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苏州市文物局委托,2012年4月10日至14日,中国古陶瓷学会组织青瓷专项专家组對苏州东吴博物馆“青瓷斋”展厅271件青瓷展品进行划级工作。其中有一件青瓷莲花尊被定级为一级甲文物。笔者有幸在东吴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了这件仰慕已久的青瓷莲花尊,好不欣喜赞叹,深为古代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折服!
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青瓷的特异器物。器高一般为50~70厘米,侈口、长颈、鼓腹、高座,以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器身遍雕多层仰覆莲花瓣,分层贴以菩提叶、宝相花、飞天等纹饰,将刻花、浮雕、堆塑、模印、贴花等多种装饰技法融于一器。有的莲花尊由上而下多达7层仰覆莲花瓣,肩有系穿,颈显修长,饰有花鸟云龙,纹饰繁复,上下辉映,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魏晋南北朝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大融合时期。受佛教艺术影响,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瓣纹。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莲花题材无处不见,而莲花尊则是儒佛文化融合在青瓷上的突出体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独特物证和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圣物。
传世的莲花尊屈指可数,最早为1948年发现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和祖氏墓群的4件,此后在湖北武昌何家湾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武昌钵盂山、武昌关山出土共3件,江苏南京宋家埂出土1件,南京麒麟门外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2件,河南上蔡出土1件,山西太原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斛律彻墓出土1件,山东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1件,还有河南鹤壁博物馆藏1件,早年流失英国牛津阿胥莫连博物馆、美国堪萨斯市尼尔逊美术馆各1件,计16件(见吕成龙《中国古陶瓷发展与鉴定提纲》第二章、一、(一)、4、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鉴定)。此外,尚有数件散见民间。就其窑址而言,考古界争议较大,尚无定论,但按胎质、釉面、胎体、装饰来看,大致可分为北朝莲花尊(386-581年)和南朝莲花尊(420-589年)。
据有关记载,形体最大的是1972年南京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的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一對青瓷莲花尊,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其次为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两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20厘米;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59.5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20.2厘米。再次为1982年6月在山东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16厘米、胎厚1.4厘米。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上蔡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49.5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6.8厘米。1956年湖北武昌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43.7厘米。最小的一件为1980年4月于山西太原隋斛律彻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18.2厘米。考古专家通过對国内7件有墓志记载的青瓷莲花尊进行研究,认定青瓷莲花尊流行于南北朝一百多年间,是莲花尊的繁荣期。但是,對莲花尊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气候。
东吴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高59厘米、口径14.9厘米、腹径28.5厘米、底径16.5厘米,虽口径、底径均大于淄川和庄村出土的青瓷莲花尊而位列第四,形体并非最大,但从已见的诸种青瓷莲花尊图录来看,其纹饰之繁复、层次之多重、造型之优美、釉色之青纯,无有出其右者,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东吴博物馆藏的青瓷莲花尊,仅尊盖纹饰就有8层之多。顶部钮呈方形,中有圆洞,与盖不通;第2层为圆形小平台;第3层为双瓣式俯莲8片;第4层为上卷菩提叶8片;第5层为圆形大平台;第6层为单瓣式仰莲11片;第7层为菩提叶11片;第8层为圆盘形带龇口的尊盖沿。这样精美华丽的尊盖,在已知莲花尊中,堪称独树一帜!
