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 思维深处行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于深度质疑
  学生敢不敢深度质疑——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很少提出问题,似乎习惯了用耳朵听,却忘记了用嘴巴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障碍:一是怕提出的疑问不得要领,会受老师责怪,同学耻笑,连这样的问题都不懂?二是教者常常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全部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了,面面俱到,使学生无疑可质。长期以往,学生脑海中的“?”已经被拉直,在“只需答”的惯性环境中学习,怎么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质疑探究的台阶,这是大家已有的共识。
  观摩某市教学赛课,苏教版九上《绿》一课的教学,学生尝试用“疑问批注”的方式提出问题,有一个男生对“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提出质疑:“为什么作者的心中没有瀑布了呢?”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毫无道理,孩子们不禁哄然大笑,这个提问孩子的脸瞬时红了。教者并没有刻意批评,而是提醒大家说:“某某已经给大家发出一个球了,你们要接住啊!”同学们立即觉得这是一场“篮球赛”,是要赶紧接住提问的这个“球”,于是纷纷举手作答。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了。一句简单的话语,瞬间便可化解尴尬,沟通情感,调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所谓“质疑”并非是要提出的问题艰涩难以理解,也不是将师生引入泥潭,不知所云。“深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 “氛围卷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状态,让学生敢于在敞亮的心理环境中自由地提问,并充分地反应并商讨。
  二、 精心组织,创设矛盾,使学生善于深度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就挑战学生,“谁能将这个题目分成两句话?”大伙一听乐了,这有什么难的。他们纷纷要回答:“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我说对啊,一下子就把本文的重要事件给梳理出来了,真厉害啊!他们不满意我弄这么简单的题目“糊弄”他们,继续索要难题。我于是继续发布号令,围绕这两个中心事件提问。
  于是,课堂成为他们的了。围绕这两个小分句,孩子们提出了若干个问题: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邹忌是怎样向齐王讽谏的?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有没有接受劝谏?齐王接受劝谏后都做了些什么?齐王接受劝谏后国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邹忌不是向齐王委婉劝谏会如何?如果齐王不能接受劝谏会怎样?这一串串的问题就像一个长藤上的串串小葫芦瓜,沿着题目这条主线,齐攒攒全冒出来了。这冒出来的可都是学生的思维触角啊,它们丰茂地生长着。提出问题后,他们更是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了,由质疑向寻根追底进发。正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曲径通幽之感。
  就这样,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想象,进而产生疑问。
  三、 适当留白,点拨思考,使学生乐于深度质疑
  平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以便学生乐于提问。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一文中讨论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形象有怎样的变化,当说到少年闰土时,有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不在闰土的外貌行为上,而是对那“跳鱼儿”产生了兴趣。他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老师:“这是什么鱼啊,怎么会有两只脚呢?”钱老师一听懵了,这什么问题啊。可是钱老师并没有像寿镜吾老先生一样,对少年周树人的问题呵斥一番然后打发。他把问题传给大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跳鱼儿怎么有两条腿呢?孩子们都不知道,钱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知道。谁呢,那就是闰土啊。”然后大家便都恍然大悟了,因为闰土啊,他是自由的活泼的天真的,而且是什么都懂的少年。这样巧妙的点拨,适当的留白,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才有了那样神奇的质疑,美妙的讨论。
  笔者教学《都市精灵》时出示了两句:“在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这其中有相同的两个“居然”,有孩子轻轻问:相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目光是很敏锐的,思维也是一触即发的,这个问题也许正是他的疑问,同时也更是激起大家思索的极好的抓手。学生们围绕着这两个“居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思辨,第一个“居然”是作者感觉到的遗憾,因为环境的恶劣,能有小松鼠就不错了,因此才说“居然”。而后一个“居然”是作者的感动。同时也对作者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正如“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饮泉中学)
其他文献
2003年11月18日至21日,我和高林生老师在安徽省六安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走访了4个县区,听了近20节课,与语文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个体或集体对话,作了4场专题学术报告,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7日下午三点钟,我们从河南转道刚到六安市,接待我们的六安市小语教研员严仍江老师和我们寒暄了几句后就问:“你们辛苦了,是不是很累?”我们说:“在外跑惯了,不累。”他说:“如果不
期刊
一、 通过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心境  1. 引导学生看一看、查一查,了解生活。教材中描写的一些人和事往往时间较久远,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描绘情景的理解。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文章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同学们的生活时空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期刊
写作教学  一、 回顾内容,聚焦重点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0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恐”是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心”字底的卧钩要指向字的中心。我们一齐读课题。  【点评】揭示课题摈弃了“投影”“挂牌”等时髦的“现代化”形式,回归传统,放大了写字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板书示范和提醒,既避免了熟字的“回生”,又点拨了写好“恐”字的关键。  师:通过预习,对于恐龙你了解了哪些?  生:我知道大约在两
期刊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书法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份传承。2011年起,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确立了“墨香浸润文化校园,书法彰显教育特色”这一建设主题,将书法作为特色加以打造,每周一节书法课,每天二十分钟写字课,重新回归课堂。  一、 书法教育从“趣”字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对学习书法的兴趣尤为重
期刊
《人民教育》2012年第20期刊登了吴非老师的《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他对 “奢谈有效”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非常值得学习。近几年,我们都在围绕着“高效”做文章,渐渐地,老师也在变化着,不敢多说话了,不太会说话了,以往的幽默、诗意、大气、细腻、智慧……难得一见了。这让我对课堂上老师失去的情趣感到惋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他们渴望得到的不是表面形式多样的训练、训练
期刊
语文姓“语”,语文课应该充满语文的味道。教学《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我就是本着这种教学思想,力图体现自己对语文的认识,现将部分教学片段回顾如下:  一、 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  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性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譬如,《日月潭的传说》一文,
期刊
初读课文,我们常常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学生字,读读课文,机械重复,教学必然缺少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常态的教学中怎样增添新的因素,以启动、刺激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求新,要告别毫无目的枯燥乏味的朗读方式,要在惯常性的读中求新——以新目标、新内容、新感受、新方式等为动力源,不断推进教学的进程,要让学生在目标引领,自主自动,收获提升的循环往复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下面以《李时珍
期刊
一天,徒弟说:“师傅,总听你的高年级课,这次给我们上一节中年级的吧,最好选一篇大家都上滥了的课文,我们想看看你会怎么设计。”我很喜欢徒弟这样的“点将”,他们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困难常能促我思考,师徒共同研究的场景总给我非常美好的享受。于是,我们选了三年级上册的《小露珠》。  这是篇童话,段落清晰、情节有趣、文字生动,是公开课的“宠儿”。最常见到的是老师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书,扮演小青蛙、小蟋
期刊
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机械重复实效性差,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获得和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逐步形成。那么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泥沼,让它成为放飞学生心灵的牧场呢?  一、 从“接受”走向“自主”  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掌握知识的快慢也不一样。因此,
期刊
作文评评课,是“作文自能评改”课题下的一种课型,在学生对作文互评互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文评价,并结合作文内容表达对作文评价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从而促进学生在评评交流中提高作文水平、口语交际水平以及作文鉴赏水平的一种创新课堂。  【情境描述】  教学苏教版五上《习作4》课一开始,我带领学生温习了本次习作要求,然后进入评评环节。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播放着,看到自己的作文显示在大屏幕上,同学们又高兴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