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念”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悬念”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悬念”指的是在欣赏戏剧、电影、文学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竹筒倒豆子般把课文内容、学习答案讲出来,而是故意“卖关子”,设置几个迷宫,使学生产生“悬念”心理,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寻找答案。“悬念”教学法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的链式教学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的效果。“悬念”的设置要根据课文内容性质来定。一般来说凡具有情节发展、情感脉络、逻辑关系特点的课文比较合适设置“悬念”。比如戏剧、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科普性说明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等。像应用文之类就不大适合运用“悬念”教学法,因为这类课文着重讲授文体格式,内容较直接简明,没有回旋的余地,教学要求也不允许花过多的时间来绕弯子。当然,也不是凡适合设置“悬念”的课文都可照样画葫芦,这只会导致教学的程式化,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使之丰富多彩,常用常新。
语文教学中“悬念”的设置要求:
“悬念”教学法其关键在于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悬念的设计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把握课文的内在结构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提出有难度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
一、“悬念”的设置要有利于提领全文,深化理解,揭示主题
在课文教学中,好的“悬念”设置应能提纲挈领,鞭辟入里,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把握主题。
例如教学《伤仲永》(初中语文第二册),在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后,就可以利用课文标题中的“伤”字设“悬念”。板书如下: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
(幼时)天资过人:五岁识书具,作诗(邑人奇之)
↓
(十二三岁)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问之,泯然众人
为什么:父不使学(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揭示主题:仅有天资是不够的,还要靠后天努力。
仲永小时候天资过人。但由于父亲的短见丧失学习机会,以至长大成人,已经与一般人无异。这就是作者“伤”(痛惜)的原因。解开这个“悬念”——“伤”,就可以理解全文内容,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二、“悬念”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课文教学开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悬念”能诱导学生寻找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思维活动。“悬念”设置得好,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会产生积极作用。如教学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就可利用“死海不死……最后真的死了”中的三个“死”字设悬念。可用板书提示:
“死海不死……最后真的死了”
↓ ↓ ↓
无生物 淹不死人 消失
(为什么)咸度高 浮力大 蒸发量大于输入量
这样,从“死”到“不死”又到“真的死”,层层设悬念,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这看起来自我矛盾的谜局,推动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使他们在解开谜局、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仅了解了科学原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悬念”的设置要抓住要害,选好点位
在一篇课文中,可以设置的“悬念”也许会有很多。分析视角不同、认识深度不同甚至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设置的“悬念”也会不同。“悬念”从性质上来看有为揭示主题而设的,也有为理解文章内容而设的;有为人物命运而设的,也有为事件发展或某个环节而设的。从结构上来看有整体“悬念”,也有局部“悬念”;有设在开头部分的“悬念”,有设在中间部分的“悬念”,有设在结尾部分的“悬念”。但不管怎么说,好的“悬念”应能抓住主要矛盾,有利于理解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一篇文章应着力设好一个总揽全局的起关键作用的“悬念”。在设好总“悬念”的前提下,也可以再设各个局部的小“悬念”。但小“悬念”只能起配合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
以《斑羚飞渡》(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可以设置多种“悬念”。但较科学的设置为:
“斑羚飞渡”
↓
为什么“飞渡”
↓
怎样“飞渡”
↓
“飞渡”结果
以“斑羚飞渡”作为总悬念,诱导学生猜测“斑羚飞渡”是怎么回事?从而产生解开谜局的冲动。以下再以“为什么飞渡”、“怎样飞渡”、“飞渡结果”作为小悬念驱使学生一步步得出结果,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归纳出“赞美斑羚舍小我救大我的献身精神”的主题思想。而其他的悬念也不是不可以设,比如“斑羚是什么动物”、“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狩猎队围猎斑羚的过程怎样”等,但这些“悬念”与课文主题均关系不大。
四、“悬念”的设置要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悬念”的设置要讲究艺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效果。好的“悬念”应该环环紧扣、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
总悬念:“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由来
小悬念1:“讽齐王纳谏”的起因:
妻、妾、客“美我”引起的感悟
小悬念2:“讽齐王纳谏”的经过(设喻说理):
小悬念3:“讽齐王纳谏”的结果:
齐王纳谏,“胜于朝廷”
这篇课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由来”为总悬念,下面再依次以“讽齐王纳谏”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小悬念,逻辑严密,环环紧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开谜局。并由于故事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非常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理解课文,领会深刻道理。
