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给予读者陌生的阅读体验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cs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文荣的小说我看的是“浮生记系列四篇”和“草原短篇小说“两篇,总体感觉他的创作基础不错,小说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草原,牧场,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也明白了小说的技巧,从故事设置看,起承转合都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有不少故事核,却没能讲好故事。
  比如第一个短篇小说《石头》,让我想起了小时看的戏《墙头记》,大意也是讲的兄弟三人不愿养老人,老父亲把石头锁在柜子里,两家抢着养老人。后来,父亲去世了,儿子们才发现箱子里装的是石头。当然,此故事有别于戏剧故事的是找到石头时,石头碎了。从故事讲,不错,可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呢?故事讲得不巧,闲笔太多,议论太多、枝节太多,细节与细节之间没有推力,影响了故事发展的张力。比如一会儿是儿子,一会儿是孙子,一会儿又是张阿爷讲的故事,这个故事跟后面要发生的情节没有多大联系,至少作者没有表现出来,虽然我能看出作者想表达三娃对爷爷的感情,可这个感情因为没有内容,显得空洞虚弱,使人物的动机缺乏说服力。张阿爷捡的孤儿在结尾出现更突兀,前面没有铺垫硬是为了故事而设置出来的,如果从张阿爷给孙儿们讲的故事中暗示一下,就会显得自然些。
  几个主题到底哪个是重点,没交代清楚。短篇小说讲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感觉就可以了,一定要集中。
  好小說一定是给人力量的,让人跟着主人公痛苦或喜悦,可是我看了整篇小说,既没为老人伤感,也没为作者特意设置的那个三娃感动,为什么?他们没有在小说中鲜活起来,或者说只是一个脸谱化的角色存在。也就是说作者设置的细节没有能为主题服务,虽然有些细节独立来看,还是不错的:在等父亲回家时,三儿子在捏自己的手指,二儿子揪草,大儿子蹲在地上划。可是这样的细节在故事中,没有发挥大的作用,只是说他们等待父亲给他们带钱财的迫切心情罢了,既不新颖,又显得拖沓。好的细节不能一用,还应一笔做三四笔。间三带四,攒花簇锦。
  如果我写这篇小说,我会把重点放在这个三孙子三娃身上。比如在爷爷讲的进藏故事中,他体会到爷爷一路做生意的不易、回家的艰难,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让他体会到爷爷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他感觉到亲情比所有的钱财都可贵。然后在叔叔和爸爸为钱财把爷爷心爱的石头砸碎时,他无力抵抗后,望着一堆碎石,含着泪用水泥或者其他东西,把碎石浇铸成一块与原来一样完整的石头。这样小说就有了力量,也新颖。
  相比较而言,《狼所长》,是我看的几篇小说里写得比较成熟的一篇,故事、选材都不错,故事也紧凑。不足:没有写出狼所长与狼斗争的最细微的最动人的细节,没写出狼所长跟常人不一样的特质,而这恰是我们文学要解决的问题。总观,故事和人物都显平淡,没有写出有难度、智慧的小说。建议看看《老人与海》,细细琢磨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就明白好作品应该怎么写了。写作细节一定要饱满、丰沛,否则就不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就会显得太假。
  一篇好的小说必须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新的东西,让他害怕、期待,或者感动。让读者时时感到真相迎面而来,逐渐逼近,可读者永远不知道作者下一步要干什么,让读者的心时时悬着。所有的线索会不断打开,合拢,纠结,直到叙述的终点。也就是说要给予读者陌生的阅读体验,这是优秀小说及魅力所在。望继续努力!期待好作品。
其他文献
五年前,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挺拔茂盛的树木、奔腾流动的渠水、间距宽阔的建筑,心里顿时觉得安静、清凉了很多。  接我的是企业文化处的宣传科科长吴德令。寒暄中知道他的名字跟他的出生地有关——他出生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德令哈市,也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他的父亲属于
期刊
被阳光重新照耀  无须躲闪,注定要吹过来的风  被时间掂量并操纵的生命  终会在一个美丽的黄昏  失去它的平衡,惊吓一家子鹌鹑唐突起飞  就让它吹过来吧!从枝头开始摇起  一生的风雨。所有的喜怒哀乐  紧随每一片树叶的飘落。所有的时间  散落于大地扬起的尘灰之上  还没有被连根推倒之前  要直起身子,以使仰倒的时候  借机望一望浩瀚星空  那些密密麻麻,毫无用处的银子  它必将吹走浑身的河流  剩
