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发展的一般逻辑来看,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往往都会促成旧产业时代的衰减与终结和新产业时代的催生与壮大。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至少迄今为止,作为电视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的产物一一数字专业频道的出现,不仅未能成为中国电视事业新纪元的开启者,且其自身也一直处于尴尬的生存境遇中。
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电视的优点的确不容置疑:频道容量大、图像质量高、伴音效果好、可实现互动,它的确为电视频道的专业业化和电视经营的多元化搭建起了全新的物理空间和技术平台,可谓引领了电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当2003年数字电视的号角在中国吹响时,曾有多少电视人的激情与理想在激荡,有多少“风投”对之青睐有加并跃跃欲试。然而,8年过去了,数字专业频道却陷入了一种群体性挣扎的生存危机之中。全国范围内能够“自给自足”的频道屈指可数。当下,中国的数字々业频道活得很苦、很累!
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目前业内上下都在对此进行理性而积极的思考与探讨,作为从业者,笔者甚感欣慰,充满期许。
笔者认为,中国数字电视々业频道面临的困境的确并不是仅存在于个别的省市电视台,也不全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前进中的问题”,这种困境的出现或许最主要还是因为在数字电视起步之初,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我们对中国数字电视的总体态势及发展路径的认知出现缺失与偏差,从而导致在产业政策制定和自身运营模式的确立上出现偏颇所致。因此,中国的数字专业频道要想活下去,发展起来,就应当有三“要”:即要更加理性地认知中国数字专业频道的总体态势与发展路径;并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务实调适;同时,频道自身运营也必须要探索创新生产、营销模式,从而实现在困境中破局。
一、要理性正视严酷现实
应该说,对中国数字专业频道现在面临的困境,业内上下都已有不少共识,但对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大家的认识则不尽相同。
我们认为,电视频道专业化和电视经营付费化是数字电视的产生给电视业带来的两个必然趋势,而且这两种业态也并非中国首创,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初我们在同时启动专业频道和付费营销这两种维度不同的业态时,恐怕更多的是窃喜于数字电视为此搭建的物理空间和技术平台,而对这两种不同维度的业态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条件缺乏理性的认知。
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数字电视的中国国情的研析和评估明显不足。
付费频道是借鉴了国际电视市场的运营模式,有关部门对付费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借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让“付费”成为中国电视运营的最大突破。然而在国外付费电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至少有两个目前我国暂不具备的条件:首先,国外免费的公共频道极少(一般不超过10个),绝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费购买的。而我国的免费频道数量却相当多,大量的公共频道培养了免费看电视的传统习惯阻力;其次,发达国家电视用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都超前于我国的电视用户。
2 对数字电视频道的价值评估过于乐观。
在无线电视和有线模拟电视时代,电视频道是绝对的稀缺资源。换句话说,谁拥有了电视频道,谁就不愁找不到钱。
然而,数字编解码压缩技术的运用,卫星电视、有线网络的发展,早已使电视传媒业突破了频道资源紧张、稀缺的技术束缚。数字电视时代的“频道”与无线和有线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相比,前者处于资源扩张时代,资源的稀缺性消失,资源的含金量也在下降,价值根本无法与后者等同。
显然,我们在数字电视起步之初,对数字电视本身的价值评估和效益获取过于乐观。
3 对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认识明显不充分。
在没有互联网,或是在互联网还没有成为传播主流的时代,电视是绝对的“老大”。但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强大,争锋之剑则直指“老大”。而数字专业频道的兴起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海量的信息、更迅捷有效的互动服务、免费的精彩视频在互联网世界里唾手可得,这些都使得数字专业频道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当我们着手推出数字专业频道时,究竟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短短几年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对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
总之,我们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在起步之初对中国数字电视的总体态势与发展路径上的认知出现了一些缺欠与偏差,才使得我们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出现一定的偏颇。这种偏颇最主要的体现在:从2003年中国开始推行数字电视起,所有的数字专业频道就与一个关键词密不可分——付费。从央视到全国各地方台所有新增数字频道都“被规定”以“数字付费频道”的名义申报。其内在逻辑就是:不付费,就不能发展数字专业频道。
依照形式逻辑学,概念按内涵被分为实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三个类别,我们先来解析一下数字专业频道相关政策制定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
