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片云,一片荷绿色的云。
我和太太根据报上广告去看私人售物。屋主卖了房子,要搬家。找到那地方时,车子刚过一个高坡。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起伏的树林,一大片,林间有块空地,空地上座落一片荷绿色的房,像是不知何处飘来的一层薄薄的云。房子很大,是一般的二三倍,围在林木中,过了树林是黑乎乎的山峦。太阳刚从山峦顶上探出头,晨光从林叶中穿过,斑斑驳驳,落在荷绿色的屋上,落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正常住宅区内,竟有这样大片森林般的土地、这样大片云一样的屋。
我和太太看中一对放在门前的大花盆,水泥制成的,齐腰高,里面种有漂亮的花。
主人是个老先生,紧密的卷曲灰白短发,眼睛是绿色的,那绿久了,旧了,有点发灰,像被太阳晒褪了色。
“很抱歉,”他说:“这花和花盆不卖,我女儿要。”老人态度温和,话声低低,不紧不慢。也许见我太太过于失望了,停了停,他又说:“我家后院还有些类似的,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我去了,后院很大。左边铁丝网拦出约一百平方的地,养十几只鸡,右边看得到一排木头篱笆,篱笆间的门后站两条威风凛凛的狗。
“你家的地真大呀。一共多少?”我忍不住问。“十公顷。”他说。“十公顷!”我叫了起来。“从这里到那里,再到那里,都是我家的。”老人指朝远处黑黝黝的树林山峦方向,绕了一大圈。
“这一大片屋也全是你一家的?”“对,我和我儿子一起住。”这么漂亮的地方,这么大的屋,你怎么舍得卖?”我觉得可惜。“我老了,身体不好,医生说我心脏有问题。”说话间他有些喘。“我照顾不了这么大的地,这么大的屋,还有鸡呀狗呀羊和马的。”他指了指远处。远处的树林后面隐约看到几匹马、几头羊。
“儿子呢?儿子不能帮你?”我问。“不能指望孩子。这些孩子都是被宠坏的。他们从小要什么有什么,不用努力不用奋斗。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我看看他,我太太也看看他,我和我太太又互相看了看。我们什么都没说。
去看花和花盆,挺满意的,特别其中两盆带有热带风味的花,挺漂亮。花盆虽说旧了脏了,但只要收拾一下,漆一漆,算理想。问他多少钱,他让我们说,我们说说不好,他想了想,随便开了个价。他开的价格很低。我们买了十几盆。花盆挺重,老人要帮我装车,我不让。我不能让一个心脏有问题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帮我装车。“你们是中国人吧?!”我装车时,他和我太太说话。“是的。”我太太说。“买我这屋的也是中国人。我喜欢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能把我这屋保养好。”“是么,谢谢你。”我太太谢谢他对中国人的好感。“告诉你一件事。”老人目光朝地,手背后面,原地转两圈,像是不好意思,顿了顿,说:“我年轻时的理想是找个中国老婆。我喜欢中国女人,非常喜欢。中国女人勤劳、能干、善于理家。可是,那时很少有中国女人愿嫁非中国男人的,几乎没有。我认识几个中国女人,相处得也不错,可一开口说结婚,她们马上就躲开了……”他还是说得平缓,语调没有高低,也没长短,唯有在他微微露出的笑意中,才能看到一丝追忆,一丝很深很远像被太阳晒褪了色的发灰的追忆。“您现在的太太是哪里人?”我太太问。“苏格兰人。一个勤劳的苏格兰人。”他举眼望了望那片淡绿色的屋和四周的土地:“我们这份家业,是她和我一起打下的。”
“你一定是做生意的吧?”我把一盆花装进车后,直起腰来问。“是的。我们开一个杂货铺。”我和太太都有点意外,想象中他的生意应该更大。“是呀。这份家业挣得不容易。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我和太太每星期工作七天。我太太从没回过苏格兰,我也才去过意大利一次……四十年来,我们的假期……”他想了想,“我们的假期不超过十天……“十天!”我和太太叫了起来。“现在,看我们有这么大屋,这么大地,人人觉得不错,可是……”老人停住了,摇摇头,没再说下去。“新屋很小吗?”我太太问。“很小,地才七百,睡房也就三个,不象这,八个。去那,不用养鸡养羊养马了,也不能了。”
车装好了,该走了,可老人还在说,也许因为难得有听他说的人,也许因为只有中国人他才愿对之说。
他告诉说,他是二战后来的澳洲,当时才十六岁,是随他母亲来看望他父亲的。后来,澳洲政府有政策,允许他们在澳居住下来,但是,只给两个地方选择,一个西澳,一个南澳。他们选了南澳。他说他的父亲当兵前种过地,熟悉农活。南澳住下后,他们开始种庄稼、种水果,日子过得还不错。父母死后,他才来了悉尼。他没说他父亲当年是干什么的,但我和我太太都估计到了,他父亲该是二战时的战俘。
前后二十分钟,一个完整故事。一个人的一生!