期刊
一篇小说中写了这么一个人,即便他奔向那种连微信都懒得传播的“会议现场”时,他的影子也有可能跟不上他……他对会议现场趋之若鹜,可是对任何会议而言,他实在是可有可无。所以,只求在会议中“在场”,仅仅是他个人的生猛渴望,以至于他的影子对他有诸多抱怨。如果我是会议组织者、主持或演讲者,不论会议在宫殿,或是在破产工厂的某个角落,相信我能看见他就在会场不远处背光而立,拿他落寞的阴影来笼罩整个会场。对我们所有信
期刊
《青蘋之末》这个小说标题,让我联想到楚国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风飘摇在青蘋这种水草末梢的时候,还是微小的,但穿溪过谷,却逐渐有了力量。我一直觉得,有时候,有一個合适的标题,小说想要抵达的彼岸便走到了一半。雪归描述的文字的开端很日常而琐碎,一个经历家暴失婚而单身多年的女子,在她即将进入四十岁的时候,她渴望有一个孩子,这时她看到了报道,一家民营医院免
期刊
我看的这个片断,不到两万字,对一部三卷本的长篇来说,自然只是后花园里的一片树叶。好在这片叶子上边所呈现的故事,应该说还是完整的,可以一口气看完。所以,手機收到小说的当晚,我在化隆的床上就看完了。当时就想写下几条读后备忘,后来想了想没有写。我想有意放一放。放到催稿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想一想,看看还能记住多少,记得住就写,记不住就当没有看过。这年月,转身就被忘掉的小说真是太多太多了。为此,我还从手机里把这
期刊
龙仁青的散文很迷人,这篇《百灵鸟·掩去高贵的布衣歌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篇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的散文,分为《孤独的歌唱》《弟弟的角百灵》《普天下的雌鸟》《掩去身份的歌者》四个章节,它们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连属。读完全篇,有两个关键词印在我的脑海,一是牧童,二是百灵鸟。  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在童年与少年的时候,有着放牧的经历,他笔下的草原,牧人与草原的相亲相爱,以及寻找鸟巢这个牧童的游戏,如果不是
期刊
郭建强的长篇散文《青藏牦牛记》,用凝重厚实的笔调将青藏高原上的这一经霜耐寒的独特物种牦牛,由浅入深,解剖开来,层层剥离,由此引喻出了牦牛与精神的互为因果关系,读后,让人有一种砥砺奋前的潜在力量。  牦牛这一高原的牲畜,寻常看上去,只是在草场上默默地舔食,沉静地安之若素。但实际上它是承载人類历史重负的一个缩影。这一点,在郭建强的笔下,勾勒得很清楚。从它生存的韧性到艺术的符号;从牦牛生存的自然氛围到诗
期刊
在今天,一个在文坛上初来乍到的新面孔,要想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赢得第一印象上的好感,然后再被批评家发现、关注、推崇,自然是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曲折叵测的刊发经历。有些作者凭借刊发自己成名作的著名文学期刊所具有的文学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凭借自己作品的某些卓异不凡的书写品质,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引发人们阅读上的涟漪效应,继而声名鹊起,迅速走红于小说界、诗歌界、散文界和评论界。而更多的作者,则要经历漫
期刊
80后作家索南才让的《接下来干什么》是一篇具有少数民族情调的小说,偷猎、巡山、追捕、复仇,还有雪野、麝香诸如此类,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有一种审美上的新鲜与跳跃。  小说叙述的内容并不复杂,叙述者“我”与另一位巡山队员金盖追捕偷猎者,金盖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小说写了“我”与金盖如何追捕偷獵者、如何与偷猎者较量,但显然不是重点。小说的核心在于金盖的过往。所以,小说其实并不是关于偷猎,而是关于
期刊
1  青海作家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辽阔、伟岸、苍凉,即使书写温暖的散文随笔作品,也会有着岁月的纵深感,字里行间也会隐蔽着沧桑的皱褶,作品后面也一定会有高耸、深远、壮阔的“历史背板”。  但70后诗人阿甲,似乎有意“逃离”这种惯有的青海文学印象,他用一组忧伤、闲适、虚空的系列散文,宣告着自己的“背叛”,他在文章中清晰明白地表示,自己要走“另一条道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南山帖》一共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