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一个地方旅游,便会不经意间想寻找能代表城市个性的符号,那符号可能带着张扬也可能内敛含蓄。大同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城市,胡汉和睦的历史文化便是它的城市符号,蒙汉互市是明王朝与少数民族部落友好相处的一个成功例证,新荣区的得胜堡便是记载这些历史文化符号的载体。
得胜堡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2016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得胜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长城边上的古村落,近年来又因了“得胜”二字的美好寓意而声名远播。
得胜堡村地处新荣区堡子湾乡,境内墩台林立,古长城蜿蜒起伏,村庄古朴典雅,它们作为古代长城防御的组成部分,见证了战争与和平,如今却成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走进得胜堡,入眼的是两段参差不齐的黄土墙,从豁口处进去,正对的便是标志性的砖砌券拱门,那两段黄土墙是得胜堡残存的瓮城,那个券拱门是得胜堡残存的南门,只是南门处墙体近年来包了砖,显得气派了些。门洞上方额匾镶嵌一块石匾,中央阴刻楷书“保障”二字,“保”子侧面有竖写的“万历丙午岁秋吉旦立”题记。匾额周围有砖雕图案,砖饰呈垂花门庭状,十分精美,最上层雕有菊花和荷花,中间皆饰花草缠枝纹饰,下层也就是刻有“保障”石匾的上方为忍冬纹图案,垂花门柱与石匾两侧的方框内有“竹鹿图”、“麒麟图”两组图案。整个门楣上方,砖雕工艺细腻,线条流畅,又景物层次分明,十分引人入胜。
进入堡门,门洞内东西两壁各嵌着一块碑刻,碑刻上的字迹被现代人涂抹过油漆写上字迹,遮掩了原碑刻的内容,不过东面墙壁的碑刻内容还可辨识,碑文最后,有着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吉日立的字样,内容主要记载历时三年扩修城堡的情况。内侧门洞门楣的石匾上题写“得胜”二字,字迹比较模糊。人们可以从堡子内的一侧攀爬上去站在堡门顶端,此时便可居高临下,俯瞰堡子内外的情形。
在得胜堡的南面也是屋舍林立,与古堡一路之隔,俨然是一个新村的模样,整个村庄阡陌纵横、景色清新。而站在堡门顶端四处观望,堡子的轮廓依稀可辨,黄土夯筑的墙体尚存,其中南东北三面保存较好,南墙西侧有一截墙体矮矮的,形似土埂,西墙南段、北段墙体保存较好,中段墙体损毁较严重,被民居隐没。东墙北段较完整。北墙墙体虽然也是高高低低,但墙体基本完整,墙体残高足有5-8米。
堡子墙与民居紧紧交缠在一起,新盖的房屋与老旧房屋也是交杂在一处,堡子里街巷规整,依然保持着原样。堡内的街道格局也是长城堡寨形制的“三大街、六小巷”。“三大街”是指一条由南门引入的主干大街和两条次要街道,东西走向的“六小巷”,它们横向连接三条大街。老旧民居为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或者卷棚顶房屋居多,气派的瓦房旧院随处可见,有些人家的院墙还是用旧墙砖砌筑的,老屋虽然很精美,但是因为老旧的缘故,不少空锁着没人居住,村里有些保存至今的临街铺面隐约可见旧时的繁华。村中偶见堆在墙角的砖瓦、碾盘等旧时物件。
堡子内另一处特别惹眼的建筑便是村中央的玉皇阁的基座,玉皇阁已经不见了踪影,这也成了堡内众多被损毁的庙宇的代表。虽然仅剩砖石基座,但依然十分精致坚固,下层均为石条垒砌,上面为砖砌,整个建筑呈矩形,内侧顶部呈十字弧形,四个门洞相通,砖碹精巧整齐,基座均为明代遗存。底座四面的顶部内嵌石质匾额,南门额上石刻“雄藩”,西门额上石刻“保民”,北门额上石刻“镇朔”,东门额上石刻“护国”,每侧顶部有张着口的滴水兽伸向前方。整个底座与南城门遥遥相望,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无声地守护着村庄。玉皇阁北面到北堡墙有一大片的空地,当地人说那里便是明代时的北衙所在地,得胜堡当年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衙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衙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
得胜堡村北不远处便是得胜口,出了得胜口就是内蒙地界了。
得胜堡被史学家们称为改变了历史的一处古堡。
