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就是说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审美教育。本文旨在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审美;素养;意境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品味语言美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是的,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经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例如:低年级课文中所选的古诗儿歌《小池》、《咏柳》、《雪地里的小画家》、《柳树醒了》……以和谐的音韵美、鲜明的节奏感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语言范例。再如:《匆匆》、《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荷花》等小美文也以优美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句,散发着语言艺术的瑰丽光彩。而童话、寓言、小说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只有认真读、仔细想,才能领会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二、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從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三、分析意境美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四、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感情体验,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五、鉴赏整体美
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要调动学习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美,通过不同阅读方式去分析、创作语言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训练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2]王平南.解析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14(10).
[3]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1年11期.
[4]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理论周刊,2011(5)
[5]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审美;素养;意境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品味语言美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是的,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经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例如:低年级课文中所选的古诗儿歌《小池》、《咏柳》、《雪地里的小画家》、《柳树醒了》……以和谐的音韵美、鲜明的节奏感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语言范例。再如:《匆匆》、《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荷花》等小美文也以优美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句,散发着语言艺术的瑰丽光彩。而童话、寓言、小说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只有认真读、仔细想,才能领会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二、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從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三、分析意境美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四、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感情体验,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五、鉴赏整体美
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要调动学习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美,通过不同阅读方式去分析、创作语言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训练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2]王平南.解析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华夏教师,2014(10).
[3]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1年11期.
[4]周景献.把审美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J].品牌:理论周刊,2011(5)
[5]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