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前进的力量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rer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成立于2003年,相对而言,是中国汽车市场上成立较晚的中外合资整车企业。在经历了初期的摸索和碰撞之后,东风日产渐渐走出了一条中外方精诚合作、快速发展的成功轨迹,在过去10年中,东风日产在产品和业务上不断地创新,赢得了众多赞誉,被许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同行看作是学习的楷模。
  “一群狼追逐一只羊,狼是为了一顿饭,而羊是为逃脱一条命。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员工的凝聚力空前强大,企业的向心力汇于一点。此前的风神是这样,在风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东凤日产乘用车亦是如此。”——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
  从最初风神时期的200人发展至现今接近2万人的规模,东风日产如滚雪球似的大踏步前进。在东风日产人看来,企业的高速发展依靠的不仅是天时地利,更是人和,是此前的风神人、现今的东风日产人的天道酬勤。对于前日的“风神奇迹”、今日的“东风日产现象”,不是某个人、某个股东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这也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对于东风日产何以能快速成长的最核心的理解。
  作为成立时间较晚的中外合资整车企业之一、创立于2003年6月16日的东风日产,自度过了“结婚”初期的艰难磨合之后,便一直走在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如今,东风日产已发展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合作规模最大、合作领域最广、产品最全的合资项目,从事乘用车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业务。在合资车企中,东风日产也是渠道下沉最果断、效果最显著的企业之一,短短10年内做到了行业前四,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要知道,合资企业常常遭遇的尴尬是,外方拥有的技术优势往往不能在中国市场落地,外方注重标准化,注重技术领先性,但是对中国市场特性了解不够,合资公司如果不能进行改进与调整,就会与消费者需求产生错位。因此,东风日产的成功,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每年为车市贡献的销量数据以及增长的百分数,还有更多关乎发展的深层次命题。“是怎样的力量推动着东风日产不断高速前行?”这也是许多合资企业在不断探寻和借鉴的课题。
  融合的力量:由合资到合心
  合资企业的成败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文化融合问题是所有企业合资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合资双方如果目标各异、摩擦与冲突不断,要么导致业绩下滑,要么分道扬镳。
  在合资公司成立初期,东风日产就陷入了如此困境。由于中日双方彼此不了解,缺乏信任,公司架构、职位的设置并不是按照组织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的。中日双方都希望重要岗位由自己的人员担任,在人员安排上彼此牵制,比如主管财务的副总裁由日方担任,总部长就由中方人员担任,相互摩擦较大。
  由于双方价值立场不同,目标追求难以统一,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差异大,导致双方优势难以整合。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市场业绩持续下滑,员工满意度降低,企业的生存面临问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公司高层深刻认识到,合资双方必须正视在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工作方式上的差异,积极推进文化的深层融合。
  为此,中日双方以企业生存和发展为宗旨,以文化融合为核心,将中日之间的摩擦和问题化解在《东风日产行动纲领》的创制过程中,从而使合资双方超越了文化差异,形成了新的文化力量,企业开始了强势复兴。从2004年市场销售收入下滑10%,到实现2005年同比增长162%。
  合资公司度过磨合期后,双方的信任感大大加强,人员的安排也重新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日方主管生产制造,中方主管营销,最合适的人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上。双方形成了默契,各主抓一块,但又相互配合,融为一体。不管来自哪里,既然合作了,就变成了一个团队,发出同一个声音。
  人才的力量:东风日产的“三无人员”
  东风日产在选人和用人上“英雄不问出处”,融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能认同东风日产的理念,只要你能与东风日产携手前进,那么你就是这个团队中受人尊敬,并将分享利益的一员。
  如今聚集于东风日产的营销人员有三大特点:第一无日产背景,第二无东风背景,第三无汽车背景。显然,东风日产非常欢迎“三无”人员。现在,东风日产的营销职业经理人团队很多来自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比如有营销界“神奇小子”之称的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杨嵩,曾是宝洁的职业经理人和一家民营快速消费品企业的高管;东风日产数字营销部部长郭伟,曾纵横家电业多年,与格力董明珠、志高空调副总张平、苏宁市场总监卜杨和格兰仕品牌总监陈娟并称为家电领域的“五朵金花”;而东风日产通过与央视打造大型人才选秀节目《绝对挑战》,更是收获了不少优秀人才,原本“三无”的他们,经过几年的熔炼,如今都已经在东风日产体系担任着重要职位。
  事实上,东风日产更希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能融入到东风日产这个大集体中来。公司成立10年来,从普通员工到部门高管,不断有来自全球的新鲜血液融入进来。东风日产接纳、融合了他们,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们也改良了东风日产,为东风日产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是一个彼此改良、彼此融入的过程。企业由此获得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从最初‘风神’时期的200人发展至现今近2万名员工的规模,企业如滚雪球似的大踏步前进,依靠的是天时、地利,还有人和。”正如任勇所言,东风日产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人”的关键因素。
  在“人”的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合资双方在技术、产品上的融合。能否将全球化优势与本土资源完美融合,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速度。
  技术的力量:全球背景催化本土创新
