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融支持是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手段,也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要素。本文简述10年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政策,并回顾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通过加强金融支持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金融业
一、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政策
西部大开发的顺利推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中央财政资金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需要借助金融杠杆进行投融资调节。西部开发10年来,国家从金融信贷上对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项目信贷政策给予了倾斜,金融支持成为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交通、能源项目建设。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第二,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诸如农村电网收益权、公路收费权以及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第三,增加农业、生态建设的信贷投入,特别对西部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带动作用强、以公司加农户为经营方式的龙头企业。第四,运用信贷杠杆支持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支持电力、天然气、旅游等西部优势产业发展。以上金融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保障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顺利建设,是10年西部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支持性因素。
二、西部开发10年西部的金融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是西部现代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截止2001年底,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占全国的27.3%,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的24%,资产总额占全国的17.9,法人机构个数占全国的35.9%;人民币各项存款占全国的16.5%,各项贷款占全国的17.9%;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15.2%,保险公司数占全国的6.4%。尽管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与西部大开发之前相比,还是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商业性金融快速发展,但占全国比重仍然较低
首先,在我国金融领域内最具覆盖性的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独立或控股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等。一般而言,评判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银行网点数量的多少。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4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12家股份制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行的有10家,且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在西部各省银行网点分布中,四川省银行机构网点最多,西藏地区仅有中行、农行、建行设有分行。
其次,存贷款额和存贷比指标大小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某一地区的业务发展状况,间接反映了其利润来源状况,同时也反映出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所以,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幅也是一个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存贷款呈现上升趋势,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1年末的19348亿元增长到2011年末的10.5万亿元。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信贷总量占比始终保持在17%左右,信贷增长速度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西部地区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发展的增长态势,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极大地盘活了区域金融,有效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银行存贷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西部银行借贷现象严重,许多西部分支行将资金上存总行,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出西部地区。同期西部地区GDP在全国所占比重上升与存贷款量在全国比重下降并存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西部资金有相当部分已经流向了发达地区,这将会增大西部地区发展的资金缺口,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数和资产规模也是判断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网点分布过少,全国共有301家,西部只有49家,占总数的16.28%;各股份制银行分布网点数不均,除了交通银行外,招商银行在西部地区营业分行最多,网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重庆、西安和成都由于其经济实力与地理位置优势,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的集中区。从资产规模上看,西部地区在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中所占比例很小。从已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招商银行西部6个分行资产规模总数为510.11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8.5%;深圳发展银行西部3个分行资产规模为65.64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4%;华夏银行西部5个分行资产规模为277.87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9%。由于股份制银行是按照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以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关注的是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和货币信用水平。由此可见,造成网点数和资产规模较低最主要是受到西部地区投资环境、金融生态环境以及资金收益率、货币乘数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二)政策性金融健康成长,但倾斜度和关注面亟待扩大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是市场机制失灵和不足的产物,负责承担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力或不愿承担的长期资金信贷业务,不断补充和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西部地区政策性金融发展比较滞后,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在政策性金融上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优惠和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支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其中,农村金融是整个政策性金融关注的焦点,加大支持“三农”的政策性力度是政策性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西部大开发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部在总行的政策指导下,相应制定了对本辖区内农村金融环境适用的政策条例和指导文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政策,增加支农再贷款,加大对西部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底,西部11省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2家,占全国开业总数的44%,其中村镇银行41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贷款余额达到17.3亿元,向2500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向526户小企业累计投放6.7亿元。西部“三农”获得的政策性金融供给逐渐增强,西部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凸显,加快了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总体而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还不足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特殊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的覆盖范围也过于狭窄,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西部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要扩大人民银行西部地区分行的调控权限,如总行要增加对西部大开发地区人民银行分行再贷款、再贴现的限额,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对金融机构因支持西部开发中出现的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贷款给予支持等。二是要适当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种类,如放松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业务限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西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同时考虑在西部大开发地区试行私人投资办银行。
(二)实施差异性的金融监管
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和金融发展方面的阶段性差异,采取倾斜性货币信贷政策。一是对西部地区省级分行在系统资金往来利率和期限上实行比发达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适当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加大授权授信力度,增强西部大开发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三是实行较低的贴现率,增加西部大开发地区的贴现限额;四是减免西部地区存款利息税,以吸引发达地区资金流入。
(三)完善城乡金融组织体系
突出的二元经济特征决定了西部各省区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金融组织体系,满足西部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一是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为城乡金融市场一体化和服务体系多元化提供支持。二是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市,探索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特别是拓宽农村地区基金主体融资渠道,形成适宜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三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四)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功能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内部管理,认真纠正金融服务中附加条件和收费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密切跟踪和监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内部管理,认真纠正金融服务中附加条件和收费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密切跟踪和监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1)[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9.