明代早期,明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基本处于对立与冲突状态,因为得胜口是外长城的重要隘口,所处区域无山设险,属于防守的薄弱之地,极易受到攻击。明王朝于嘉靖二十七年土筑了得胜堡,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并在得胜堡周围三里的范围内,还设有镇羌堡。《三云筹俎考》记载,此堡“外接镇羌,内联弘赐,击柝相闻,烽火一传,两堡依附,矢镞可及,虏终不能独窥”。嘉靖二十八年(1549)弘赐堡参将移驻此堡,驻守军人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蒙古鞑靼部落的入侵。到了隆庆五年(1571年),双方顺应时事达成了平息边患的协议,“隆庆封贡”庆典就是在得胜堡晾马台举行。明王朝敕封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对天盟誓永不犯边。后来明朝开放了大同得胜堡、宣府张家口堡、新平堡等地“立互市”,因以交换或收买马匹为主后称为马市。这一事件成为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由战争到和平的转折点,昔日兵戎相见的两个民族握手言和,從此“边民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双方在争战中集聚的仇恨也在频繁的边贸往来中消融,相逢一笑泯恩仇,过往的事不再提起。得胜堡也由兵家要地变成了晋蒙两地边贸交易的茶马市场,戍守边防的将士主要的任务是保护边贸的和平。当然面对商机,有些守边军人也可以“舍甲胄、释弓矢”,“散为商贾”,放下兵器求发展成了第一要务,不少过往客商更是投身于边贸互市,使得得胜堡内出现了众多的商贾巨富。得胜堡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包砖,从胜堡南城门洞东墙壁上的石碑碑文可知,到了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因其人稠地狭,原议添军关城一座,东、西、南三面大墙,沿长二百二十八丈”。同年七月,调动本路七堡军夫匠役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历时三年而成,并用砖石包砌。扩建后堡周成了四里三分,平面近似方形。扩建后堡北部为军事区,中南部为居民区
晾马台多数史学家认为是得胜堡村东北方向二三里处的一处土墩台。万历初年曾任大同巡抚的郑洛写有《晾马台次韵诗三首》,其中有“自俺达款贡以来,九镇安谧,边尘不惊,牛马牣牧,年谷屡丰”的诗前附言和“狼烟寂寂龙沙静,马阵重重虎帐深”的诗句,可以看到当时得胜堡内外平和兴旺的景象。 在得胜口和得胜堡之间保存有一座古旧的四方城堡,当地人称它为“四城堡”,是明代得胜马市的主要交易场所。得胜堡马市可日进斗金,那种繁华是自不待言的。每到开市日牧民越过得胜口到四城堡与内地民众用马交换谷物、铁器、茶叶等日用品,而各路客商也是从四面八方赶赴马市,以物易物各取所需。《明实录》记载:“大同得胜堡,隆庆五年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四日,官市顺义王俺答部马千三百七十匹,价万五百四十五两,私市马、骡、驴、牛、羊六千,抚赏费九百八十一两。”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交易额的确不小,而且既有官市也有私市,得胜堡也渐渐完成了由军事城堡向商业城堡转变。后来明王朝又在长城沿线新开了10个互市点,马市贸易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
隆庆议和之策使得明王朝边关“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圹土皆得耕牧”,边地罢战,边民修养生息,而推动“隆庆议和”和“封贡互市”的重要人物便是宣大总督王崇古和顺义夫人三娘子。
王崇古(公元1515年一1588年),字学甫,明代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人。他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朝有名的守边将领之一。曾任宁夏巡抚,宣大总督等职。当时边患十分严重,军需大增。王崇古长期担任明朝的封疆大吏,大力加强北方边镇的防务,多次指挥明军击败蒙古军队的进犯。后人评价王崇古最大的贡献还是力主和实施接受把汉那吉来归和俺答汗封贡互市的主张,使嘉靖年间以来非常紧张的蒙汉关系得以改善。