  说起东风日产的技术力,还要从企业的全球化背景谈起。实际上,东风日产隶属于雷诺日产联盟,通过联盟双方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技术平台和配件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正是得益于全球化的技术共享,东风日产拥有了符合全球标准的汽车生产技术。   2004年3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在广州花都新建技术中心。技术中心将日产车型直接导入国内,再逐步介入到更前端的车型开发。通过引进日产新车型、改进现有车型,东风日产技术中心已经可以达到日产品牌的国际化水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在车市低迷、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东风日产能够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领先同行,“技术日产”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技术共享,也推动了东风日产的本土化研发。“东风日产合资之初就确定了技术中心的定位,那就是从C级(改款的能力)提升到A级研发能力,也就是完全可以自己开发汽车。”东风日产技术中心副中心长徐建明表示。
  东风日产将日产汽车成熟的车型国产化,通过技术手段和本土零部件采购等,逐步实现本土化。2011年,东风日产发动机产能扩建项目举行奠基仪式。在仪式上,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表示,加大国产化、实现关键总成的本土化是东风日产下一个五年的主要目标。未来东风日产所有发动机的关键部件都将实现国产。
  今年7月,东风日产推出号称“史上最强中级车”的新一代轩逸,这款产品不但在试生产后所有工作都由东风日产负责,包括底盘等各方面设计也都有东风日产的参与。此外,对市场的调查信息,对客户的调查、定义等,这些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具体工作也均由东风日产技术中心与商品企划共同负责,而启辰品牌更是由东风日产独立研发制造的。
  随着东风日产启辰品牌“顺势而为”破茧而出,以及2012年5月英菲尼迪品牌国产化项目落地襄阳,任勇对东风日产的未来充满信心:“提升合资品牌,这是东风日产发展的根基;强化高端品牌,这是东风日产形象提升的有力武器;扎实自主品牌,这是东风日产实现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撑。”任勇谈到东风日产的本土化,“尤其是启辰作为东风日产新兴自主品牌,整合了全球以及国内顶尖技术和资源平台,依托东风日产的强大实力、资源积累以及优秀团队,打开三四线城市的汽车市场,将全球化技术进一步普及,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更新、更先进的汽车技术,大大提升了本土技术的发展。”
  巨人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东风日产在短短数年之间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得益于东风汽车与日产汽车的优秀基因与汽车文化的完美融合与创新实践,也得益于对“共创价值共谋福祉”企业使命的矢志坚持。经历了由融合到创新的东风日产,在10年间逐步迈向腾飞。与此同时,企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等方面,也起到了“火车头”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国上海、广州、武汉、长春、北京、重庆市等地,由于汽车产业集群已现雏形,且对区域经济的转轨、转型乃至崛起,带动能力显著。因此,各地无不下工夫争取将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底特律”。
  在此背景下,1998年广州汽车工业抓住机遇,重启汽车业复兴之旅:2003年,东风日产落户广州花都,将广州的“底特律”梦想往前推进了一步。短短几年时间,在东风日产的带动下,花都汽车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
  自落户花都后,东风日产的年销量开始一直保持翻番,这一强劲势头令人侧目,也终于使得广州汽车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发生悄然而真实的改变。数据表明:2008年,虽然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广州汽车业仍以87.94万辆的轿车生产数量首次超过上海,位居全国首位;进入2009年之后,广州汽车业更加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1年,花都汽车产业的产值已占花都工业产值的近一半,成为花都工业发展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而进入2012年,东风日产占地约140万平方米的广州花都汽车城新工厂建成投产后,其最大产能将达24万辆,连同目前花都年36万辆产能,东风日产在花都的产能一举增至60万辆,一跃而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正如任勇所言:“广州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地缘集群优势。本田、丰田、东风日产三家企业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产生超越简单的叠加重复效应。同时鉴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产业链中的零部件企业为完成与整车配套生产而获得了迅速发展,整车成本也因此得到有效降低,广州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
  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了像东风日产这样快速发展的企业,带动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花都,使花都汽车工业拥有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成为广州北部汽车产业集群。花都汽车产业的影响,也因此走出了花都,走出了广州,开始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动机工厂、汽车技术研发中心、零部件配套厂和世界500强企业开始快速向广州市周边积聚,使得广州“底特律梦想”在越来越清晰的同时,也使广州市有底气高调规划“到2015年,广州的整车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万辆,产值超过4500亿元。广州除了要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龙头基地的三极之一,还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产业基地”。
  前进的力量:“追求卓越,不甘平庸”
  “追求卓越,不甘平庸”。这句话不仅写在《东风日产行动纲领》中,也刻在东风日产人的心里。作为中国汽车市场上成立较晚的中外合资整车企业,东风日产的脚步已落于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本田、甚至是铃木、三菱、菲亚特之后。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东风日产已经逐渐赶上先行者的脚步,并且以更加年轻、更具活力的姿态昂首向第一集团发起冲击。
  从文化到人才,从技术到研发,东风日产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体量上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东风日产已经形成了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领域的全价值链的体系竞争力。