“专业频道”指的是频道的内容属性,包括对其播出内容和收视群体的相关界定。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电视面对竞争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对我国电视媒体布局的补充和使之更合理、更完善的有效手段。
“付费电视”指的是频道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向观众收取额外购买频道的收视费,即所谓在交付了基本收视费之后的“再付费”来获得频道的经营收入,以维持频道的运行。付费电视作为电视频道的经营方式,是国际电视市场电视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是对我国现阶段较为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的补充。
根据上述解析,“专业频道”和“付费频道”显然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
然而,从我们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已经把这两个根本不同维度的概念强制性地结合、“捆绑”在一起——数字专业频道必须是付费的,而付费也必须是数字专业频道唯一的经营方式。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数字频道的从业者只能,也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把“付费频道”简单地等同于“专业频道”。
当然,我们知道,将“专业”与“付费”捆绑在当时是针对传统大众频道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及电视广告过滥等问题而为之的,应该说是有其正向取向的,而且专业频道是社会物质日渐丰富和多元化之后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付费电视也是今后中国电视经营模式的取向之一,两者都应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但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如何去探索。
往往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
事实上,正是将这两种不同维度的业态强行“捆绑”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才导致了今天大家都不愿看到、但又无法回避的困境的出现:一方面,专业频道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付费营销也收效甚微。一句话,这种作茧自缚的“捆绑”的结果是,两种业态都没能真正发展起来。
应当说,我们追求理性地正视现实、认知规律,正是因为我们敬畏真实,尊重科学,并真切地希望中国的数字专业频道和付费营销都能真正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尽管这种正视与认知往往会让我们觉得很痛苦甚至残酷,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理性的正视与认知,我们就没有破局的前提。
二、产业政策要务实调适
正是鉴于对中国数字专业频道严酷现实的理性正视与认知,我们认为,本着“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精神,现行的数字专业频道的相关政策的确有必要在一些环节上做一些适当的调适,以使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适。
1 从产业政策的布局和把控上切实做好两个相对分开。
第一个分开就是把发展数字专业频道和发展付费营销相对分开。对于数字专业频道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付费营销,也可采取非付费营销,或者是付费与非付费相结合的营销。
第二个分开就是把数字专业频道中观赏类频道与服务类频道相对分开。观赏类频道由于行业依托较弱,可以更多地尝试付费营销,而服务类频道大多有与其定位相关的产业作支撑,则应鼓励其更多地尝试非付费的多元化营销。
2 允许在服务类的专业频道适度、适量、适当地播出行业广告。
所谓适度是指广告内容与频道定位的吻合;适量是指行业广告播出总量低于传统频道;适当即对前两者的总体把控。
数字专业频道主要是满足关注某一行业的观众的定向需求,从属性上来讲,属于分众化和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很显然,并非所有的专业频道都能依靠每位用户所缴纳的收视费得以生存发展。
《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付费频道不得播出除推销付费频道的广告之外的商业广告。”对商业广告的排斥,也许是基于相关部门最早制定政策时,将没有广告作为付费频道的卖点和收取收视费的最大理由。
但实际上观众绝不会因为没有广告而自掏腰包去购买电视频道,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是付费频道有没有能够吸引他们的内容。因此,付费电视中到底有没有商业广告,更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
此外,引入行业广告也同样是国外付费电视必要的获利方式和生存手段。国外付费频道几乎都插播广告,其中不少占到频道收入来源的一半左右。据美国宜必斯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有线电视内容供应商的收入中,排除付费收入外,有44.7%来自广告收入。
实际上,专业频道的观众对专业频道播出适量的行业广告并不会反感,因为这也是获取行业信息一种方式。而且,由于是行业广告进人专业频道,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分众、小众化广告传播也不会引起传统大众频道太大的反弹。
因此,在服务类专业频道,适当地播出行业广告,应该是对当前数字专业频道运营的利好政策。
3 鼓励服务类专业频道中制作播出与频道定位相关专业的商务服务类节目。
诚然,允许在服务类专业频道适当播出行业广告,对服务类专业频道生存是利好,但必须清醒看到的是,数字专业频道对其的吸附力显然大大弱于传统大众频道。而根据数字专业频道的特性,与频道定位相符合的商务类节目的开发恰恰可以成为频道运营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每个服务类数字专业频道都有其专业定位背后的行业依托。数字专业频道可以发挥其专业性和服务性,立足行业,以节目的形式对与频道定位相符合的产品、服务进行推介、销售,从而通过这一类的商务节目实现收视价值和营销价值的最佳组合。
专业频道上游直通行业、企业,下游直面观众,正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通过商务类节目为行业的发展与观众需求牵线搭桥,成为供需双方的桥梁和媒介,应该说也是数字专业频道的媒体责任之一。而且,总局相关领导一直在强调要加快和加强从“看电视”(纯粹的观赏)到“用电视”(观赏与获得服务并举)的转变,而服务类专业频道的这种节目正是让电视从“看”到“用”的有益尝试。