把汉那吉是蒙古族鞑靼部首领俺答汗的孙子。隆庆四年十月,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矛盾,率部属十余人降附明朝。如何处理把汉那吉这一事件,直接关系到明朝与当时蒙古族中最强大的鞑靼部的关系。而此时俺答汗已调兵“分道入犯,索把汉甚急”,边关战火一触即发。王崇古上书朝廷,他认为应接受把汉归附,“宜给之宅舍,授之职衔,易其服用,以悦其心。”明朝重臣高拱、张居正赞同王崇古的作法,力排不少大臣提出的前朝没有互市习俗的异议,终使得王崇古的主张得以实现。后来王崇古又在《确议封贡事宜疏》中全面提出赐封、通贡、互市的主张,还提出了对俺答汗等蒙古族各部首领封赐爵位、官职的具体办法:俺答汗可“锡以王号,颁给镀金印信,其余大枝首领、各枝子孙等分别授予都督、指挥等职衔。”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三月,明王朝冊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从此边关战火平息,“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民老死不识兵革”。王崇古还规定交易日期,在开市期间,双方各派首领带兵驻扎市场内,以维持秩序,保护互市的正常进行。
明大学士张居正曾给王崇古写信说:“向者仆固谓: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此所谓非常之事,非公孰能了之?”这是一个朝廷重臣对王崇古的评价。清代魏源认为,从隆庆和议之后、“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熔,且为本朝享二百年之太平。”可见和谈的意义重大。隆庆和议后,王崇古因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等职。
三娘子是草原上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明代冯琦曾有《题三娘子画像》诗三首:
塞北佳人亦自饶,白题胡舞为谁娇。
青霜已尽边城草,一片梨花冷不销。
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驼酥醉朔野。
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孙马。
氍毹春暖锁芙蓉,争羡胡姬拜汉封。
绕膝锦唆珠勒马,当胸宝袜绣盘龙。
清人康涛绘画的《三娘子图》现在藏于首都博物馆,使今人可以一睹这个奇女子的容貌风采。
三娘子是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领哲恒阿哈之女,她本名叫钟金,蒙古鞑靼部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妻,生于1550年,卒于1612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出征瓦刺时,与奇喇古特部联姻,遂嫁与俺答汗为妻。她以聪颖英俊,擅长骑射,长于蒙古文字而深得俺答宠爱,诸事多任其裁夺,而且她还有一支一万人的精锐骑兵卫队。
俺答汗也是个马上汗王,多次进攻明边城镇。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的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不久又闭市。明隆庆四年(1570),因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而开始明蒙和谈,俺答汗周围的将领,怂恿俺答汗对明朝用兵,以武力索回把汉那吉,三娘子力排众议,主张接受明朝条件就此偃武修文、和平互市。自此,蒙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和平贸易,友好往来。每逢开市之日,三娘子总要亲自主持,“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这是她出现在官市上的形象。平日里三娘子还大大方方地与明朝官员往来,以至在宣大总督向朝廷的报告中都要题上一笔: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万历九年俺答汗病逝,其子黄台吉袭顺义王,三娘子按照顺继婚的习俗,下嫁给黄台吉。她遵守先王成法,对违反蒙汉友好之约者严惩不殆,边境始终未发生大的冲突。几年后,黄台吉去世,其长子扯力克继承顺义王的王位,三娘子听从了大同总督郑洛的建议,当了第三代顺义王夫人,明朝正式册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凡顺义王向朝廷奏禀的公文,都要有忠顺夫人的共同签署。《明史》上说她“历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
