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课堂现场调研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1月18日至21日,我和高林生老师在安徽省六安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活动,走访了4个县区,听了近20节课,与语文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个体或集体对话,作了4场专题学术报告,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7日下午三点钟,我们从河南转道刚到六安市,接待我们的六安市小语教研员严仍江老师和我们寒暄了几句后就问:“你们辛苦了,是不是很累?”我们说:“在外跑惯了,不累。”他说:“如果不累,咱们就去听一节课好吗?老师们盼望着你们指导。”没想到他早就有安排,前面的问话是给我们下的一个“套”。我们笑了:“好吧,抓紧走,再迟就影响学生放学了。”
  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是解放路小学青年教师张琼执教的,这是一节全新的课堂。说其“全新”,是指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识字课、写字课、阅读课和习作课,也不同于课改前实验的说话课,而是没有模式可资借鉴的全新课型。张老师较好地把握了口语交际的特点,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创新的课型。首先,她从课题引入,通过揭示话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你借过东西吗?有什么感受?”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本课的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接着,要求学生看课文和情境图,想想小猴是怎么向熊猫借铅笔的?并让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表演出来。这样,以表演童话剧的形式引导学生交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而且为后面的生活交际做了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实际借铅笔、还铅笔,使学生在实践演练中增长了交际的本领。这里特别值得称道的还有两点:一是强调向人借(还)东西时,要“讲清楚”和“有礼貌”;二是每安排新的实践内容,都是先让同桌练习,再集体交流、评价,注重面向全体,人人练到。
  听完课后,我们充分肯定了上述的优点,同时对张老师的这节课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诸如老师的点拨应以打开学生表达思路为重点,注重学生“即时应答”的训练;对交际的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教师不要过多地插话,以免挫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没有想到的是,老师们居然突然向我提出了问题:“孙老师,你能以这节课为例子,说说怎么打开学生的表达思路吗?”“老师们是在考查我的‘即时应答’能力吗?”我调侃了一句后,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说清楚借铅笔的原因,如果后面的学生说的雷同了,可以深入追问:你有几次忘记带铅笔了,都是什么原因?其次,要让学生说清楚干什么用?什么时候还?再次,可以给学生出些难题:比如我只有一支铅笔,要不先给你用?或者你打算再找谁去借呀?为什么找他(她)借?等等。”老师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的回答不但认可,而且佩服。于是,我索性再展开一下:“上述三点是最基本的,张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只是展开、发散得不够,特别是对学生雷同的话语没有很好地提醒和深入地引导,好像是三四个学生都表达了同一个话题,但是,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个人表达的意思。‘即时应答’是口语交际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口语交际课的难点。因此,老师应该以此为课堂训练的着力点,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如这节课,老师可以准备各类铅笔,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向你借铅笔时,你就可以提出更加丰富的问题:我有带橡皮头的铅笔,有不带橡皮头的铅笔,你要借哪一种?为什么?我有软铅芯的铅笔,也有硬铅芯的铅笔,你借哪一种?为什么?我有圆杆的铅笔,也有六棱杆的铅笔,你借哪一种?为什么……”没等我说完,老师们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离开学校时,老师们赞不绝口地向我们告别:“专家,到底是专家!”“佩服,佩服!”“你们的指导太及时了!感谢,感谢!”