一般认为这种形式的尊盖为僧帽形。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尊盖的形状如曼荼罗祭坛,且与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方形钮恰似塔顶方形平台。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等;在古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藏语dkyil-vkhor,音译吉廊,意译为中围,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中心。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意,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的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曼荼罗是藏传佛教的神秘宇宙形式,一般是一个圆形围绕一个方形,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以及很多藏传佛教建筑如红教的桑耶寺、白教的白居寺整体、黄教的布达拉宫红宫部分、大昭寺及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央建筑等,都是以曼茶罗的格局建造的。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征的形式藏在这些曼荼罗之中。供奉曼荼罗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以曼荼罗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因此,这种曼荼罗祭坛式的尊盖,就奠定了莲花尊佛教圣物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东吴博物馆藏的青瓷莲花尊,宛如诰命贵妇,凤冠霞帔、琅环璎珞,婀娜多姿、步生青莲。尊顶部有一圈口沿,以承尊盖。沿下有一圈窄窄的向下收的斜面,以作为口与颈部的过渡,可见制作的精致与细腻。斜面下有略微凸起的乳钉状双系。颈部上段,有3飞天,宽袍广袖、衣带飘逸,曲线优美、身段灵动。尊颈的中下部有3道突起的颈圈,以区隔上下段。颈部下段,有6神兽,虎视眈眈、威风凛凛,为曼荼罗祭坛护法。肩部有一圈小、一圈大2层平台,作为颈与腹部的过渡。跨越平台与腹上部,有6个桥形双棱系。腹上部有2层堆塑的双瓣式覆莲,上层17个、下层18个,饱满丰腴、典雅庄重。覆莲下为贴塑的18个宝相花。腹部是18片堆贴的长形上卷的单瓣仰莲。仰莲下是18片上卷的菩提叶。腹下部为2层刻划的单瓣莲叶,上层宽短、下层窄长,各21片。圈足部有2层单瓣仰莲,上层堆塑14片、下层贴塑15片。仰莲下是15片上卷的菩提叶。底部是足圈。细细数来,尊体纹饰竟有20层之多。从以上描述可知,纹饰精美繁复、层层相应又疏密有致,技艺精湛细致、形式多样又浑然天成,在已知莲花尊中,堪称首屈一指! 在中国,自古以来莲就是洁身自好的君子象征,莲花圣洁高雅的韵味和清廉纯洁的寓意深受中国人喜爱。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种理想人格;“青莲”谐音“清廉”,是廉洁自守的官箴。而在民俗中,更是寓意吉祥;莲花别名芙蓉,“夫容”也,常用来象征爱情,如青花瓷上常见藕生双莲,为“并蒂同心”,喻夫妻恩爱。
莲花更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佛教八宝之一、佛教九大象征之一。相传佛祖出生后,即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莲就成了佛祖诞生的象征。从一世纪开始,佛祖塑像便坐上了莲台,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僧人打坐的典型坐法。据《大日经》:“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大雄宝殿上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之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也都端坐莲台。其余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天女)。佛国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等。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经幡、帐幔、桌围、香袋、拜垫……也处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色莲花。由此可见,莲花作为哲理和宗教的象征,是儒佛文化的供花。
融儒佛文化于一体的青瓷莲花尊,大多出自墓葬,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青瓷莲花尊是一种随葬器……是南北朝至隋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一定佛教意义的随葬器。其功用与汉晋五联罐、谷仓罐、唐宋元粮罂瓶、皈依瓶相似,都是为了安奉墓主灵魂。”“魏晋时期流行以安息死者灵魂的魂瓶随葬,莲花尊很有可能是取代魂瓶的随葬品,它不仅可安放灵魂,而且加入了佛教因素,能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于轮回之苦,进入涅槃境地。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對于莲花尊是“为了安奉墓主灵魂”的“取代魂瓶的随葬品”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
首先,青瓷莲花尊一般成對出土,也见多件或单件出土,而安奉骨灰的魂瓶一人只需一个。
其次,所见青瓷莲花尊大多有盖,盖上方钮虽有孔,但不通。而魂瓶盖上均有孔,以便死者灵魂出入。
再次,1993年韩国学者发掘报告称百济王宫内废寺金堂遗址与五层石塔间出土一片隋代青瓷莲花尊残片,与封氏墓莲花尊完全一致,实为南朝产品,但韩国研究者认为是北朝传入百济的。这显然不是随葬明器。
很多人认为唐以前的尊一般都是盛酒器,青瓷莲花尊与佛教关系密切,而酒在佛教中被视为禁物,因此显然不是用来盛酒的。而佛教断荤食素是在梁武帝《断酒肉文》以后,时间约在普通三年(522年)郭祖深上书建议“僧尼皆令蔬食”之后的一段时间。而且梁武帝不但亲自主持了两次制断酒肉法会,还下了与周舍论断酒肉的五道敕文,可见当时推行断酒肉的难度之大,并非令行禁止、立竿见影。而在之前的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中,就有青瓷莲花尊。可知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欧阳希君的《莲花尊的比较研究》认为:“虽然莲花尊多出土于墓葬,但不能认为它一定属随葬明器,从其器形高大、装饰精美看,应为实用器或供器,为墓主生前喜好之物。笔者曾撰有《军持研究》一文,阐述军持为佛教用器,军持也多见于墓葬与塔基中,但并不表明军持是一种随葬专用器。因此,莲花尊应作为实用盛贮器、供器等,也可有多种功用,并不是专为随葬的明器。”
