育、社会援助团体、劳动职业培训机构的立场探讨了STW的实现路径,此后举行的分会场研究共有22名会员作了自由研究发表,以及三个专业分部的研究发表。以下,主要基于两届学术年会的主旨和主题研究报告,从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如何培育青年的职业能力,以及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所面临的研究课题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
如何看待青年就业问题的产生及其原因,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和研究关注,各抒己见,体现了多维度视角的理性审视。
1.社会保障视角:关注过早进入社会的就业困难群体
宫本教授关注高中阶段中途退学过早进入职场的就业困难群体,并提出实施综合教育和援助的必要性。她从国际视野,分析了工业化国家在学校教育与青年期流动就业组合模式存在的差异性,包括“边工作边学习”(如北欧国家)模式、“在工作中长期学习”(如荷兰)模式、“先学习后工作”(如韩国)模式、“基于实习制度的工作中学习”(如德国)模式,指出了日本作为“先学习后工作”的国家,产生了因学习者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或因入职时出现失误而无法修正,或为了获得资格重新学习而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等体制分割和断裂的问题。
宫本教授认为,日本政府虽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在时间轴线上添加了STW的制度性规定,但由于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准备教育难以实施,改善难有成效,因而提出了如何使学习与劳动之间相互联通,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在企业等职场实习机会,提供读写算等基础性学习援助的建议。
2.心理学视角:关注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
安达教授针对以往以匹配理论为基础的生涯选择援助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从当今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出发,提供基于主体能动性需求的就业援助。她提出作为日本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除了个人与工作的二维关系,还要从教育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雇用环境等相互联动的六维因素加以考虑。她通过与国际有关现代生涯选择与教育的学术研究比较,发现国际学术论文的题名中“传统概念”和“介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同时指出了在国际学术研究中出现较多的“个体能动性”与“背景”关键词,在日本几乎没有出现的问题。 安达教授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认为由于职业选择与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职业援助不只是提早开始就业活动,更要培育青年能够在复杂社会生存的能力。
3.劳动力流动视角:重视因非正规雇佣增加的制度性应对
小杉研究员从宏观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问题研究的立场,认为应该从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入手来反思就业问题,并分析了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功与过”,提出要应对非正规雇佣增加,实施制度性调整的建议。她在分析了日本传统的STW转移系统,即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录用和就业管理制度的特点之后,认为由于这一系统的存在,使得日本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低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就业惯例的存在,形成了以往日本劳动者就业后最初的职业能力开发主要由企业实施的状况。但由于近年企业的不景气,“生不逢时”的年轻人因不能顺利就业,无法成为企业正规员工而得不到企业内培训的机会。同时,特别是竞争力较低的学校,以往实施的组织援助,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青年就业的实际需要,造成毕业未就业的比例上升,非正规雇佣群体增加和流动率增高已经成为日本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性应对。
4.企业人事管理视角:重视基础能力培育的企业内教育应对
关田从企业人事管理的立场认为,为了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为了应对学校毕业生在基本能力上的不足和思考能力低下的问题,适应在自动化职业环境下对技术人员要求的提高,企业内培训现场的技能工和技术员教育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重视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势在必行。
儿美川教授指出,1990年代以来的青年就业问题主要是由原有基于会员制的就业雇佣制度的崩溃,以及学校/大学教育的“无防备”所致。遭遇就业难的年轻人被认为是“失去的一代”,他们在各种非正规工作之间游走徘徊,或在非正规工作与失业之间自我迷失。企业雇佣方针和雇佣结构的调整,既需要学校教育作出及时调整,也需要企业内教育作出积极应对。
二、如何建构促进青年就业的教育学应对体系
面临错综复杂的青年就业问题,教育学的应对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5届年会上,围绕“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的大会主题,作为年会的专题学术报告人,儿美川教授在分析青年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应对的两大课题:(1)面对难以从企业内教育获得自身职业能力提升机会的年轻人大量出现,学校与大学教育应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2)随着日本式雇佣的逐渐崩溃,学校与大学教育应如何让青少年认识到,原有基于组织的生涯开发模式正在被基于个人自律的生涯开发模式所替代,如何着力于培养他们的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获得具体的实践性知识。与以上课题相联系,以下分别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学应对,对研究报告的内容进行梳理。
1.加强中小学校的生涯教育
吉本圭一⑨在第54届年会分会场作的《短大和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初期职业发展与学校评价》报告认为,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生涯教育的核心环节,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199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出了从小学阶段开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开展生涯教育的要求,从此生涯教育被作为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概念。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职业体验活动,被渗透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中小学校教育的前进道路指导和职业援助活动之中。他指出,为保证职业体验活动的长期化,建构与产业、区域联动的合作体系,将成为今后生涯教育研究的实践性课题。
