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的出现使各种信息和事物实现数字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量暴增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但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因大数据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保护个人隐私,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安全;隐私
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呆萌可爱的机器人“大白”赢得了无数人的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白”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大数据会从各个方面提供“大白”式的帮助,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个人隐私的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一、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进入2012年以来,大数据逐渐从一个技术词汇变成社会热点名词。大数据具有Volume(数据体量巨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的4V特点。
大数据对于信息安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大数据环境下,个人隐私的泄露变得更加容易,如打开浏览器上网,广告弹窗推荐的商品可能正好就是你最近浏览想买的东西;翻阅自己的QQ,查看定位信息就能够准确回忆起一年前的今天你在哪里,做了什么;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也许就可以重温几年前自己的博客日志。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最令人焦虑的是根本不知道何时自己的信息就被无意中泄露出去,这就引发了大数据时代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碰撞。
二、个人隐私及其在大数据中面临的挑战
(一)个人隐私的相关概念。在特定的情景下,对不同的人和事,隐私是指用户认为是自身敏感的且不愿意公开的信息。通常分为4类:1、信息隐私,即个人数据的管理和使用;2、通信隐私,即个人使用各种通信方式如电话、微信等和其他人交流;3、空间隐私,即个人出入的特定空间或区域;4、身体隐私,即保护个人身体的完整性,防止侵入性操作。本文所指的个人隐私是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公开的个人信息,如用户的身份、位置等敏感信息。
(二)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面临的挑战。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速度极快、模态多样、真伪难辨、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加之个人隐私随着诸多因素动态变动的特性,使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1、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难以确定。根据上述对个人隐私概念的阐述,隐私的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人的特性和背景,因此,隐私保护哪些敏感数据很难界定。
2、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难以界定。大数据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以及机会的同时,也让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比如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网站监视我们的购物习惯;百度、谷歌等浏览器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窃取着我们的社交关系网。侵犯个人隐私的形式复杂多样,依据当前法律难以判定其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3、管理个人隐私变得十分困难。大数据贯穿七大行业:教育、交通、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及卫生保健。其大规模性和多样性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管理个人和团体的隐私增添极大困难。
三、各种接入设备和接入网络为隐私泄露保驾护航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
图1 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由此可见,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手机搜索、手机网络购物、手机网上支付、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手机微博客、手机网游、手机网络视频等等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及使用率较2014年年底都有所增长。现实中,手机用户也无时无刻不在用个人信息来交换服务,比如说百度地图APP交换自己的位置信息;腾讯QQ、微信交换自己的个人关系;淘宝、天猫APP交换个人联系方式甚至家庭住址等信息。由此可见,从隐私保护的角度看,手机无疑已成为最危险的智能终端。
除此之外,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截止到2015年6月,83.2%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接入过互联网。其中网民在家里通过Wi-Fi接入网络的比例最高,达到88.9%;其次是公共场所和单位,学校是占比最小的场所。
图2 网民Wi-Fi无线网络接入场所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Wi-Fi自出现以来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和追捧,因为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为网民节省了一笔流量产生的费用。如今无论是办公旅游还是休闲娱乐,Wi-Fi已成为必需品。从图2可以看出,网民在家里接入无线网络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单位和公共场所。但家有Wi-Fi也不是安全的保障,因为黑客只要利用WiFi万能钥匙等软件就可破解密码,监视和窥探个人隐私,获取位置,盗用账号和密码,截取发送和接收的任何数据。因此无线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泄露我们的隐私。
四、困惑与对策
面对安全与危害共存的双面大数据,如何能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维护信息安全,这是大数据时代下所有企业和广大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笼统而分散,而且我国也尚未出台专门规范网络的法律,对互联网经营者的监管及网络个人数据的保护也仅仅散见于层次比较低的法规条例中。由此可见,虽然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隐私权有所保护,但仍存在较大的缺陷,不能满足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需要。所以我国应该立法确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泄露用户隐私甚至牟利的行为,视作非法行为而非不道德行为。
(二)道德自律与监督。自律,就是通过行业内的自我约束来规范各自的行为。道德自律是软性但却十分有效的约束。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开放性导致它没有隐私可言,只要在网络上行走就一定会留下痕迹,通过任何接入设备和接入网络产生的数据,足以让别有用心的人跟踪用户一生。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真的要重视和保护隐私,让大数据成为人类的黄金时代。
(三)加强隐私权的技术保护。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水平不仅必要而且有效。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除了使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传统方式外,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新型数据安全威胁,还可以向我们展示应对信息安全威胁的新思路。比如微软的新版IE9浏览器开始允许用户自行设置并开启广告拦截功能。还有,“匿名化”也是现阶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一个可行的防护措施。
五、结语
大数据的到来带来的是机会也是挑战,个人隐私保护正是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与保护个人隐私碰撞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大数据滥用成灾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使大数据在健康的道路上得以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志平.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
[2] 赵岑,李梦然,金日峰.大数据时代关于隐私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5.