因此,广电总局应该明确鼓励各台服务类专业频道站在媒体公信力的立场,制作播出绿色、阳光的,与频道定位相符的专业商务服务节目、购物服务节目,从而引导各数字专业频道进行创新型营销的有益探索。
4 允许数字专业频道播出形式的多样化。
按相关规定,数字专业频道只能在数字电视收费包中以“再付费”的方式播出,而实际上目前数字专业频道有三种播出形式:一种是少数全国频道在付费包中播出;一种是部分全国性的专业频道在某些省市进入收费包,某些省市免费收看;第三种是大多数专业频道完全从“收费”进入“透播”,也就是免费收看。
虽然按目前的政策规定,“透播”不在规定范围之列,但却是许多数字专业频道尤其是区域性频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希望广电总局能根据现实情况,允许数字专业频道有多种播出形式。
总之,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产业政策的取向与制定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产业前进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务实调适产业政策,数字专业频道的运营才能与市场真正接轨,拥有更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三、自身运营要创新破局
诚然,必需清醒的是,即使有了产业政策的支持,如果数字专业频道在自身的运营上不努力创新,未来的前景也未必会扶摇直上。因为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数字专业频道与传统大众频道在频道属性上存在的天然差异、不断变化的媒体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都决定了数字专业频道即或是有政策调适的扶持,也不应该完全照搬传统频道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决定了必须嬗变经营理念,在创新中破局,从而探索出适合专业频道特性的生产之法和经营之道。
1 创新内容生产
(1)体现数字专业频道的“差异性”。
数字专业频道内容要以互动、专业性和服务性取胜,真正做到把“专业性”与“服务性”作为数字专业频道的产品“差异性”所在。(2)创新节目生产方式。以集成和二次原创为主。
低成本运作是目前中国数字专业频道的普遍特点,如果沿用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数字专业频道的节目内容很难有竞争力。
创新节目生产方式,以“二次原创”为主的集成,即根据专业频道的定位需要,对素材、成品节目重新进行全面的二次复杂编辑加工,形成与频道定位、风格一致的节目。
2 创新内容营销
(1)数字专业频道无法单纯沿用传统广告营销模式。
传统媒体经营实际是以“收视率模式”为核心,在这种模式下,数字专业频道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收视率模式”在分众化、专业化的电视发展趋势下,必将日渐式微。数字专业频道可以适当、适度沿用大众频道的经营方式吸附广告和电视购物以解决当务之急、起步之需,但并非长远发展之道。
因此,数字专业频道必须探索出更适应数字专业频道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即独特的、更适合数字专业频道属性、更适应媒体发展环境需求的创新的营销战略。
(2)内容营销是创新营销的关键。
把服务与营销有机地统一在频道的节目内容之中,兼顾“市场取向”与“观众取向”,使数字专业频道可以为广告商们、产品经销商们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可以把自身定位为广告目标更精准的媒体。
这种开辟客户需求的新模式,把以往广告商购买时段的广告投放模式转变为购买节目的新投放模式,我们将此称为“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最核心之处在于:它不是以收视率为基础的外部植入营销,而是一种深度植入营销,追求的是通过专业的定向服务节目,让取向趋同的观众获得收视价值,让取向趋同的传播者获得传播效益,同时,也让频道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结合到数字电视专业频道的实际操作,要搞好内容营销就是要改变两个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根深蒂固的观念。
首先要从以往只是为客户制作和播出广告的常态,转变为与客户一起为观众做节目,进而是与专业的客户一起为专业的受众提供专业的节目,通过对节目进行设计,实现“品牌内容营销”。
第二是要把追求节目“好看”变为追求节目“好用”,为观众提供真正服务性强、适用性强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服务,为客户量身订做专业节目,从而把服务、营销和运营有机地统一在频道的节目内容之中。
进一步来说,中国数字专业频道运营的创新与探索看似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实则却是媒体生态环境变化的必然之势。这种方向性的探索,注定起步艰难,但因其顺势、切中根本,因而也必定会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进程中留下更多的启示。
在中国的数字专业频道起步8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不难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生存竞争环境,只有根据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调适产业政策,只有频道自身在运营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中国数字专业频道才有可能在困境中破局,走上乘势发展的绿色快车道。
只要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专业频道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电视的优点的确不容置疑:频道容量大、图像质量高、伴音效果好、可实现互动,它的确为电视频道的专业业化和电视经营的多元化搭建起了全新的物理空间和技术平台,可谓引领了电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当2003年数字电视的号角在中国吹响时,曾有多少电视人的激情与理想在激荡,有多少“风投”对之青睐有加并跃跃欲试。然而,8年过去了,数字专业频道却陷入了一种群体性挣扎的生存危机之中。全国范围内能够“自给自足”的频道屈指可数。当下,中国的数字々业频道活得很苦、很累!