准备走了,打开车门后,我的眼睛忽然又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一片墨绿色的树林,一条剪影似的黑色山峦,阳光穿透林叶,射出点点隐隐约约、斑斑驳驳的光亮的绿。
“要搬了,要搬了。”老人在我们身后自言自语地喃喃道:“十五年前,买下这块土地时,我是想在这养老,老死在这的……”
我回身看他。他的目光和我对了对,移开了,移向那片幽深,像一道光亮消失在那片深远的绿色中……
我闻到一股死气,一股死亡的味道。“不想回意大利?”我突然问。我不想在言词中将“回”与“死”联在一起。他听懂了。“回去干吗?!”他说。
又看见了那片幽深。幽深中仿佛还看见一块墓碑,一块流着黑色水迹的灰黄发黑的曾是白色的墓碑。那墓碑,在无人涉足、败草丛生的寂静的幽深中,显得特别暗淡,还透出一种特别的荒凉、孤独感。
我发动了车。车上山坡,回过头去。我看见,老人还站在屋前,站在那片荷绿色的云前。我突然发现,他上身穿的那件衣服,很像中山装,就是那种洗得发白的兰卡其中山装,而且,我发现他很像中国人,特别是远远望去,看不出他和中国人有什么两样……
我和太太根据报上广告去看私人售物。屋主卖了房子,要搬家。找到那地方时,车子刚过一个高坡。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起伏的树林,一大片,林间有块空地,空地上座落一片荷绿色的房,像是不知何处飘来的一层薄薄的云。房子很大,是一般的二三倍,围在林木中,过了树林是黑乎乎的山峦。太阳刚从山峦顶上探出头,晨光从林叶中穿过,斑斑驳驳,落在荷绿色的屋上,落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没想到,真是没想到,正常住宅区内,竟有这样大片森林般的土地、这样大片云一样的屋。
我和太太看中一对放在门前的大花盆,水泥制成的,齐腰高,里面种有漂亮的花。
主人是个老先生,紧密的卷曲灰白短发,眼睛是绿色的,那绿久了,旧了,有点发灰,像被太阳晒褪了色。
“很抱歉,”他说:“这花和花盆不卖,我女儿要。”老人态度温和,话声低低,不紧不慢。也许见我太太过于失望了,停了停,他又说:“我家后院还有些类似的,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我去了,后院很大。左边铁丝网拦出约一百平方的地,养十几只鸡,右边看得到一排木头篱笆,篱笆间的门后站两条威风凛凛的狗。
“你家的地真大呀。一共多少?”我忍不住问。“十公顷。”他说。“十公顷!”我叫了起来。“从这里到那里,再到那里,都是我家的。”老人指朝远处黑黝黝的树林山峦方向,绕了一大圈。
“这一大片屋也全是你一家的?”“对,我和我儿子一起住。”这么漂亮的地方,这么大的屋,你怎么舍得卖?”我觉得可惜。“我老了,身体不好,医生说我心脏有问题。”说话间他有些喘。“我照顾不了这么大的地,这么大的屋,还有鸡呀狗呀羊和马的。”他指了指远处。远处的树林后面隐约看到几匹马、几头羊。
“儿子呢?儿子不能帮你?”我问。“不能指望孩子。这些孩子都是被宠坏的。他们从小要什么有什么,不用努力不用奋斗。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我看看他,我太太也看看他,我和我太太又互相看了看。我们什么都没说。