[3] 刘雅辉,张铁赢,靳小龙,程学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 贺泽华.大数据安全问题以及安全保护机制研究[J]新技术
[5] 张经瑜,李广朋.大数据与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管理
[6] 姜斌,刘靖,刘福强.探析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6)
[7] 文蕾.网络时代的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8] 唐杰.私有云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的利弊分析[J]科技风2015.(5)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安全;隐私
电影《超能陆战队》中呆萌可爱的机器人“大白”赢得了无数人的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白”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大数据会从各个方面提供“大白”式的帮助,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个人隐私的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一、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进入2012年以来,大数据逐渐从一个技术词汇变成社会热点名词。大数据具有Volume(数据体量巨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的4V特点。
大数据对于信息安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大数据环境下,个人隐私的泄露变得更加容易,如打开浏览器上网,广告弹窗推荐的商品可能正好就是你最近浏览想买的东西;翻阅自己的QQ,查看定位信息就能够准确回忆起一年前的今天你在哪里,做了什么;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也许就可以重温几年前自己的博客日志。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最令人焦虑的是根本不知道何时自己的信息就被无意中泄露出去,这就引发了大数据时代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碰撞。
二、个人隐私及其在大数据中面临的挑战
(一)个人隐私的相关概念。在特定的情景下,对不同的人和事,隐私是指用户认为是自身敏感的且不愿意公开的信息。通常分为4类:1、信息隐私,即个人数据的管理和使用;2、通信隐私,即个人使用各种通信方式如电话、微信等和其他人交流;3、空间隐私,即个人出入的特定空间或区域;4、身体隐私,即保护个人身体的完整性,防止侵入性操作。本文所指的个人隐私是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公开的个人信息,如用户的身份、位置等敏感信息。
(二)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面临的挑战。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速度极快、模态多样、真伪难辨、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加之个人隐私随着诸多因素动态变动的特性,使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1、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难以确定。根据上述对个人隐私概念的阐述,隐私的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人的特性和背景,因此,隐私保护哪些敏感数据很难界定。
2、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难以界定。大数据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以及机会的同时,也让我们时刻都暴露在“第三只眼”之下。比如淘宝、京东、亚马逊等网站监视我们的购物习惯;百度、谷歌等浏览器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窃取着我们的社交关系网。侵犯个人隐私的形式复杂多样,依据当前法律难以判定其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3、管理个人隐私变得十分困难。大数据贯穿七大行业:教育、交通、金融、电力、石油、天然气及卫生保健。其大规模性和多样性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管理个人和团体的隐私增添极大困难。
三、各种接入设备和接入网络为隐私泄露保驾护航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
图1 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由此可见,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手机搜索、手机网络购物、手机网上支付、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手机微博客、手机网游、手机网络视频等等手机应用的用户规模及使用率较2014年年底都有所增长。现实中,手机用户也无时无刻不在用个人信息来交换服务,比如说百度地图APP交换自己的位置信息;腾讯QQ、微信交换自己的个人关系;淘宝、天猫APP交换个人联系方式甚至家庭住址等信息。由此可见,从隐私保护的角度看,手机无疑已成为最危险的智能终端。
除此之外,Wi-Fi无线网络也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截止到2015年6月,83.2%的网民在最近半年曾通过Wi-Fi接入过互联网。其中网民在家里通过Wi-Fi接入网络的比例最高,达到88.9%;其次是公共场所和单位,学校是占比最小的场所。
图2 网民Wi-Fi无线网络接入场所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Wi-Fi自出现以来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欢迎和追捧,因为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为网民节省了一笔流量产生的费用。如今无论是办公旅游还是休闲娱乐,Wi-Fi已成为必需品。从图2可以看出,网民在家里接入无线网络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单位和公共场所。但家有Wi-Fi也不是安全的保障,因为黑客只要利用WiFi万能钥匙等软件就可破解密码,监视和窥探个人隐私,获取位置,盗用账号和密码,截取发送和接收的任何数据。因此无线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泄露我们的隐私。
四、困惑与对策
面对安全与危害共存的双面大数据,如何能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维护信息安全,这是大数据时代下所有企业和广大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笼统而分散,而且我国也尚未出台专门规范网络的法律,对互联网经营者的监管及网络个人数据的保护也仅仅散见于层次比较低的法规条例中。由此可见,虽然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隐私权有所保护,但仍存在较大的缺陷,不能满足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需要。所以我国应该立法确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泄露用户隐私甚至牟利的行为,视作非法行为而非不道德行为。
(二)道德自律与监督。自律,就是通过行业内的自我约束来规范各自的行为。道德自律是软性但却十分有效的约束。互联网的全球性和开放性导致它没有隐私可言,只要在网络上行走就一定会留下痕迹,通过任何接入设备和接入网络产生的数据,足以让别有用心的人跟踪用户一生。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真的要重视和保护隐私,让大数据成为人类的黄金时代。
(三)加强隐私权的技术保护。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水平不仅必要而且有效。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除了使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传统方式外,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新型数据安全威胁,还可以向我们展示应对信息安全威胁的新思路。比如微软的新版IE9浏览器开始允许用户自行设置并开启广告拦截功能。还有,“匿名化”也是现阶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一个可行的防护措施。
五、结语
大数据的到来带来的是机会也是挑战,个人隐私保护正是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与保护个人隐私碰撞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大数据滥用成灾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使大数据在健康的道路上得以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志平.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
[2] 赵岑,李梦然,金日峰.大数据时代关于隐私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5.
[3] 刘雅辉,张铁赢,靳小龙,程学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 贺泽华.大数据安全问题以及安全保护机制研究[J]新技术
[5] 张经瑜,李广朋.大数据与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管理
[6] 姜斌,刘靖,刘福强.探析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6)
[7] 文蕾.网络时代的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8] 唐杰.私有云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的利弊分析[J]科技风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