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带给观众炫目多姿的视觉享受,在主题的表达上也十分丰富而深刻。导演把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融进电影中,影片对曲折人生的展示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充满哲理意蕴。影片对民族文化的展示既让人领略了印度文化的魅力,又因编导将对生命本质的感悟融于民族文化的阐释之中而具有了人类的共通性,进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关键词:视听艺术 主题意蕴 生命本质 宗教信仰 民族文化
2012年李安以一部3D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等四项奖项。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导演,李安电影的特色在这部影片里展露无遗,无论从影片的拍摄,还是故事的叙述,李安又向前大迈了一步。这部根据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整个故事的结构十分简单,就是讲述了印度男孩派在全家移民加拿大的途中,因为一次海难而和父亲动物园里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同船在海上漂流二百多天的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只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在主题的表达上也有着更加深广的意义。影片的摄影和特效运用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了极致的美感体验,而影片内涵的表达更是使观众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本文从视听艺术的美学特点、影片主题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在影片中的表达等方面,对该片的艺术成就作初步的探讨。
一、视听艺术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电影因为视听而存在,声与画的结合才能创造出瑰丽的艺术。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中,李安将声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视像的精妙和影音的配合高度统一。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的构图都是精心布置,镜头剪辑流畅,声画一体富有意味。因而,这部电影在美学特质上,最值得研究的是它的视听艺术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一)视觉意象的审美
此部电影在视觉上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热带风情的印度、茫茫无际的海洋、灵动奇幻的海岛等等,这些意境带给观众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李安用这些意境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如果说《少年派》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那么李安就是用视觉意象一步步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把观众带入到一个视觉奇景当中,去理解故事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情感。视觉意象的审美是用意境来讲述故事,用影片创造的意境来揭示主题以及表达人物情感。具体说来,视觉意象的审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与主题
《少年派》整部电影营造出来的意境十分幻丽。然而李安的电影绝不仅仅是追求视觉效果,而是在这样或瑰丽或壮美或伤感的意境里融入了他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热带风光的印度南部小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宗教色彩。派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法国殖民的印度小镇,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在这里汇聚,三种宗教的信仰对于派的这段奇幻经历来说十分重要,因而他的生长环境与电影所表达的哲理有很大关联。在海上旅行之前,这座印度小镇的环境是安详静谧而又充满了信仰的力量。温热潮湿的热带小城里,人们在水里放莲花灯祈祷毗湿奴,郊外教堂里的安和,成群穆斯林的礼拜等等,这些场景都营造了一种温暖隽永的意境,而这样的环境帮助了派对世界对人生的初期理解。整部电影,意境和主题结合十分紧密,几乎所有场景营造出的意境都是为主题服务。印度小镇的热带风情是派初生的对“信仰”的热爱,这种意境的营造也是间接地揭示了与主题有关的关于人的精神和信仰问题。