笔者认同欧文的说法,青瓷莲花尊既不是随葬明器,也不是葬器魂瓶,而是实用器或供器。
目前,已知的青瓷莲花尊仅仅20余件,比元青花还要稀少。东吴博物馆藏的青瓷莲花尊雍容华贵、气宇轩昂,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通体遍施青釉,釉色青翠润泽,薄釉处晶莹剔透、积釉处色如翡翠。妙相庄严,富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美轮美奂,蕴涵深邃的艺术境界。在传世青瓷莲花尊中,后来居上、独占鳌头,是不可多得的稀世国宝。
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青瓷的特异器物。器高一般为50~70厘米,侈口、长颈、鼓腹、高座,以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器身遍雕多层仰覆莲花瓣,分层贴以菩提叶、宝相花、飞天等纹饰,将刻花、浮雕、堆塑、模印、贴花等多种装饰技法融于一器。有的莲花尊由上而下多达7层仰覆莲花瓣,肩有系穿,颈显修长,饰有花鸟云龙,纹饰繁复,上下辉映,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魏晋南北朝是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大融合时期。受佛教艺术影响,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莲瓣纹。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莲花题材无处不见,而莲花尊则是儒佛文化融合在青瓷上的突出体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独特物证和弥足珍贵的佛教文化圣物。
传世的莲花尊屈指可数,最早为1948年发现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和祖氏墓群的4件,此后在湖北武昌何家湾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武昌钵盂山、武昌关山出土共3件,江苏南京宋家埂出土1件,南京麒麟门外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2件,河南上蔡出土1件,山西太原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斛律彻墓出土1件,山东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1件,还有河南鹤壁博物馆藏1件,早年流失英国牛津阿胥莫连博物馆、美国堪萨斯市尼尔逊美术馆各1件,计16件(见吕成龙《中国古陶瓷发展与鉴定提纲》第二章、一、(一)、4、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鉴定)。此外,尚有数件散见民间。就其窑址而言,考古界争议较大,尚无定论,但按胎质、釉面、胎体、装饰来看,大致可分为北朝莲花尊(386-581年)和南朝莲花尊(420-589年)。
据有关记载,形体最大的是1972年南京灵山南朝梁代大墓出土的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一對青瓷莲花尊,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其次为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两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20厘米;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59.5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20.2厘米。再次为1982年6月在山东淄川龙泉镇和庄村古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16厘米、胎厚1.4厘米。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上蔡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49.5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6.8厘米。1956年湖北武昌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43.7厘米。最小的一件为1980年4月于山西太原隋斛律彻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高18.2厘米。考古专家通过對国内7件有墓志记载的青瓷莲花尊进行研究,认定青瓷莲花尊流行于南北朝一百多年间,是莲花尊的繁荣期。但是,對莲花尊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气候。
东吴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高59厘米、口径14.9厘米、腹径28.5厘米、底径16.5厘米,虽口径、底径均大于淄川和庄村出土的青瓷莲花尊而位列第四,形体并非最大,但从已见的诸种青瓷莲花尊图录来看,其纹饰之繁复、层次之多重、造型之优美、釉色之青纯,无有出其右者,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东吴博物馆藏的青瓷莲花尊,仅尊盖纹饰就有8层之多。顶部钮呈方形,中有圆洞,与盖不通;第2层为圆形小平台;第3层为双瓣式俯莲8片;第4层为上卷菩提叶8片;第5层为圆形大平台;第6层为单瓣式仰莲11片;第7层为菩提叶11片;第8层为圆盘形带龇口的尊盖沿。这样精美华丽的尊盖,在已知莲花尊中,堪称独树一帜!