(责任编辑 刘宇帆)
“悬念”指的是在欣赏戏剧、电影、文学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竹筒倒豆子般把课文内容、学习答案讲出来,而是故意“卖关子”,设置几个迷宫,使学生产生“悬念”心理,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寻找答案。“悬念”教学法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的链式教学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的效果。“悬念”的设置要根据课文内容性质来定。一般来说凡具有情节发展、情感脉络、逻辑关系特点的课文比较合适设置“悬念”。比如戏剧、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科普性说明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等。像应用文之类就不大适合运用“悬念”教学法,因为这类课文着重讲授文体格式,内容较直接简明,没有回旋的余地,教学要求也不允许花过多的时间来绕弯子。当然,也不是凡适合设置“悬念”的课文都可照样画葫芦,这只会导致教学的程式化,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使之丰富多彩,常用常新。
语文教学中“悬念”的设置要求:
“悬念”教学法其关键在于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悬念的设计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把握课文的内在结构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提出有难度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
一、“悬念”的设置要有利于提领全文,深化理解,揭示主题
在课文教学中,好的“悬念”设置应能提纲挈领,鞭辟入里,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把握主题。
例如教学《伤仲永》(初中语文第二册),在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后,就可以利用课文标题中的“伤”字设“悬念”。板书如下:
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
(幼时)天资过人:五岁识书具,作诗(邑人奇之)
↓
(十二三岁)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又七年)问之,泯然众人
为什么:父不使学(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揭示主题:仅有天资是不够的,还要靠后天努力。
仲永小时候天资过人。但由于父亲的短见丧失学习机会,以至长大成人,已经与一般人无异。这就是作者“伤”(痛惜)的原因。解开这个“悬念”——“伤”,就可以理解全文内容,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深刻道理。
二、“悬念”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设置“悬念”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课文教学开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悬念”能诱导学生寻找答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思维活动。“悬念”设置得好,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会产生积极作用。如教学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就可利用“死海不死……最后真的死了”中的三个“死”字设悬念。可用板书提示:
“死海不死……最后真的死了”
↓ ↓ ↓
无生物 淹不死人 消失
(为什么)咸度高 浮力大 蒸发量大于输入量
这样,从“死”到“不死”又到“真的死”,层层设悬念,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这看起来自我矛盾的谜局,推动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思考,去寻找答案。使他们在解开谜局、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仅了解了科学原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悬念”的设置要抓住要害,选好点位
在一篇课文中,可以设置的“悬念”也许会有很多。分析视角不同、认识深度不同甚至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设置的“悬念”也会不同。“悬念”从性质上来看有为揭示主题而设的,也有为理解文章内容而设的;有为人物命运而设的,也有为事件发展或某个环节而设的。从结构上来看有整体“悬念”,也有局部“悬念”;有设在开头部分的“悬念”,有设在中间部分的“悬念”,有设在结尾部分的“悬念”。但不管怎么说,好的“悬念”应能抓住主要矛盾,有利于理解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一篇文章应着力设好一个总揽全局的起关键作用的“悬念”。在设好总“悬念”的前提下,也可以再设各个局部的小“悬念”。但小“悬念”只能起配合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
以《斑羚飞渡》(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可以设置多种“悬念”。但较科学的设置为:
“斑羚飞渡”
↓
为什么“飞渡”
↓
怎样“飞渡”
↓
“飞渡”结果
以“斑羚飞渡”作为总悬念,诱导学生猜测“斑羚飞渡”是怎么回事?从而产生解开谜局的冲动。以下再以“为什么飞渡”、“怎样飞渡”、“飞渡结果”作为小悬念驱使学生一步步得出结果,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归纳出“赞美斑羚舍小我救大我的献身精神”的主题思想。而其他的悬念也不是不可以设,比如“斑羚是什么动物”、“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狩猎队围猎斑羚的过程怎样”等,但这些“悬念”与课文主题均关系不大。
四、“悬念”的设置要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悬念”的设置要讲究艺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良好效果。好的“悬念”应该环环紧扣、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
总悬念:“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由来
小悬念1:“讽齐王纳谏”的起因:
妻、妾、客“美我”引起的感悟
小悬念2:“讽齐王纳谏”的经过(设喻说理):
小悬念3:“讽齐王纳谏”的结果:
齐王纳谏,“胜于朝廷”
这篇课文以“‘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由来”为总悬念,下面再依次以“讽齐王纳谏”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小悬念,逻辑严密,环环紧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开谜局。并由于故事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非常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理解课文,领会深刻道理。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