2.重视大学阶段的初学年教育
夏目教授从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场,以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为案例介绍了大学初学年教育的实施状况,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生涯形成的课题。他指出,随着日本新就业人群从高中毕业生转向大学毕业生,大学成为日本政府推行职业生涯援助的重点。作为大学生活适应和STW转移援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大学普遍引入初学年教育,据文部科学省调查,2009年实施普及率高达84%,内容涉及报告与论文写作、口头发表方法、图书利用和文献检索,以及大学学习动机、将来职业生活和前进道路选择指导等。同时他指出在大学初学年教育的实施形态与目的上,或作为专业教育来定位,或作为通识课程来定位,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名古屋大学将初学年教育作为通识课,如“在大学如何学习”选修课,既有讲义又有体验性学习活动。围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他还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初学年教育与后续年级教育之间如何保持连续性,如何让大学生对职业世界有一个现实理解等实践课题。
3.重视企业内教育中对员工基本素养与能力的养成
关口结合所在的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实施的企业内教育实际,提出企业职场的核心是人,安全感、忠诚度、伦理和礼仪无疑具有强大的力量,企业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重视员工基本能力的养成。他介绍了技能工和技术员培育的做法,对技能工实施的“技能专修学园”,除了技能培训,还重视从人际交往到团队建设的基本素养教育;对于技术岗位员工,针对近年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问题,开设基础技术讲座,加强教材开发和讲座之间的连贯性,加强体验性实习,重视从基础性技术到应用型技术的宽基础教育。在最初的企业精神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教育制度,以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
4.拓展公共职业培训的可能性
关于公共职业培训对于青年职业能力形成的可能性,山见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现状——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体系的建构》报告认为,从企业内教育的缩小、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不联通等问题来看,正如厚生劳动省《关于今后职业能力开发的存在方式的研究会中期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公共职业培训所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政府将对以年轻人为中心的不断增加的非正规雇佣劳动者以及女性等得不到企业内培训机会的劳动者实施重点援助,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IT等技术更新、国际化的推进,把面向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制定职业培训计划、积累技术和方法、培育培训机构等作为今后推进的重要措施。他提出,为形成日本国民的职业能力,必须打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产业界、经济界和劳动界应共同参与国民职业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来自日本产业教育研究新动向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产业教育学会2013和2014年学会年会的梳理发现,适应日本劳动雇佣形态从组织主导模式到劳动者个人自立时代的转型,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出现了从体现国家意志“为了产业发展”的研究传统,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了青年就业”的日本职业教育研究取向的转型。“关注青年就业”,突显了转型期研究者的跨界联动,打破原有日本产业教育研究“囿于教育论教育”固有研究范式,不同研究者的同台对话,获得了对就业问题的理性解读,彰显了不同学术领域研究者对就业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学术责任;“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着力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与贯通,建构职业能力培育的实践体系。这些对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突破长期囿于教育领域内部的研究主体的单一性,从就业因素的复杂性来拓展研究内容,创新研究范式,打破应然性研究惯性,倡导实证性研究,实现职业教育研究创新都将有所启示。
Abstract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the 54th and the 55th JSSVTE shows that the new research tend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ields: fr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at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state to “for youth employment” that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focus on youth employment” reveals the rational visual angle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seek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work” shows the crossover cooperation of researcher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breaking the inherent paradigm “discuss education based education”,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ut-through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world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Key words youth employment; Japan; industrial education; Research tendency
Author Lu Suj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