一般认为这种形式的尊盖为僧帽形。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尊盖的形状如曼荼罗祭坛,且与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方形钮恰似塔顶方形平台。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等;在古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藏语dkyil-vkhor,音译吉廊,意译为中围,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中心。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意,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的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曼荼罗是藏传佛教的神秘宇宙形式,一般是一个圆形围绕一个方形,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以及很多藏传佛教建筑如红教的桑耶寺、白教的白居寺整体、黄教的布达拉宫红宫部分、大昭寺及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央建筑等,都是以曼茶罗的格局建造的。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征的形式藏在这些曼荼罗之中。供奉曼荼罗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以曼荼罗的形式来供养整个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因此,这种曼荼罗祭坛式的尊盖,就奠定了莲花尊佛教圣物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东吴博物馆藏的青瓷莲花尊,宛如诰命贵妇,凤冠霞帔、琅环璎珞,婀娜多姿、步生青莲。尊顶部有一圈口沿,以承尊盖。沿下有一圈窄窄的向下收的斜面,以作为口与颈部的过渡,可见制作的精致与细腻。斜面下有略微凸起的乳钉状双系。颈部上段,有3飞天,宽袍广袖、衣带飘逸,曲线优美、身段灵动。尊颈的中下部有3道突起的颈圈,以区隔上下段。颈部下段,有6神兽,虎视眈眈、威风凛凛,为曼荼罗祭坛护法。肩部有一圈小、一圈大2层平台,作为颈与腹部的过渡。跨越平台与腹上部,有6个桥形双棱系。腹上部有2层堆塑的双瓣式覆莲,上层17个、下层18个,饱满丰腴、典雅庄重。覆莲下为贴塑的18个宝相花。腹部是18片堆贴的长形上卷的单瓣仰莲。仰莲下是18片上卷的菩提叶。腹下部为2层刻划的单瓣莲叶,上层宽短、下层窄长,各21片。圈足部有2层单瓣仰莲,上层堆塑14片、下层贴塑15片。仰莲下是15片上卷的菩提叶。底部是足圈。细细数来,尊体纹饰竟有20层之多。从以上描述可知,纹饰精美繁复、层层相应又疏密有致,技艺精湛细致、形式多样又浑然天成,在已知莲花尊中,堪称首屈一指! 在中国,自古以来莲就是洁身自好的君子象征,莲花圣洁高雅的韵味和清廉纯洁的寓意深受中国人喜爱。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一种理想人格;“青莲”谐音“清廉”,是廉洁自守的官箴。而在民俗中,更是寓意吉祥;莲花别名芙蓉,“夫容”也,常用来象征爱情,如青花瓷上常见藕生双莲,为“并蒂同心”,喻夫妻恩爱。
莲花更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佛教八宝之一、佛教九大象征之一。相传佛祖出生后,即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莲就成了佛祖诞生的象征。从一世纪开始,佛祖塑像便坐上了莲台,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僧人打坐的典型坐法。据《大日经》:“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大雄宝殿上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之教主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也都端坐莲台。其余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天女)。佛国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等。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经幡、帐幔、桌围、香袋、拜垫……也处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色莲花。由此可见,莲花作为哲理和宗教的象征,是儒佛文化的供花。
融儒佛文化于一体的青瓷莲花尊,大多出自墓葬,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青瓷莲花尊是一种随葬器……是南北朝至隋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一定佛教意义的随葬器。其功用与汉晋五联罐、谷仓罐、唐宋元粮罂瓶、皈依瓶相似,都是为了安奉墓主灵魂。”“魏晋时期流行以安息死者灵魂的魂瓶随葬,莲花尊很有可能是取代魂瓶的随葬品,它不仅可安放灵魂,而且加入了佛教因素,能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于轮回之苦,进入涅槃境地。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對于莲花尊是“为了安奉墓主灵魂”的“取代魂瓶的随葬品”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
首先,青瓷莲花尊一般成對出土,也见多件或单件出土,而安奉骨灰的魂瓶一人只需一个。
其次,所见青瓷莲花尊大多有盖,盖上方钮虽有孔,但不通。而魂瓶盖上均有孔,以便死者灵魂出入。
再次,1993年韩国学者发掘报告称百济王宫内废寺金堂遗址与五层石塔间出土一片隋代青瓷莲花尊残片,与封氏墓莲花尊完全一致,实为南朝产品,但韩国研究者认为是北朝传入百济的。这显然不是随葬明器。
很多人认为唐以前的尊一般都是盛酒器,青瓷莲花尊与佛教关系密切,而酒在佛教中被视为禁物,因此显然不是用来盛酒的。而佛教断荤食素是在梁武帝《断酒肉文》以后,时间约在普通三年(522年)郭祖深上书建议“僧尼皆令蔬食”之后的一段时间。而且梁武帝不但亲自主持了两次制断酒肉法会,还下了与周舍论断酒肉的五道敕文,可见当时推行断酒肉的难度之大,并非令行禁止、立竿见影。而在之前的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中,就有青瓷莲花尊。可知这个说法不攻自破。
欧阳希君的《莲花尊的比较研究》认为:“虽然莲花尊多出土于墓葬,但不能认为它一定属随葬明器,从其器形高大、装饰精美看,应为实用器或供器,为墓主生前喜好之物。笔者曾撰有《军持研究》一文,阐述军持为佛教用器,军持也多见于墓葬与塔基中,但并不表明军持是一种随葬专用器。因此,莲花尊应作为实用盛贮器、供器等,也可有多种功用,并不是专为随葬的明器。”
笔者认同欧文的说法,青瓷莲花尊既不是随葬明器,也不是葬器魂瓶,而是实用器或供器。
目前,已知的青瓷莲花尊仅仅20余件,比元青花还要稀少。东吴博物馆藏的青瓷莲花尊雍容华贵、气宇轩昂,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通体遍施青釉,釉色青翠润泽,薄釉处晶莹剔透、积釉处色如翡翠。妙相庄严,富有浓郁的佛教色彩;美轮美奂,蕴涵深邃的艺术境界。在传世青瓷莲花尊中,后来居上、独占鳌头,是不可多得的稀世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