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目前业内上下都在对此进行理性而积极的思考与探讨,作为从业者,笔者甚感欣慰,充满期许。
笔者认为,中国数字电视々业频道面临的困境的确并不是仅存在于个别的省市电视台,也不全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前进中的问题”,这种困境的出现或许最主要还是因为在数字电视起步之初,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我们对中国数字电视的总体态势及发展路径的认知出现缺失与偏差,从而导致在产业政策制定和自身运营模式的确立上出现偏颇所致。因此,中国的数字专业频道要想活下去,发展起来,就应当有三“要”:即要更加理性地认知中国数字专业频道的总体态势与发展路径;并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务实调适;同时,频道自身运营也必须要探索创新生产、营销模式,从而实现在困境中破局。
一、要理性正视严酷现实
应该说,对中国数字专业频道现在面临的困境,业内上下都已有不少共识,但对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大家的认识则不尽相同。
我们认为,电视频道专业化和电视经营付费化是数字电视的产生给电视业带来的两个必然趋势,而且这两种业态也并非中国首创,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初我们在同时启动专业频道和付费营销这两种维度不同的业态时,恐怕更多的是窃喜于数字电视为此搭建的物理空间和技术平台,而对这两种不同维度的业态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条件缺乏理性的认知。
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数字电视的中国国情的研析和评估明显不足。
付费频道是借鉴了国际电视市场的运营模式,有关部门对付费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借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让“付费”成为中国电视运营的最大突破。然而在国外付费电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至少有两个目前我国暂不具备的条件:首先,国外免费的公共频道极少(一般不超过10个),绝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费购买的。而我国的免费频道数量却相当多,大量的公共频道培养了免费看电视的传统习惯阻力;其次,发达国家电视用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都超前于我国的电视用户。
2 对数字电视频道的价值评估过于乐观。
在无线电视和有线模拟电视时代,电视频道是绝对的稀缺资源。换句话说,谁拥有了电视频道,谁就不愁找不到钱。
然而,数字编解码压缩技术的运用,卫星电视、有线网络的发展,早已使电视传媒业突破了频道资源紧张、稀缺的技术束缚。数字电视时代的“频道”与无线和有线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相比,前者处于资源扩张时代,资源的稀缺性消失,资源的含金量也在下降,价值根本无法与后者等同。
显然,我们在数字电视起步之初,对数字电视本身的价值评估和效益获取过于乐观。
3 对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认识明显不充分。
在没有互联网,或是在互联网还没有成为传播主流的时代,电视是绝对的“老大”。但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强大,争锋之剑则直指“老大”。而数字专业频道的兴起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海量的信息、更迅捷有效的互动服务、免费的精彩视频在互联网世界里唾手可得,这些都使得数字专业频道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当我们着手推出数字专业频道时,究竟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短短几年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对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如此深刻的影响?