得胜堡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是2016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得胜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长城边上的古村落,近年来又因了“得胜”二字的美好寓意而声名远播。
得胜堡村地处新荣区堡子湾乡,境内墩台林立,古长城蜿蜒起伏,村庄古朴典雅,它们作为古代长城防御的组成部分,见证了战争与和平,如今却成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走进得胜堡,入眼的是两段参差不齐的黄土墙,从豁口处进去,正对的便是标志性的砖砌券拱门,那两段黄土墙是得胜堡残存的瓮城,那个券拱门是得胜堡残存的南门,只是南门处墙体近年来包了砖,显得气派了些。门洞上方额匾镶嵌一块石匾,中央阴刻楷书“保障”二字,“保”子侧面有竖写的“万历丙午岁秋吉旦立”题记。匾额周围有砖雕图案,砖饰呈垂花门庭状,十分精美,最上层雕有菊花和荷花,中间皆饰花草缠枝纹饰,下层也就是刻有“保障”石匾的上方为忍冬纹图案,垂花门柱与石匾两侧的方框内有“竹鹿图”、“麒麟图”两组图案。整个门楣上方,砖雕工艺细腻,线条流畅,又景物层次分明,十分引人入胜。
进入堡门,门洞内东西两壁各嵌着一块碑刻,碑刻上的字迹被现代人涂抹过油漆写上字迹,遮掩了原碑刻的内容,不过东面墙壁的碑刻内容还可辨识,碑文最后,有着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吉日立的字样,内容主要记载历时三年扩修城堡的情况。内侧门洞门楣的石匾上题写“得胜”二字,字迹比较模糊。人们可以从堡子内的一侧攀爬上去站在堡门顶端,此时便可居高临下,俯瞰堡子内外的情形。
在得胜堡的南面也是屋舍林立,与古堡一路之隔,俨然是一个新村的模样,整个村庄阡陌纵横、景色清新。而站在堡门顶端四处观望,堡子的轮廓依稀可辨,黄土夯筑的墙体尚存,其中南东北三面保存较好,南墙西侧有一截墙体矮矮的,形似土埂,西墙南段、北段墙体保存较好,中段墙体损毁较严重,被民居隐没。东墙北段较完整。北墙墙体虽然也是高高低低,但墙体基本完整,墙体残高足有5-8米。
堡子墙与民居紧紧交缠在一起,新盖的房屋与老旧房屋也是交杂在一处,堡子里街巷规整,依然保持着原样。堡内的街道格局也是长城堡寨形制的“三大街、六小巷”。“三大街”是指一条由南门引入的主干大街和两条次要街道,东西走向的“六小巷”,它们横向连接三条大街。老旧民居为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或者卷棚顶房屋居多,气派的瓦房旧院随处可见,有些人家的院墙还是用旧墙砖砌筑的,老屋虽然很精美,但是因为老旧的缘故,不少空锁着没人居住,村里有些保存至今的临街铺面隐约可见旧时的繁华。村中偶见堆在墙角的砖瓦、碾盘等旧时物件。
堡子内另一处特别惹眼的建筑便是村中央的玉皇阁的基座,玉皇阁已经不见了踪影,这也成了堡内众多被损毁的庙宇的代表。虽然仅剩砖石基座,但依然十分精致坚固,下层均为石条垒砌,上面为砖砌,整个建筑呈矩形,内侧顶部呈十字弧形,四个门洞相通,砖碹精巧整齐,基座均为明代遗存。底座四面的顶部内嵌石质匾额,南门额上石刻“雄藩”,西门额上石刻“保民”,北门额上石刻“镇朔”,东门额上石刻“护国”,每侧顶部有张着口的滴水兽伸向前方。整个底座与南城门遥遥相望,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无声地守护着村庄。玉皇阁北面到北堡墙有一大片的空地,当地人说那里便是明代时的北衙所在地,得胜堡当年设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衙为最高行政长官,北衙为最高军事长官,曾有三品参将驻守。
得胜堡村北不远处便是得胜口,出了得胜口就是内蒙地界了。
得胜堡被史学家们称为改变了历史的一处古堡。