海上漂流的意境更是丰富,与主题有着极大关联,有些意境的创造就是主题的直接表达。湛蓝如洗的天空,碧蓝的海水,白色的船只,构图精妙唯美。如同李安自己所言,他想表达的东西无所谓意义,只是要把非理性的冲动转化为理性拍摄的电影。然而这种非理性不是真的无理性而是将导演的所想所感用一种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少年派》正是用一系列奇幻美丽的意境表达了这种非理性的思考,使得主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派与老虎的海上漂流营造了多种意境。平静的海面上,派和虎漂流在无边无际的汪洋里,刺眼的阳光、皲裂的双唇、晶莹的泪珠,这种场景营造了派对生的向往和对死的恐惧。这种意境是平静与焦躁的交织,无声无息的海和恐惧无奈的派,景与人的对比,无声中的神灵和内心的煎熬使得这种意境在表达主题时内敛含蓄。而星空之下,老虎望着天边的沉思和派看向海底的幻觉使得整部电影富有戏剧的张力。渺渺银河和粼粼大海营造了一种宁静又瑰丽的意境,思索宇宙和人生,凝望神灵和命运,这种非理性的思考正是用这样的艺术手段表达了对人和神,生与死的理解。
2、意境与人物情感
在影片中,导演创造的意境与人物情感也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意境也是人物情感的延伸。漂流在海上的派,对待老虎理查德·帕克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他需要它却又惧怕它。当派和老虎终于能够用一种和平方式共处时,派站在船头,含着口哨加之此时的海风平浪静,夕阳在一片橘红的天空里渐渐落下,整个意境笼罩着温情和安和。这种意境是此时派的一种心情,在无望里寻到的一点点希望,在绝地里感受到一点点生的力量。同样是平静的海,意境却大不相同。在一场暴风雨过后,派和理查德·帕克都已经精疲力竭,而狂风巨浪把船上的物资打扫得一干二净,也把人和虎的精神打压到极点,食物和水已经没有了。在平静的海上飘着小雨,阴沉沉的天,静得像死水的海是派此刻对于生之无望的绝望情感。这种意境是表达人物情感中消极的一面。同样的景物,不同的意境,延伸出人物的情感千差万别,意境有时候是人物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李安总是能够将人物情感用影片的意境来延伸,大美无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3、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
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在电影里,它的出现可以增强影片内涵和可看性。派和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时,暴风雨肆虐地摧毁小船,在惊涛骇浪间,派站在船头任凭风雨吹打,倾盆大雨海浪滔天,在浓云密布中一束阳光照射在海面上,而四周的风雨却如鬼怪般骇人。这样的一种自然景物对于一个信仰基督,崇尚神灵的派来说是有着隐喻的,狂风暴雨其实就是象征了生命里的苦难与挫折,与派在海上孤苦无依的漂流是相对应的。而风暴里一束灿烂的阳光直射海面,与这肆虐的风雨形成鲜明对比,这实际上就是象征了苦难里神灵的存在,也象征着与苦难垂死挣扎的派心中依然存在着执着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这种自然景物的隐喻在此片当中有着很深的意味。 (二)3D效果的拟真性和视觉特效
《少年派》并不完全以3D效果取胜,但其3D效果也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的拟真性和特效尤其值得称赞。影片开始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热带景观,悠然自在的长颈鹿、成群的斑马、挠头抓耳的猩猩、雨林下爬行的巨蜥等等,这些动物是展现派的父亲动物园里的景象,一组组空镜头的运用,画面清晰,立体感极强,好像伸手即触到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这些动物,有的是实地拍摄,有的是运用电脑特效而制作的数字动物,这种立体效果使得影片开始的每一个镜头都几乎尽善尽美。海上漂流时,派和虎在海面上的争斗同样有着很强的拟真性和立体感。水波的荡漾和小船的摇摆,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纵深场面的调度使画面中人物和景象位置出现分层,突破了银幕向前的立体感,因而十分鲜明生动。在特效方面,此片很值得称道,因为幻丽多姿、奇妙万千的景象既达到了视觉效果,也同样服务于主题。在一片璀璨的星空之下,海面如平镜一般,水里粼粼闪耀着一些游鱼和生物。水里的巨鲸闪着荧光,腾空跃起,激起水花万千,水滴散落海面如银河般灿烂,而派怔怔地看着海底,一波波的鱼游来散去,在那些银光之中他似乎看见母亲的脸和动物园里那些沉入海底的动物。这个景象的特效做得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精妙唯美的画面和意境的营造恰当地表现了关于信仰和生命的主题。
(三)声画艺术的审美