  18日至21日,我们分别到裕
  安区、霍邱县、金安区、霍山县回访、调研。每到一个县区,上午听课、评课,下午做教材辅导或专题讲座。特别是听课、评课,实现了实验区老师和我们的双向交流。我们通过课堂这个窗口,看到了一线老师们对《课标》的理解、落实情况和对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的解读、使用情况,并从中吸收了营养,学到了经验,得到了启迪。同时,通过评课和对话,使我们和一线的老师们思想上有了碰撞,认识上有了交流,做法上有了借鉴,情感上有了交融。下面仅就听到的十余节课作一简单、综合的剖析,以飨读者:
  第一,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不但教室内的标语和课桌摆放有了变化,而且课堂氛围很宽松,学生可以随意提问,自由言说;掌声多了,笑声多了,讨论多了,辩论多了,表演多了,游戏多了,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第二,教师备课认真、充分,进行了很多创造性劳动。如对课文和插图(或情境图)资源的发掘,对教学课件的设计,甚至对生字卡片的设计,都与字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较好地领会了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的编写理念,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课堂效率较高。如词串识字,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借助情境图学习词语;连词成串,连串成篇,熟读成诵等。阅读教学注意“寓识于读”,引导学生在初读中自学生字,在试读中巩固生字,在熟读中熟化生字;注意关键词语的理解,杜绝了定义法解释,通过联系生活和语境,使课文中的词语在学生的脑海中活了起来;注意入境动情地诵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体验,有助于学生语感的提升。写字教学注意用好教材资源,写前看清笔顺,写时先描红,再仿影,最后临写。
  第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诸如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生字读音的校正,对读书、写字的示范等,都做得比较到位。
  我在肯定上述成果的同时,还指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是内容拓展无度,干扰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如词串识字,有位教师在教学“观察采集昆虫”时,引导学生讨论,到哪里去采集昆虫?学生就说:到草丛中,我家的院子中……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去北京;接着,又引导学生讨论哪里有蚂蚁洞,说说“你知道的昆虫”等。再如阅读教学,在教学《升国旗》时,开始老师出示国旗,让学生说说国旗上的大五角星代表什么?小五角星代表什么?结束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国旗都在什么地方升起?当学生说出在校园里、天安门、奥运会场、香港、澳门时,老师还不肯罢休,又引导学生说说:“今天上课的礼堂在哪里?”硬要牵出“在政府机关升起”。上述的教学内容均与识字和读书没有多大关系,严格的说,这不是语文,而是自然科学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常识。把这些内容塞进语文课堂,只会挤掉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是问题多,环节碎,经常节外生枝。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词串识字课文时,老师围绕“穿衣 下床 起早”一句,提出了“你每天是几点钟起床的?”“是爸爸、妈妈喊的,还是自己醒的?”“你是怎么穿衣服的?还要大人帮助吗?”等问题;围绕“刷牙 洗脸 早餐”一句,提出了“你刷牙吗?”“一天刷几次?”“你是用我们学校发的牙膏吗?”等等。这些问题,不但肢解了词串的整体结构,不利于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而且还给人“变相说教”之嫌。要引导学生读好这篇课文,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连词成串,了解每一串(一句话)的意思,其次再领悟每一串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整合课文表达的画面,从而进入情境文本之中。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画面感,才能读出自己起早上学的真实感受。再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大海睡了》一课时,提出了“大海为什么能睡得这么熟啊?”(生答:白天贪玩,闹得厉害。)“是怎么闹的?”(生答略)“她怎么会抱着月亮睡呢?”“为什么说背着星星睡呀?”“什么叫鼾声?”“想想你爸爸或妈妈睡觉时有鼾声吗?”……这是一首诗歌,其意境只能意会而无须言传的。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把诗的意境破坏了,而且学生也说不清楚,既不是工具性的范畴,也不是人文性的范畴。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借助诗句想象大海夜景的博大、静谧和美丽等,再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感悟的境界来,学生就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教育。
  三是图画和多媒体的不当运用。如一位老师教学《家》这篇课文,先让学生看插图,再揭示出课题来;接下来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后,又放根据课文内容特制的动画片。我认为,这些举措之所以不当,是因为抑制了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等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文插图和视频的提前使用,就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如果把“看插图”安排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图文对照,看看图上画出了课文的哪些内容,就会起到检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效果;而动画投影,则应该在学生读通课文,想象课文情境之后再映示出来,以验证、丰富学生的阅读想象效果,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展现鲜活的画面,表情朗读课文,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是写字指导重分析,轻感悟。老师们的写字指导普遍存在着繁琐分析的现象。不仅一个字没有重点,每一笔都要落实到位,而且一课中要写的生字,一个不漏,字字过关。传统的写字指导十分重视“读帖”,即老师不但要求学生仔细看,还要求学生认真想,领悟字的结构特点,揣摩笔画的书写运笔等。“读帖”落实到位了,学生不仅领悟到写好这个字的诀窍,还受到了审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