明代早期,明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基本处于对立与冲突状态,因为得胜口是外长城的重要隘口,所处区域无山设险,属于防守的薄弱之地,极易受到攻击。明王朝于嘉靖二十七年土筑了得胜堡,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并在得胜堡周围三里的范围内,还设有镇羌堡。《三云筹俎考》记载,此堡“外接镇羌,内联弘赐,击柝相闻,烽火一传,两堡依附,矢镞可及,虏终不能独窥”。嘉靖二十八年(1549)弘赐堡参将移驻此堡,驻守军人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蒙古鞑靼部落的入侵。到了隆庆五年(1571年),双方顺应时事达成了平息边患的协议,“隆庆封贡”庆典就是在得胜堡晾马台举行。明王朝敕封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对天盟誓永不犯边。后来明朝开放了大同得胜堡、宣府张家口堡、新平堡等地“立互市”,因以交换或收买马匹为主后称为马市。这一事件成为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由战争到和平的转折点,昔日兵戎相见的两个民族握手言和,從此“边民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双方在争战中集聚的仇恨也在频繁的边贸往来中消融,相逢一笑泯恩仇,过往的事不再提起。得胜堡也由兵家要地变成了晋蒙两地边贸交易的茶马市场,戍守边防的将士主要的任务是保护边贸的和平。当然面对商机,有些守边军人也可以“舍甲胄、释弓矢”,“散为商贾”,放下兵器求发展成了第一要务,不少过往客商更是投身于边贸互市,使得得胜堡内出现了众多的商贾巨富。得胜堡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包砖,从胜堡南城门洞东墙壁上的石碑碑文可知,到了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因其人稠地狭,原议添军关城一座,东、西、南三面大墙,沿长二百二十八丈”。同年七月,调动本路七堡军夫匠役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历时三年而成,并用砖石包砌。扩建后堡周成了四里三分,平面近似方形。扩建后堡北部为军事区,中南部为居民区
晾马台多数史学家认为是得胜堡村东北方向二三里处的一处土墩台。万历初年曾任大同巡抚的郑洛写有《晾马台次韵诗三首》,其中有“自俺达款贡以来,九镇安谧,边尘不惊,牛马牣牧,年谷屡丰”的诗前附言和“狼烟寂寂龙沙静,马阵重重虎帐深”的诗句,可以看到当时得胜堡内外平和兴旺的景象。 在得胜口和得胜堡之间保存有一座古旧的四方城堡,当地人称它为“四城堡”,是明代得胜马市的主要交易场所。得胜堡马市可日进斗金,那种繁华是自不待言的。每到开市日牧民越过得胜口到四城堡与内地民众用马交换谷物、铁器、茶叶等日用品,而各路客商也是从四面八方赶赴马市,以物易物各取所需。《明实录》记载:“大同得胜堡,隆庆五年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四日,官市顺义王俺答部马千三百七十匹,价万五百四十五两,私市马、骡、驴、牛、羊六千,抚赏费九百八十一两。”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交易额的确不小,而且既有官市也有私市,得胜堡也渐渐完成了由军事城堡向商业城堡转变。后来明王朝又在长城沿线新开了10个互市点,马市贸易高度繁荣,推动了明代山西商人的兴起。
隆庆议和之策使得明王朝边关“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圹土皆得耕牧”,边地罢战,边民修养生息,而推动“隆庆议和”和“封贡互市”的重要人物便是宣大总督王崇古和顺义夫人三娘子。
王崇古(公元1515年一1588年),字学甫,明代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人。他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朝有名的守边将领之一。曾任宁夏巡抚,宣大总督等职。当时边患十分严重,军需大增。王崇古长期担任明朝的封疆大吏,大力加强北方边镇的防务,多次指挥明军击败蒙古军队的进犯。后人评价王崇古最大的贡献还是力主和实施接受把汉那吉来归和俺答汗封贡互市的主张,使嘉靖年间以来非常紧张的蒙汉关系得以改善。
