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用动态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工作创新,努力为学生提高素质和良好就业创造条件。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就业
[作者简介]侯捷(1971- ),男,河南郸城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7BJY00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062-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应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努力开创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与非国有部门经济发展的加速,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也应当指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一些地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一方面,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被闲置,这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得不好,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葬送高等教育的改革成果。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形成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也有就业市场培育不成熟,在毕业生就业基础配置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形成的摩擦性就业矛盾;既有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趋势与就业市场发育滞后的矛盾,也有导向性政策与配套性政策失衡的矛盾;同时既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观念亟待转变的人为因素,也有部分地方设置就业壁垒不愿降低门槛而形成的政策性障碍因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无疑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
首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宏观需求方面,推动创业促进与就业激励,扩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又在于积极地进行创业活动。因此,国家应提倡创业精神,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最有价值的是,大学生创业将有效提升我国创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满足微观需求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扩大有效供给。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应该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从长期来讲,我国应增强大学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以降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政策规定,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为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一大批稳定、有效、资源共享的高职实训、实践基地,积极推进高职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培训工作。
总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巩固目前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各项成果,加快高校学生就业机制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要使高校的教育向着最高水平迈进。传授知识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才是教学的目的。
首先,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了解学生素质内涵。关于素质的理解,有人提出高校必须引导学生不仅要有科技头脑,还要有人文心、国家情和胸怀天下的世界观。科技头脑是指态度、方法和思考的逻辑以及创新精神,做事严谨,不自以为是,客观公正,不怕失败,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关注与否,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人文心”是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公平,提倡对文学、音乐、舞蹈、建筑、宗教、美术等综合文化的关注。“国家情”是爱国,要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世界观”是指人生要有大胸怀,要爱全人类,这就是国际主义。总之,丰富的人生,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要懂得一些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人要做吸纳百川的大海,才可以使生命充满活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生活。
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当代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三、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不动摇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指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一切工作活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进行,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就是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
首先,高校党政领导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的工作者必须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重任,因势利导,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为了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强烈的爱国热情、饱满的学习态度和实际行动支持并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导学生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勇于开拓进取的新一代。
其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帮助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他们大多在二十岁左右,思想活跃,有追求,善思索,充满青春活力,对社会、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不愿盲从,重视自我的存在,希望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但他们又大多出生于80年代,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宠爱,自控能力、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主动性。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他们往往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就是要求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工作方法和思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开展思想交流,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树立自立精神、自主意识,帮助他们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一个高素质的学生就业工作者可以通过其完善的道德人格、爱的言行以及人生与理想、真理与追求、人生观与价值观、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的正确观念,乃至实事求是、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工作作风,积极健康的情感影响学生,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陶冶,对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具有极为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把握时代脉搏,既要及时把握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动态,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手段,还要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能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做既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又有渊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
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行为、就业方式等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模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首先,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目前不少学校在队伍建设上都存在着人员不足、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离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国家和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推行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其次,拓展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目前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都处在应急式的“临阵磨枪”阶段,没有能够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实现人职匹配而开展的个性化指导、测评等工作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不够,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和引导毕业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为毕业生的创业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第三,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是毕业生求职择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竞争力绝不是学生进入毕业阶段时进行短时间的强化就能形成的,高校要建立起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才能有效地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都要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和帮助。要把就业指导和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作为评优、考核学校和院(系)办学质量和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在实施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才能取得实效。一年级侧重开展人生导航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引导学生制定好自己的成才奋斗目标。二年级侧重开展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与素质拓展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主动学习,广泛猎取相关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三年级侧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发展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四年级侧重开展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择业方法与技巧、择业心理角色调适等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适应社会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向基层就业,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不断进行角色调适,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周济.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
[4]游海.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就业
[作者简介]侯捷(1971- ),男,河南郸城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7BJY00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062-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应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努力开创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与非国有部门经济发展的加速,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是,也应当指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一些地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一方面,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被闲置,这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得不好,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葬送高等教育的改革成果。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形成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也有就业市场培育不成熟,在毕业生就业基础配置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形成的摩擦性就业矛盾;既有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趋势与就业市场发育滞后的矛盾,也有导向性政策与配套性政策失衡的矛盾;同时既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观念亟待转变的人为因素,也有部分地方设置就业壁垒不愿降低门槛而形成的政策性障碍因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无疑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
首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宏观需求方面,推动创业促进与就业激励,扩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又在于积极地进行创业活动。因此,国家应提倡创业精神,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最有价值的是,大学生创业将有效提升我国创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满足微观需求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扩大有效供给。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应该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从长期来讲,我国应增强大学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以降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政策规定,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为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一大批稳定、有效、资源共享的高职实训、实践基地,积极推进高职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培训工作。
总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巩固目前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各项成果,加快高校学生就业机制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要使高校的教育向着最高水平迈进。传授知识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才是教学的目的。
首先,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了解学生素质内涵。关于素质的理解,有人提出高校必须引导学生不仅要有科技头脑,还要有人文心、国家情和胸怀天下的世界观。科技头脑是指态度、方法和思考的逻辑以及创新精神,做事严谨,不自以为是,客观公正,不怕失败,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关注与否,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人文心”是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公平,提倡对文学、音乐、舞蹈、建筑、宗教、美术等综合文化的关注。“国家情”是爱国,要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世界观”是指人生要有大胸怀,要爱全人类,这就是国际主义。总之,丰富的人生,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要懂得一些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人要做吸纳百川的大海,才可以使生命充满活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生活。
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当代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是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三、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不动摇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指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一切工作活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进行,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就是指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
首先,高校党政领导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的工作者必须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重任,因势利导,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为了迎接时代和社会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强烈的爱国热情、饱满的学习态度和实际行动支持并参与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导学生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勇于开拓进取的新一代。
其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帮助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他们大多在二十岁左右,思想活跃,有追求,善思索,充满青春活力,对社会、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不愿盲从,重视自我的存在,希望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但他们又大多出生于80年代,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宠爱,自控能力、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主动性。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他们往往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就是要求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工作方法和思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开展思想交流,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树立自立精神、自主意识,帮助他们巩固专业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从而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一个高素质的学生就业工作者可以通过其完善的道德人格、爱的言行以及人生与理想、真理与追求、人生观与价值观、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的正确观念,乃至实事求是、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工作作风,积极健康的情感影响学生,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陶冶,对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具有极为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把握时代脉搏,既要及时把握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动态,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手段,还要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能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做既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又有渊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
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行为、就业方式等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模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首先,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目前不少学校在队伍建设上都存在着人员不足、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离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国家和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推行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其次,拓展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目前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都处在应急式的“临阵磨枪”阶段,没有能够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实现人职匹配而开展的个性化指导、测评等工作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不够,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和引导毕业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为毕业生的创业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第三,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是毕业生求职择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竞争力绝不是学生进入毕业阶段时进行短时间的强化就能形成的,高校要建立起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才能有效地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都要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和帮助。要把就业指导和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作为评优、考核学校和院(系)办学质量和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在实施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才能取得实效。一年级侧重开展人生导航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引导学生制定好自己的成才奋斗目标。二年级侧重开展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与素质拓展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主动学习,广泛猎取相关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三年级侧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发展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四年级侧重开展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择业方法与技巧、择业心理角色调适等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适应社会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向基层就业,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不断进行角色调适,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理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周济.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
[4]游海.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