总之,我们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在起步之初对中国数字电视的总体态势与发展路径上的认知出现了一些缺欠与偏差,才使得我们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出现一定的偏颇。这种偏颇最主要的体现在:从2003年中国开始推行数字电视起,所有的数字专业频道就与一个关键词密不可分——付费。从央视到全国各地方台所有新增数字频道都“被规定”以“数字付费频道”的名义申报。其内在逻辑就是:不付费,就不能发展数字专业频道。
依照形式逻辑学,概念按内涵被分为实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三个类别,我们先来解析一下数字专业频道相关政策制定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
“专业频道”指的是频道的内容属性,包括对其播出内容和收视群体的相关界定。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发展的大势所趋,是电视面对竞争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对我国电视媒体布局的补充和使之更合理、更完善的有效手段。
“付费电视”指的是频道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向观众收取额外购买频道的收视费,即所谓在交付了基本收视费之后的“再付费”来获得频道的经营收入,以维持频道的运行。付费电视作为电视频道的经营方式,是国际电视市场电视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是对我国现阶段较为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的补充。
根据上述解析,“专业频道”和“付费频道”显然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
然而,从我们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已经把这两个根本不同维度的概念强制性地结合、“捆绑”在一起——数字专业频道必须是付费的,而付费也必须是数字专业频道唯一的经营方式。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数字频道的从业者只能,也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把“付费频道”简单地等同于“专业频道”。
当然,我们知道,将“专业”与“付费”捆绑在当时是针对传统大众频道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及电视广告过滥等问题而为之的,应该说是有其正向取向的,而且专业频道是社会物质日渐丰富和多元化之后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付费电视也是今后中国电视经营模式的取向之一,两者都应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但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如何去探索。
往往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
事实上,正是将这两种不同维度的业态强行“捆绑”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才导致了今天大家都不愿看到、但又无法回避的困境的出现:一方面,专业频道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付费营销也收效甚微。一句话,这种作茧自缚的“捆绑”的结果是,两种业态都没能真正发展起来。
应当说,我们追求理性地正视现实、认知规律,正是因为我们敬畏真实,尊重科学,并真切地希望中国的数字专业频道和付费营销都能真正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尽管这种正视与认知往往会让我们觉得很痛苦甚至残酷,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理性的正视与认知,我们就没有破局的前提。
二、产业政策要务实调适
正是鉴于对中国数字专业频道严酷现实的理性正视与认知,我们认为,本着“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精神,现行的数字专业频道的相关政策的确有必要在一些环节上做一些适当的调适,以使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适。
1 从产业政策的布局和把控上切实做好两个相对分开。
第一个分开就是把发展数字专业频道和发展付费营销相对分开。对于数字专业频道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付费营销,也可采取非付费营销,或者是付费与非付费相结合的营销。
第二个分开就是把数字专业频道中观赏类频道与服务类频道相对分开。观赏类频道由于行业依托较弱,可以更多地尝试付费营销,而服务类频道大多有与其定位相关的产业作支撑,则应鼓励其更多地尝试非付费的多元化营销。
2 允许在服务类的专业频道适度、适量、适当地播出行业广告。
所谓适度是指广告内容与频道定位的吻合;适量是指行业广告播出总量低于传统频道;适当即对前两者的总体把控。
数字专业频道主要是满足关注某一行业的观众的定向需求,从属性上来讲,属于分众化和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很显然,并非所有的专业频道都能依靠每位用户所缴纳的收视费得以生存发展。
《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付费频道不得播出除推销付费频道的广告之外的商业广告。”对商业广告的排斥,也许是基于相关部门最早制定政策时,将没有广告作为付费频道的卖点和收取收视费的最大理由。
但实际上观众绝不会因为没有广告而自掏腰包去购买电视频道,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是付费频道有没有能够吸引他们的内容。因此,付费电视中到底有没有商业广告,更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
此外,引入行业广告也同样是国外付费电视必要的获利方式和生存手段。国外付费频道几乎都插播广告,其中不少占到频道收入来源的一半左右。据美国宜必斯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有线电视内容供应商的收入中,排除付费收入外,有44.7%来自广告收入。
实际上,专业频道的观众对专业频道播出适量的行业广告并不会反感,因为这也是获取行业信息一种方式。而且,由于是行业广告进人专业频道,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分众、小众化广告传播也不会引起传统大众频道太大的反弹。
因此,在服务类专业频道,适当地播出行业广告,应该是对当前数字专业频道运营的利好政策。