  站在华南第一车企的高度上,任勇表示:“400万辆只是个开始,刷新行业最快速度也只是对过去的褒奖,未来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如何用东风日产强大的体系竞争力为广大客户创造价值,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精彩汽车生活的魅力,这才是东风日产的使命所在。东风日产一直在路上。”而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或许正是东风日产前进力量的最大源泉。
其他文献
通过数据解读,将数据转换成对用户的洞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针对性的营销活动。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营销的基础。  “过去三年内,(互联网)产生的数据量比以往4万年的数据量还来得多,所以大数据时代当然是毋庸置疑的。”12月9日,在由招商银行、腾讯网等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上,腾讯网络媒体市场部总经理韩志杰代表腾讯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时说。  这次金融品牌论坛,有一个关键词
期刊
很多工厂转型做品牌,车马未行,败局已定。败就败在把“工厂思维”完全平移到品牌的运作之中。  “工厂思维”是外贸企业典型的思维方式。它最大的特色是每接一个订单,利润都可以先计算出来,如果没有客户退货等特殊情况的出现,既定的利润就能够顺利实现。  为什么“工厂思维”会影响到品牌的成败?  一、以“获得”来决定“投入”  这个“获得”经常是按单个订单来计算的,注重短期收益。面对订单,工厂内部沟通中最重要
期刊
作为一个必须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空降兵,是猎性十足的“头狼”还是被置于几案上任宰的“羔羊”,全在于“空降兵”在职场中道与术的运用。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常常被用于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空降兵”身上,成为职业场中这一群体的一个较为真实写照。“空降兵”的优势不仅在于他具有念好经的本领,而且他所既有的资源网络对于企业来说还能成为一种拿来即用的高效投资。如果你是一个空降兵,意味着你必须深入敌后孤军作战,是猎
期刊
处在创业期的企业,在经营之初就把产品的价值做得很大,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们经营的是一家做健康管理的公司。公司成立于2009年1月,于2009年5月正式营业。从过去一年的经营情况来看,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差,股东的回报率为150%,销售员的回报率为210%,资产的周转率为1.3%。2000年实现的营业额是110万,但我们却投资了300万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
期刊
打造内销样板市场的关键是明确打造的四个目标,根据其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选择样板市场。  在外贸市场波动的时候,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能力,国家对内需拉动的相关政策,促使外贸企业对内销寄予希望,开始着力开拓内销市场。  在内销业务运营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样板市场的打造,对内销拓展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帮助外贸企业达成四个目标:出榜样、出模式、出管理、出队伍。这四个目标对内销的健康运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期刊
大多数变革之所以失败,要么是因为人们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不够充分,要么是对人的变化状况缺乏理解。  根据数据显示,50%以上正规公司的变革都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不要让失败阻碍你变革的步伐,你能够得到的回报将是巨大的。  从根本上说,大多数变革之所以失败,要么是因为人们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不够充分,要么是对人的变化状况缺乏理解。以下就是8条变革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互相影响。  1 变革失败是因为我们倾向于
期刊
企业大了利润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吗?未必!粗放的管理会吞噬利润,企业大了有可能赚钱更少了。  一个广东客户近几年业务发展看起来似乎不错:前年的营业额只有6000万,去年就过亿了,今年在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也将超过1.2个亿。但让老板困惑的是,企业的利润这几年不但没有同步增长,连绝对值也下降了:前年的利润还超过900万,到了去年就只有700万了,今年估计可能连300万也达不到。他问我:过去以为企业大了
期刊
不同领域的B2B企业因经营范围、主打品项等的不同,在制定品牌战略时应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  中国最好的IT工厂,却处于盈利的最末端  一家国内知名的节能灯企业的老板对我说:既然打造品牌有难度,那就选择不做品牌,专心致志做大规模,做全球第一的节能灯OEM工厂,只接大品牌的全球订单,不是活的照样很滋润?  这种说法很符合逻辑:人的本性是务实不务虚,做工厂要比打品牌实在。做全球最大的节能灯OEM企业,能
期刊
战略转型的方向只有一个: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当中的位势,成为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者,或至少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近来,“转型与创新”是企业界的讨论主题,其被频繁提起并高度重视源于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的企业经营困境。在短缺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路径很简单,基本上是大规模制造和大规模分销;而现在,经济形势彻底逆转,已经进入丰裕经济时代,供应总量过剩,大规模生产直接成为大规模库存,大规模分销成为大规模价格
期刊
在这些管理哲学的指引下,亚马逊最终成为市值破1000亿美元的全球第一大在线零售商。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是一位杰出的企业领导人和创新者,十分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贝佐斯2011年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如果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围绕三年规划展开,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就太多了;但如果你愿意投资一个七年期的规划,你的竞争对手就少了很多——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这样干。”  贝佐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