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
  有字之书,在我看来即一个人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工具性知识,即每个人都要识字,能认读拼写,这是当今社会人人需备的,它使人远离无知与文盲困境。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便是主要教授有字之书,它是各类书乃至阅读的前提。
  而无字之书,即为人处世之书,它强调的是生活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生存已离不开社会与人。社会学家涂尔干讲的“有机社会”便是人与人相联系的社会。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讀无字之书,于日常生活言行中,于耳濡目染中,使我们不至于成为迂腐刻板的“怪人”。
  此二者均要读,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读心灵之书,即修养身心,提升思想,实现我们身为“独立的人”的目标。这好比建造一幢居住的房子,打好地基,建好钢筋水泥的框架,甚至粉刷好墙壁,装好窗与大门,但若没有内部必备的生活物品,这房子仍是不能使人安心栖居的温柔乡。心灵之书便是“房子”内部的配置,而对此需精读。
  我们精读“心书”,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有良知、有思想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刘瑜说过,我们除了要对屋子添砖加瓦,更应“使头脑成为一支军队,对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与他人不同,在于我们有“觉醒与思考的力量”。仅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生命奥秘。鲁迅的“立人思想”——使人除了成为社会中的人,更应是独立于群体的人;孔子对生命价值本源的探索由“向天”转变为“在人”,均启示我们充实自身心灵与精神从而成为独特个体的重要性。何况人人都阅读好心灵之书,人的素养会得到提升,社会的状况也能改善。《希腊精神》里伊丽丝阐释了文明的最高境界: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东西成为至关重要的,如对心智的追求、礼貌周到的品质等。只要人人能精读心灵之书,每个人必是有更高追求之人,他不会汲汲于丝毫得失,不会为了利而背义,处贫亦可乐道,那么社会的弊端或许就不会再有。
  心灵之书,是道德之书,是修身之书,是独立个体之书。
  有字之书是根本,无字之书是立世之方,而心灵之书则是成为至人之要。兼读三书,使我们立世,精读心书,便可立人。
  点评
  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认识,观点十分鲜明。第一段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诠释标题,指出了阅读两个层面的需求,即“实用之学”与“精神之学”,明确的立论指向,为下文的评述做了很好的导引。结尾回扣标题和第一段观点,首尾合扣,圆润自然,起到了升华观点的作用。
  文章的语言风格平稳实在,似乎就是在给我们讲一个很平常的道理。但在平稳实在的论述中,作者有条不紊地阐述了人生所要阅读的三本书之间的关系与价值。可以这样说,文章于波澜不惊的评说中逐步展示着对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在读文章的过程中,读者会被作者的思考所感染而受到启迪。文中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从不同角度推进了评说的深入,尤其是第四段的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地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是文章的一大亮点,也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比较成熟的论述能力。
其他文献
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冰雪封蔽的远方变成绿土。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所不喜欢的远方。  人们总是爱制造远方,虽然昔日的远方依旧是今日的远方。莫尔的“乌托邦”,培根再造的NewAtlantis与陶潜的“桃花源”,仍然是人们的梦土。远方的梦土也许有
期刊
作家王安忆在选编《给孩子的故事》一书中,选择了不少表现“苦难”和“殘酷”的故事,她希望这些故事能“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们在故事里成长。  有不少教育家并不同意王安忆的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多感受世界的温存,少让他们接触残酷的事情。  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这两种说法加以综合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期刊
哲学家叔本华在《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里说:人类因为有了理性,所以超越了一切动物,就是说他能对生活有整体的认识。因此人除了在现实中过着一种生活之外,还经常在虚幻中有另外一种生活。于是便有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曾国藩也说过:养活心中一团春意。这一团春意就是诗,就是诗意。我们对待生活,就要有这样一颗詩情画意的心,一颗有情趣乃至情怀的心。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无法时时充满“诗意”,但
期刊
界定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界定概念,为我们做出合理判断并进行有效推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在议论文写作时如何对核心概念进行恰当的判断。请看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  预测,是指事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第一句话是对关键词“预测”的解释。第二句话包含了两
期刊
《小径分叉的花园》是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也是博尔赫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为“侦探小说,读者看到一桩罪行的实施过程和全部准备工作”。间谍余准,一路躲避英国军官的追踪,潜入汉学家艾伯特家中。他与艾伯特大谈一部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杂乱无章的小说手稿,突然开枪杀死了艾伯特,借此成功将情报传递给了德国人。“小说—花园—迷宫”的脉络第一次出现在博爾赫斯的作品中,并成为其艺术的
期刊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篇是《氓》,选自《诗经·卫风》。《氓》是一篇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既然是故事,自然要讲清楚故事的情节,即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主人公是谁?无名氏,“我”。“我”是一個姑娘,后来嫁人了,就是一个妇女。诗歌就是以“我”为叙事视角的,第一人称“我”是个有限视角,也是个内视角,在自述婚姻命运的过程中,免不了受情
期刊
人生难免寂寞,或许是一个人奋斗路上的艰辛无助,或许是与人相处时无法触及的距离感,或许是无人可分享喜悦的孤单,又或许是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产生的隔阂。  面对寂寞,有的人沽酒买醉,约友狂欢;有的人心如止水,宁静致远,独自享受。其实,寂寞是一种心境。因为有了寂寞,才有了净化心底尘埃的机会;因为有了寂寞,才有了思考人生升华思想的沉静。寂寞又是一场邂逅,与不断长大成熟的自己相遇,在不避迷茫的时间中认识自己,在
期刊
项脊轩上空的月亮升起又落下,庭中的枇杷树花开又花落,归家也历经潮起潮落悲欢离合,唯一不变的是项脊轩中的琅琅书声。清人梅曾亮说,《项脊轩志》是“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文中的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似乎成了我们解读这篇传世名作的金钥匙。而我却以为,在看似闲散记录的家庭悲喜中,我们能看到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源泉,能找到他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依然奋勇前行的精神支柱,《项脊轩志》实则是归有光的一曲
期刊
萨特曾说:“我是在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书”总是伴随我们的一生。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書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我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读懂的书。  “有字之书”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如今我们倡导“终身教育”,似乎我们的整个人生旅途都得带着
期刊
禅语有论,佛学有三大境界:一是毋言,二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才是修辞。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继而以“无字之书”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火。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抑或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还可为寡欲清谈式的《世说新语》。从中我们自然可以领略圣传贤经、六韬三略的风采。“高世之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