在《少年派》中,声画艺术的运用多样而丰富。从人声方面看,整部影片是以成年派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海上经历为线索。当成年派在讲述自己的儿时生活时,画面随即转向他生活的印度,声音是成年派的,画面却是当时的景象,这种声画同步,既保持了情节的完整,也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派和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流,此时画面和声音是一种平行形式。派的内心独白和漂流的画面对应在一起,既表现了人物情感又使得情节完整合乎逻辑。
除了人声和画面结合之外,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李安此部电影凭借音乐一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此片中原创音乐总共有28曲,每一曲音乐服务于一个情节,尽管每一曲的时间很短,但正是这些音乐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中所有的音乐都富有浓郁的印度风情,与电影的印度特色相映成趣。电影的情节变化、人物心情等都配以特定的音乐。例如海上漂流时,派和虎饥饿之时正好遇到了海上飞鱼,此时影片所用的音乐节奏轻快,曲调欢畅。而海上掀起暴风雨时,使用的音乐高远空灵,宏大深沉,仿佛是来自天堂,带有宗教色彩,与派在风雨中祈求神灵,叩问生命时的情感相辉映。音乐同画面结合,加强了戏剧冲突,渲染影片氛围,也引导了观众心理,电影中的音乐形式是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
二、主题的哲理性和深刻性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最值得人咀嚼回味的还是电影本身的主题意蕴。《少年派》继承了李安一贯的主题表达风格,主题意义充满了哲理性。影片不仅仅是通过海上漂流的经历而直接表达主题,李安对于信仰、生命等的思考从影片开始时就以温和的旁白、充满生命力和温情的镜头来表现。看似平和的电影叙事,表达的主题却有很深刻的意味。李安想在影片中表达关于生命和信仰以及人性善恶等内容,看似零碎,但线索清晰,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生命与信仰
信仰和生命是该片所思考和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影片用鲜明的彩色、充满生命力的镜头来表现信仰的力量。关于信仰,李安没有明确地去表达它的含义,但从派在印度的成长和他经历的海上漂流,已经向观众解释了信仰的深刻内涵。派的名字是非常独特的,用他自己的解释说是圆周率,而圆周率是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数字,没有规律又无穷无尽,好像预示了人生的多变和复杂。派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法属殖民地,有三种宗教。派从信仰印度教到基督教,最后又开始信仰伊斯兰教,每一种宗教,派都十分虔诚。派的父亲说,宗教只能信仰一种,信仰多了就是没有信仰。对于派而言,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他的心中有一种神灵,能够给他启迪给他力量。所以海上遭遇暴风雨时,他站在船头高呼,是他遭遇的苦难再次激发了他的信仰,让他呼唤他心中的神灵。当他在海上一无所有,穷途末路之时,神秘的海岛又让他重获新生,正如派所言“有时看似上帝抛弃了,但他都看在眼里,”生命的旅程里总是有苦为伴,一波三折。而信仰在生命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着,在绝望之时又进发力量,于是继续前行。生命中伴随着信仰,在影片里,派始终都在信仰中生活,且派的信仰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又到有的过程,解构又重建,伴随着生命的起伏。李安用一种平和的叙事方法,阐释了生命和信仰之间的神秘关系。
(二)理性与本性
人的本性是复杂无规律的,人具有本能也具有理性。派获救后,在向保险公司讲述经历时,用了另外一个故事,厨子、水手、母亲和“我”,恰恰对应了漂流时的猩猩、豺狼、斑马和老虎。这个故事的讲述使得整部影片虚实相应、充满哲理,人性的善恶在这个故事里展露无遗。而当成年派问记者更相信哪个故事时,记者回答相信第一个,派说他看见了上帝。这个又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善念和信仰,出于本性之善。理性和本能的冲突在影片中出现多次,派的父亲告诉派人要有理性,当派亲自喂老虎时,老虎和派四眼相对,派说他能从虎的眼神中看到一些东西,而父亲说除了派的倒影,虎的眼中什么也没有,派本性中的善与理性发生着冲突。而当派和虎在经历一场漫长的漂流之后,他相信在虎的眼中除了倒影一定还有别的东西,这种本性的善又复活成为主导。漂流中,派因为饥饿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仰而吃鱼,本性和理性相冲突。理性和本性的善恶总是相伴相随,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理性也不可能完全随性,但无论是哪一种,总归会回到一种信仰里。这种复杂而无结论的人性论,李安表达得深刻隽永,有着无尽的内涵。
(三)人生聚散