  这次调研不仅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而且得到六安市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我们走后,当地媒体称我们为课改“把脉”,推动了当地的语文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南京凤凰母语
  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学生能够自改习作,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十分重要。“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效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批改习作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一、 乐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发挥了他们的自觉能动性,思维积极,便能自己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的兴趣引发,还需要教师下一番苦功,习作也不例外。针对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写,才能写得好;只有乐于表达,才能表达好。那么,如何才能让一年级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呢?我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观察到: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阅读绘本,还特别喜欢涂涂写写。那么,顺势引导他们读读、涂涂、写写,以充满乐趣的表达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写话,学生肯定会非常喜欢。  一、 阅读绘本,在涂鸦写话中放飞想象,表达情感  绘本的内容有深有浅。我精选了一套适合一
期刊
“电子书包”搭建了新媒体“一对一”环境下的智慧课堂,集电子化课本、学习资源、教学平台于一体的“电子书包”进入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为例,谈巧用“电子书包”的用处:  一、 资源储备功能,让课堂教学更具自主性  “电子书包”的海量信息是学生语文学习、拓展的有力支撑。在大量的补充阅读和趣味性的动画学习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能促进学生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试问当下,真正“乐于”写作的学生又有多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生不乐于写作往往跟我们的习作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常规习作教学趋于这样一个程式化套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不难看出,教师占据了学生写作的主要位置,学生处在写作的被动位置,是被“强制写作”的对象。于是,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我”的存在。因而,其作品素材的真实性、情感抒
期刊
一、 童言无忌,快乐入门  习作首先要训练说话。在低年级段,我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有时间说话,有目的说话。  1. 五句话方案。这是我在一年级下学期实施的一项活动。具体方案是:每个学生从星期一开始在早读课上对同桌说一句话,如:“我在路上看到一朵野花。”第二天,在第一天说话的基础上加上一句,如:“我在路上看到一朵野花,花的颜色是蓝色的。”以此类推,在五天中能说满五句话的学生,可以领取一颗“光荣星
期刊
一、 探寻文本模式,熟悉话语体系  1. 跨越语言信息障碍。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它的呈现方式和特点,较之以前学生经常接触的连续性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长期进行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后,表现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习惯、不适应。例如:在一节《阅读须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上,老师请大家
期刊
一、 扣题质疑,激趣启迪,引发期待  1. 看课文插图,引出课题。你们的热情引来了一只小猴子,这只小猴子想干什么?(板书:猴子种果树) 边板书边讲解:“种”是多音字,还有读音“zhǒng”,种子的种,在这里读“种”(zhòng)。  2. 第一次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析】教师利用课文插图,揭示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期刊
一、根据文意,激趣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听——过年啦!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们在放鞭炮,可开心了。  师:端午节到了!大家在——  生:大家在赛龙舟。  师:划得多带劲啊!还有呢?  生:(齐)包粽子。  师:我们最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到了!  生:小朋友们在玩游戏,好开心。  师:张老师发现你们看了图片都笑了。这些都是美好的节日,是佳节。 每逢佳节,我们都很兴奋,很快乐!今天
期刊
一天,去听一位新教师上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没有布置学生预习,“零起点”开始上课。新教师很“新”,说话举止全然一个大姐姐。同学们对这位陌生的新老师很给面子。  课按照预设顺风顺水地往前行进,给课文划分段落时,同学们安静地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勾画,等全班差不多都好了,新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可是,一连请了三位同学都没有完全答对,新老师只好继续请人回答。这时候,有一个男生引起了我
期刊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读书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宋老师在《剪枝的学问》一文导课时,巧借课题让学生积极生疑、大胆质疑,使课题发挥了很好的导课作用,文本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