[2]李扬,王国刚.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金融业
一、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政策
西部大开发的顺利推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中央财政资金对于西部地区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需要借助金融杠杆进行投融资调节。西部开发10年来,国家从金融信贷上对于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项目信贷政策给予了倾斜,金融支持成为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交通、能源项目建设。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第二,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诸如农村电网收益权、公路收费权以及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第三,增加农业、生态建设的信贷投入,特别对西部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带动作用强、以公司加农户为经营方式的龙头企业。第四,运用信贷杠杆支持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支持电力、天然气、旅游等西部优势产业发展。以上金融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保障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顺利建设,是10年西部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支持性因素。
二、西部开发10年西部的金融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是西部现代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截止2001年底,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占全国的27.3%,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的24%,资产总额占全国的17.9,法人机构个数占全国的35.9%;人民币各项存款占全国的16.5%,各项贷款占全国的17.9%;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15.2%,保险公司数占全国的6.4%。尽管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与西部大开发之前相比,还是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商业性金融快速发展,但占全国比重仍然较低
首先,在我国金融领域内最具覆盖性的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独立或控股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等。一般而言,评判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银行网点数量的多少。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4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少,12家股份制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行的有10家,且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在西部各省银行网点分布中,四川省银行机构网点最多,西藏地区仅有中行、农行、建行设有分行。
其次,存贷款额和存贷比指标大小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某一地区的业务发展状况,间接反映了其利润来源状况,同时也反映出金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所以,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幅也是一个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存贷款呈现上升趋势,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1年末的19348亿元增长到2011年末的10.5万亿元。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信贷总量占比始终保持在17%左右,信贷增长速度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西部地区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发展的增长态势,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极大地盘活了区域金融,有效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地区银行存贷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西部银行借贷现象严重,许多西部分支行将资金上存总行,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出西部地区。同期西部地区GDP在全国所占比重上升与存贷款量在全国比重下降并存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西部资金有相当部分已经流向了发达地区,这将会增大西部地区发展的资金缺口,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
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数和资产规模也是判断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网点分布过少,全国共有301家,西部只有49家,占总数的16.28%;各股份制银行分布网点数不均,除了交通银行外,招商银行在西部地区营业分行最多,网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重庆、西安和成都由于其经济实力与地理位置优势,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的集中区。从资产规模上看,西部地区在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中所占比例很小。从已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招商银行西部6个分行资产规模总数为510.11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8.5%;深圳发展银行西部3个分行资产规模为65.64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4%;华夏银行西部5个分行资产规模为277.87亿元,占其总资产规模的9%。由于股份制银行是按照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以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关注的是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和货币信用水平。由此可见,造成网点数和资产规模较低最主要是受到西部地区投资环境、金融生态环境以及资金收益率、货币乘数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二)政策性金融健康成长,但倾斜度和关注面亟待扩大
政策性金融是一种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是市场机制失灵和不足的产物,负责承担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力或不愿承担的长期资金信贷业务,不断补充和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西部地区政策性金融发展比较滞后,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在政策性金融上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优惠和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支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其中,农村金融是整个政策性金融关注的焦点,加大支持“三农”的政策性力度是政策性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西部大开发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部在总行的政策指导下,相应制定了对本辖区内农村金融环境适用的政策条例和指导文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政策,增加支农再贷款,加大对西部乡镇企业的信贷支持。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底,西部11省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2家,占全国开业总数的44%,其中村镇银行41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贷款余额达到17.3亿元,向2500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向526户小企业累计投放6.7亿元。西部“三农”获得的政策性金融供给逐渐增强,西部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凸显,加快了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总体而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还不足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特殊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的覆盖范围也过于狭窄,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西部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要扩大人民银行西部地区分行的调控权限,如总行要增加对西部大开发地区人民银行分行再贷款、再贴现的限额,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对金融机构因支持西部开发中出现的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贷款给予支持等。二是要适当增加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种类,如放松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业务限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西部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同时考虑在西部大开发地区试行私人投资办银行。
(二)实施差异性的金融监管
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和金融发展方面的阶段性差异,采取倾斜性货币信贷政策。一是对西部地区省级分行在系统资金往来利率和期限上实行比发达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适当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加大授权授信力度,增强西部大开发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三是实行较低的贴现率,增加西部大开发地区的贴现限额;四是减免西部地区存款利息税,以吸引发达地区资金流入。
(三)完善城乡金融组织体系
突出的二元经济特征决定了西部各省区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金融组织体系,满足西部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一是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为城乡金融市场一体化和服务体系多元化提供支持。二是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市,探索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融资工具,特别是拓宽农村地区基金主体融资渠道,形成适宜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三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四)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功能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内部管理,认真纠正金融服务中附加条件和收费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密切跟踪和监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内部管理,认真纠正金融服务中附加条件和收费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密切跟踪和监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1)[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9.
[2]李扬,王国刚.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