3 鼓励服务类专业频道中制作播出与频道定位相关专业的商务服务类节目。
诚然,允许在服务类专业频道适当播出行业广告,对服务类专业频道生存是利好,但必须清醒看到的是,数字专业频道对其的吸附力显然大大弱于传统大众频道。而根据数字专业频道的特性,与频道定位相符合的商务类节目的开发恰恰可以成为频道运营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
每个服务类数字专业频道都有其专业定位背后的行业依托。数字专业频道可以发挥其专业性和服务性,立足行业,以节目的形式对与频道定位相符合的产品、服务进行推介、销售,从而通过这一类的商务节目实现收视价值和营销价值的最佳组合。
专业频道上游直通行业、企业,下游直面观众,正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通过商务类节目为行业的发展与观众需求牵线搭桥,成为供需双方的桥梁和媒介,应该说也是数字专业频道的媒体责任之一。而且,总局相关领导一直在强调要加快和加强从“看电视”(纯粹的观赏)到“用电视”(观赏与获得服务并举)的转变,而服务类专业频道的这种节目正是让电视从“看”到“用”的有益尝试。
因此,广电总局应该明确鼓励各台服务类专业频道站在媒体公信力的立场,制作播出绿色、阳光的,与频道定位相符的专业商务服务节目、购物服务节目,从而引导各数字专业频道进行创新型营销的有益探索。
4 允许数字专业频道播出形式的多样化。
按相关规定,数字专业频道只能在数字电视收费包中以“再付费”的方式播出,而实际上目前数字专业频道有三种播出形式:一种是少数全国频道在付费包中播出;一种是部分全国性的专业频道在某些省市进入收费包,某些省市免费收看;第三种是大多数专业频道完全从“收费”进入“透播”,也就是免费收看。
虽然按目前的政策规定,“透播”不在规定范围之列,但却是许多数字专业频道尤其是区域性频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希望广电总局能根据现实情况,允许数字专业频道有多种播出形式。
总之,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产业政策的取向与制定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产业前进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务实调适产业政策,数字专业频道的运营才能与市场真正接轨,拥有更大的市场成长空间。
三、自身运营要创新破局
诚然,必需清醒的是,即使有了产业政策的支持,如果数字专业频道在自身的运营上不努力创新,未来的前景也未必会扶摇直上。因为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数字专业频道与传统大众频道在频道属性上存在的天然差异、不断变化的媒体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都决定了数字专业频道即或是有政策调适的扶持,也不应该完全照搬传统频道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决定了必须嬗变经营理念,在创新中破局,从而探索出适合专业频道特性的生产之法和经营之道。
1 创新内容生产
(1)体现数字专业频道的“差异性”。
数字专业频道内容要以互动、专业性和服务性取胜,真正做到把“专业性”与“服务性”作为数字专业频道的产品“差异性”所在。(2)创新节目生产方式。以集成和二次原创为主。
低成本运作是目前中国数字专业频道的普遍特点,如果沿用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数字专业频道的节目内容很难有竞争力。
创新节目生产方式,以“二次原创”为主的集成,即根据专业频道的定位需要,对素材、成品节目重新进行全面的二次复杂编辑加工,形成与频道定位、风格一致的节目。
2 创新内容营销
(1)数字专业频道无法单纯沿用传统广告营销模式。
传统媒体经营实际是以“收视率模式”为核心,在这种模式下,数字专业频道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收视率模式”在分众化、专业化的电视发展趋势下,必将日渐式微。数字专业频道可以适当、适度沿用大众频道的经营方式吸附广告和电视购物以解决当务之急、起步之需,但并非长远发展之道。
因此,数字专业频道必须探索出更适应数字专业频道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即独特的、更适合数字专业频道属性、更适应媒体发展环境需求的创新的营销战略。
(2)内容营销是创新营销的关键。
把服务与营销有机地统一在频道的节目内容之中,兼顾“市场取向”与“观众取向”,使数字专业频道可以为广告商们、产品经销商们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可以把自身定位为广告目标更精准的媒体。
这种开辟客户需求的新模式,把以往广告商购买时段的广告投放模式转变为购买节目的新投放模式,我们将此称为“内容营销”。
内容营销最核心之处在于:它不是以收视率为基础的外部植入营销,而是一种深度植入营销,追求的是通过专业的定向服务节目,让取向趋同的观众获得收视价值,让取向趋同的传播者获得传播效益,同时,也让频道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结合到数字电视专业频道的实际操作,要搞好内容营销就是要改变两个过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根深蒂固的观念。
首先要从以往只是为客户制作和播出广告的常态,转变为与客户一起为观众做节目,进而是与专业的客户一起为专业的受众提供专业的节目,通过对节目进行设计,实现“品牌内容营销”。
第二是要把追求节目“好看”变为追求节目“好用”,为观众提供真正服务性强、适用性强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服务,为客户量身订做专业节目,从而把服务、营销和运营有机地统一在频道的节目内容之中。
进一步来说,中国数字专业频道运营的创新与探索看似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实则却是媒体生态环境变化的必然之势。这种方向性的探索,注定起步艰难,但因其顺势、切中根本,因而也必定会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进程中留下更多的启示。
在中国的数字专业频道起步8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不难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生存竞争环境,只有根据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调适产业政策,只有频道自身在运营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中国数字专业频道才有可能在困境中破局,走上乘势发展的绿色快车道。
只要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专业频道未来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