把汉那吉是蒙古族鞑靼部首领俺答汗的孙子。隆庆四年十月,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矛盾,率部属十余人降附明朝。如何处理把汉那吉这一事件,直接关系到明朝与当时蒙古族中最强大的鞑靼部的关系。而此时俺答汗已调兵“分道入犯,索把汉甚急”,边关战火一触即发。王崇古上书朝廷,他认为应接受把汉归附,“宜给之宅舍,授之职衔,易其服用,以悦其心。”明朝重臣高拱、张居正赞同王崇古的作法,力排不少大臣提出的前朝没有互市习俗的异议,终使得王崇古的主张得以实现。后来王崇古又在《确议封贡事宜疏》中全面提出赐封、通贡、互市的主张,还提出了对俺答汗等蒙古族各部首领封赐爵位、官职的具体办法:俺答汗可“锡以王号,颁给镀金印信,其余大枝首领、各枝子孙等分别授予都督、指挥等职衔。”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三月,明王朝冊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从此边关战火平息,“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民老死不识兵革”。王崇古还规定交易日期,在开市期间,双方各派首领带兵驻扎市场内,以维持秩序,保护互市的正常进行。
明大学士张居正曾给王崇古写信说:“向者仆固谓: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此所谓非常之事,非公孰能了之?”这是一个朝廷重臣对王崇古的评价。清代魏源认为,从隆庆和议之后、“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熔,且为本朝享二百年之太平。”可见和谈的意义重大。隆庆和议后,王崇古因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等职。
三娘子是草原上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明代冯琦曾有《题三娘子画像》诗三首:
塞北佳人亦自饶,白题胡舞为谁娇。
青霜已尽边城草,一片梨花冷不销。
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驼酥醉朔野。
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孙马。
氍毹春暖锁芙蓉,争羡胡姬拜汉封。
绕膝锦唆珠勒马,当胸宝袜绣盘龙。
清人康涛绘画的《三娘子图》现在藏于首都博物馆,使今人可以一睹这个奇女子的容貌风采。
三娘子是卫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领哲恒阿哈之女,她本名叫钟金,蒙古鞑靼部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妻,生于1550年,卒于1612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出征瓦刺时,与奇喇古特部联姻,遂嫁与俺答汗为妻。她以聪颖英俊,擅长骑射,长于蒙古文字而深得俺答宠爱,诸事多任其裁夺,而且她还有一支一万人的精锐骑兵卫队。
俺答汗也是个马上汗王,多次进攻明边城镇。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的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不久又闭市。明隆庆四年(1570),因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而开始明蒙和谈,俺答汗周围的将领,怂恿俺答汗对明朝用兵,以武力索回把汉那吉,三娘子力排众议,主张接受明朝条件就此偃武修文、和平互市。自此,蒙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和平贸易,友好往来。每逢开市之日,三娘子总要亲自主持,“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这是她出现在官市上的形象。平日里三娘子还大大方方地与明朝官员往来,以至在宣大总督向朝廷的报告中都要题上一笔: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万历九年俺答汗病逝,其子黄台吉袭顺义王,三娘子按照顺继婚的习俗,下嫁给黄台吉。她遵守先王成法,对违反蒙汉友好之约者严惩不殆,边境始终未发生大的冲突。几年后,黄台吉去世,其长子扯力克继承顺义王的王位,三娘子听从了大同总督郑洛的建议,当了第三代顺义王夫人,明朝正式册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凡顺义王向朝廷奏禀的公文,都要有忠顺夫人的共同签署。《明史》上说她“历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