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

来源 :教育大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靖康之难”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的李清照,只身漂泊异乡的艰辛,生活上无尽的痛苦折磨,给了李清照精神上极大的打击。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了其心境词境的变化。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了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痛和无限愁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艺术风格,本文试着浅析李清照南渡后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内心世界;伤痛;愁恨
  The thing is a person non- everything rest——Shallow Xi Li3 Qing Zhao4 after the south Du of heart world
  Long zhi-yong
  【Abstract】"Jingkang difficult" after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a break, family death, the pain of the death of husband Li Qingzhao, drifting alone in a strange land hard, endless suffering in life, to the great fight against the spirit of Li Qingzhao. The fate of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life, but also its state of mind caused by changes in habitat terms. Nandu, her words to show more of the country, the people and the fate of deep personal grief and boundless愁
  【Key words】inner world;care for;Worries to hate
  
  说起李清照,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形象。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而伤感的面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李清照依旧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生花妙笔”的文采,“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无不处处透出她的真性情。面对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我们又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她这一生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夫死、财散、再嫁、离婚,最后还没有子嗣,孤独终老。
  随着金人铁骑的滚动,北宋的统治画上了句号。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衣无助,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1.再婚离婚——情感背叛的无情打击
  当李清照还没有从国变造成的巨大震荡中挣脱出来时,家庭变故的悲剧命运又无情地降临到她的头上。南下次年八月,赵明诚在她的怀抱中闭上曾经“烂烂射人”的眼睛。身边唯一的亲人撒手尘寰,顿时使她坠入痛苦的深渊。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婚后,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
  2.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无限忧患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来自律。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死。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李清照心绪难宁,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
  3.悼亡思乡——离乡背井的无尽哀愁
  北宋灭亡,黎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最真情的流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李清照的悲戚哀愁的心境是有普遍性的,这是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上片头三句,写出其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次二句,流露出痛苦哀伤之情;再次三句,写其凄寒难挨之情;末三句。下片头三句,表现其凄怅落寞之情;次三句,表现其孤寂之情;再次三句,蕴其愁闷忧愤之情;,总述愁情之浓深。纵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身在异乡的李清照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如《永遇乐》中说到:“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的“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又如《添字丑奴儿》一词写到:“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的美景,竟能引起词人如此愁思。词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北人,南方环境虽好,但她却与之格格不入,此刻她心中自然在怀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清风明月相伴。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这又怎能不愁?
  李清照的内心是尤其孤独的。她的人生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甚至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此后直到她73岁左右去世,词人在南方过着闾阎嫠妇的晚年生活。国破家亡夫死的境况使她陷入“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绪之中,《声声慢》“寻寻觅觅”即为这一心态的形象表现。抚今追昔,词人不胜苍凉,常感“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飘泊异乡,词人系怀家园,总是难以排遣心底那股浓浓的乡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咀嚼孤独的可怜境地里,她对国事也非常关注。“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上枢密韩肖胄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李清照可谓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参考文献
  [1]《漱玉词集注》
  [2]闻校注. 《重辑李清照集》
  [3]黄墨谷编注. 《李清照词鉴赏》
  [4]齐鲁书社编. 《李清照新论》
  [5]刘瑞莲著. 《李清照全集评论》
  [6]徐北文主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7]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 《李清照研究论文集》
  [8]陆侃如冯沅君著. 《李清照资料汇编》
  [9]褚斌杰等编. 《唐宋词论稿》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推荐了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大量的课外阅读无疑能丰富初中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学习,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创设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情景及活动的机会。比如,我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手抄报比赛,确立“走进文化名人”“美文欣赏”等主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自行选择、编辑、抄写,并及时做好张贴展览,让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学生比较中,领悟到许多东西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着对青少年学牛心灵的塑造,知识的传播,智力的开发,体质的增强等任务。班_E任彳<是一个普通的教师,而是一个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义化、有纪律的教育执行一种补充性的、十分重要的职能的优秀教师。  1.:尊重、热爱学生是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合作学习,就应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把合作讨论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要想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必须做到:“活动”目标要明确;“活动”内容要广泛;“活动”方式要灵活;“活动”价值要长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明确;广泛;灵活;长远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 activity expensive in "activity"  Liu shu- lu  【Abstract】Comprehensive practic
期刊
优秀运动员在大赛前的赛前训练阶段负荷安排的科学性,对是否能使运动员在即将到来的大赛在适时地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和优异运动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赛前高原训练的时间、负荷安排、下山后参赛时间对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运动训练效应和运动竞赛成绩的提高。
期刊
【摘要】促使学生将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自主学习;素质教育  Shallow talk to think article lesson in how development student independence s
期刊
【摘要】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关键词】思维流畅性;思维灵活性;思维独特性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pay
期刊
【摘要】上好新课是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上好复习课却是对一个老师教学质量优劣的评估。 复习课也不是老师包讲,更不能成为老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关键词】复习课;教育观念;情景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对教学模式进行简单概述,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征,讨论了当前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学模式;模式应用;分析评价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能把握数学概念、公式、解答数学习题的知识型人才,而且更注重数学素质教育。通过对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喜好,提高了教学效果.  1.教学模式概述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从探究未成年人行为习惯问题的表现、原因等方面入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教育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愿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行为习惯;产生习惯  Shallow talk village a beginning a high school studen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