去看花和花盆,挺满意的,特别其中两盆带有热带风味的花,挺漂亮。花盆虽说旧了脏了,但只要收拾一下,漆一漆,算理想。问他多少钱,他让我们说,我们说说不好,他想了想,随便开了个价。他开的价格很低。我们买了十几盆。花盆挺重,老人要帮我装车,我不让。我不能让一个心脏有问题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帮我装车。“你们是中国人吧?!”我装车时,他和我太太说话。“是的。”我太太说。“买我这屋的也是中国人。我喜欢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能把我这屋保养好。”“是么,谢谢你。”我太太谢谢他对中国人的好感。“告诉你一件事。”老人目光朝地,手背后面,原地转两圈,像是不好意思,顿了顿,说:“我年轻时的理想是找个中国老婆。我喜欢中国女人,非常喜欢。中国女人勤劳、能干、善于理家。可是,那时很少有中国女人愿嫁非中国男人的,几乎没有。我认识几个中国女人,相处得也不错,可一开口说结婚,她们马上就躲开了……”他还是说得平缓,语调没有高低,也没长短,唯有在他微微露出的笑意中,才能看到一丝追忆,一丝很深很远像被太阳晒褪了色的发灰的追忆。“您现在的太太是哪里人?”我太太问。“苏格兰人。一个勤劳的苏格兰人。”他举眼望了望那片淡绿色的屋和四周的土地:“我们这份家业,是她和我一起打下的。”
“你一定是做生意的吧?”我把一盆花装进车后,直起腰来问。“是的。我们开一个杂货铺。”我和太太都有点意外,想象中他的生意应该更大。“是呀。这份家业挣得不容易。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我和太太每星期工作七天。我太太从没回过苏格兰,我也才去过意大利一次……四十年来,我们的假期……”他想了想,“我们的假期不超过十天……“十天!”我和太太叫了起来。“现在,看我们有这么大屋,这么大地,人人觉得不错,可是……”老人停住了,摇摇头,没再说下去。“新屋很小吗?”我太太问。“很小,地才七百,睡房也就三个,不象这,八个。去那,不用养鸡养羊养马了,也不能了。”
车装好了,该走了,可老人还在说,也许因为难得有听他说的人,也许因为只有中国人他才愿对之说。
他告诉说,他是二战后来的澳洲,当时才十六岁,是随他母亲来看望他父亲的。后来,澳洲政府有政策,允许他们在澳居住下来,但是,只给两个地方选择,一个西澳,一个南澳。他们选了南澳。他说他的父亲当兵前种过地,熟悉农活。南澳住下后,他们开始种庄稼、种水果,日子过得还不错。父母死后,他才来了悉尼。他没说他父亲当年是干什么的,但我和我太太都估计到了,他父亲该是二战时的战俘。
前后二十分钟,一个完整故事。一个人的一生!
准备走了,打开车门后,我的眼睛忽然又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一片墨绿色的树林,一条剪影似的黑色山峦,阳光穿透林叶,射出点点隐隐约约、斑斑驳驳的光亮的绿。
“要搬了,要搬了。”老人在我们身后自言自语地喃喃道:“十五年前,买下这块土地时,我是想在这养老,老死在这的……”
我回身看他。他的目光和我对了对,移开了,移向那片幽深,像一道光亮消失在那片深远的绿色中……
我闻到一股死气,一股死亡的味道。“不想回意大利?”我突然问。我不想在言词中将“回”与“死”联在一起。他听懂了。“回去干吗?!”他说。
又看见了那片幽深。幽深中仿佛还看见一块墓碑,一块流着黑色水迹的灰黄发黑的曾是白色的墓碑。那墓碑,在无人涉足、败草丛生的寂静的幽深中,显得特别暗淡,还透出一种特别的荒凉、孤独感。
我发动了车。车上山坡,回过头去。我看见,老人还站在屋前,站在那片荷绿色的云前。我突然发现,他上身穿的那件衣服,很像中山装,就是那种洗得发白的兰卡其中山装,而且,我发现他很像中国人,特别是远远望去,看不出他和中国人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