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话题”作文插上“翅膀”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GSX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并且已成为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 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在话题作文的选材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于是出现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八年级上册有篇话题作文是“桥”。在教学中,我抛给学生一块小小的砖石即:“相似联想”——生活中有哪些情感也和桥一样起沟通和纽带的作用?结果引出他们心中缤纷的“美玉”,一座座无形的桥鲜明地凸现在学生作文中,它们是“友情”“爱心”“宽容”‘援助之手”…令老师目不暇接。
  话题作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给“话题”插上联想的“翅膀”,引导学生围绕话题选材,这一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我想这也是编者设计“话题作文”这种形式的初衷之一吧。
其他文献
环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诗歌,都有部分环境描写,对环境描写的考核也是高考考点之一,因此,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归类很有必要。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让故事的发生显得自然。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
期刊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
期刊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
期刊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成形,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硬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 “ 畏学”“拒学”。因此,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拒学为想学、乐学、勤学。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那么,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期刊
浙江地区初中段现普及了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了“新闻”这一文体,对于陌生的文体,书中介绍为: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
期刊
一、“参”  《考试说明》是指导师生正确认识考试性质和要求、理解考试形式和范围的资料,是命题和应考的依据。它把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分为41个考点,能力量化为五个层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参”透《考试说明》,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在复习中陷入各种练习的八卦阵。学生能根据《考试说明》和平时学习情况做好内容细化,循序渐进地把握知识的内涵、外延、异同、应用范围等,这样就抓住了能力要求的“神”。  具体操作时
期刊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在教参(人教版《必修三》)上有如是解释:“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据此种说法,“处处”为诗人寓居之地的家家户户。我认为,这种理解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首先,《秋兴八首》作于公元766年,正值安史之乱平定不久,民不聊生之际,果腹尚大为不易,又何来那么多新布新棉供夔州城里处处户户去“催刀尺”
期刊
一、目前朗读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指导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目的不明确,忽略文本  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个体读了小组读,小组读了集体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既不用心,也不用情,有口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习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丰功伟绩。  2.学习朗诵技巧,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3.欣赏本诗巧妙的构思: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4.欣赏本诗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巧妙的构思;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形象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新中国第一代领
期刊
一、评价内容开放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全面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立足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确保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语文素养。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只有几个学生评价字词正误的单一做法,开放评价内容,鼓励学生不仅要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流利,还要评价哪个句子读得感情充沛、语气恰当,哪个句子应怎样读感情才能更好体现,那个词重点突出,哪个地方语音停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