李安在《少年派》中用镜头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宗教和人性的故事,还有一个人生聚散的故事。人生聚散是最不可掌控的,也是最无奈的。电影里,派经历了三次离别,一次是与自己的故乡和恋人阿南蒂,第二次是与海难中的家人,第三次是同老虎理查德·帕克。每一次的离别对于派而言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就如同成年派在回忆时说道:“(我失去那么多,印度、动物园、家人、阿南蒂,在印度的那段人生就像一幕剧,剧终人散,但最令人心痛的是,我却没能好好道别。”导演借派的话说出了人生最悲凉的现实,所有的离别不可预料,人生里不能好好道别。无论是意外的离开还是一段难忘经历后无言的告别,人生里不能对所有的离别好好准备,这是人的无奈和痛楚。 《少年派》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研究生命的杰作,是一部绝佳的完整的“生命史”。生命不仅仅是生物体活的过程,对于人而言,生命更重要的是追寻一个内心世界,人性和理性的探寻、信仰的追索、人生的理解,这些是一个完整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李安把他所思考的关于生命的真谛用一个奇特的故事来展现,这既是一个关于生命和信仰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善恶与理性的寓言,充满哲理,意味深长。
三、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电影的取材源于生活,因而人的世界在电影中就被放大了。民族是人群间相区别的群体,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李安是一个很会搭建文化桥梁的导演,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能够使观众理解。东方文化的展现也是此部电影的一大特点。影片虽是从少年和虎漂流故事衍生出对信仰、生命的一系列思考,同时它也展现了东方世界里印度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一)印度文化的民族特色
影片从头至尾洋溢着浓郁的印度风味,节奏鲜明、音符灵动的印度音乐,派家动物园里的印度壁画,阿南蒂的印度舞蹈等等,许多的印度特色汇聚在影片中,犹如一场印度民风的大展览。而在电影中,所有与印度相关的民族特色最终都指向了宗教,这无形中给电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东方色彩。所有印度特色汇聚在一起,使得影片的民族色彩极其浓重。正是透过这些民族特色,我们可以窥视一个东方民族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二)东方民族的文化本质
在影片的主题呈现中自始至终有着印度文化的本质,那就是关于生命的理解。影片包含了印度的价值观和生命观。“万物皆有灵”的生命观在影片中表现得很独到,主要是通过虎和派的这种关系来体现的。派的心中充满信仰,因而他对万物的灵性很有体会。所以派才能“非理性”地跑到笼子边去喂老虎吃肉。尽管父亲一再向他强调人不可缺失理性,派在漂流时也从理性出发保护自身,对抗老虎。但影片中派和虎的关系在情感上总是十分微妙,虎独立船头望向星空,它别离时却头也不回,这些让派生出对虎的万千情愫。他相信老虎与自己别离时,即便不回头地走,在虎的心里也是会留存什么的,这就是一种灵性的价值观。万物有灵性,这种观点深扎于印度民族中,与他们的宗教情结强烈呼应。电影的生命主题与印度文化中的生命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李安在影片里表达了一种强劲的生命力以及一种平和的生命观。生命是慈爱的、神圣的,所有的生命平等地存在。影片里将这种印度的生命观融合在宗教里,并在派对生命的崇敬和热爱,在他的经历中表现出来。
(三)东方文化与西方理念的融合
李安很擅长做文化沟通的使者,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李安可以用他的方法搭建起一架桥梁。李安电影里的民族文化带有一个地域的典型特征,而这种特征既能让观众看懂也能让观众理解,甚至产生共鸣。该片中,印度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表达得十分精到,而在这样的文化中,李安使得观众能深切地领会到此种民族文化的精髓。
每个民族都有信仰的宗教,而所有的宗教都关乎神灵。电影中的派信仰三种宗教。在派的心目中,重要的不是哪种宗教的信仰,而是感受冥冥之中一种神灵的存在,这种感受是人心灵的慰藉。影片的宗教主题没有真正涉及对哪一种宗教的信仰,而是真正提炼了信仰的本质,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印度人对生命是敬仰和厚爱的,他们的生命观虽是印度民族文化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李安将这种生命观表现在电影中,深刻地剖析了生命的本质,使观众领会生命的要义。影片对民族文化的展示既让人领略了印度文化的魅力,又因编导将对生命本质的感悟融于民族文化的阐释之中而具有了人类的共通性,进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责任编辑:西格
关键词:视听艺术 主题意蕴 生命本质 宗教信仰 民族文化
2012年李安以一部3D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等四项奖项。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导演,李安电影的特色在这部影片里展露无遗,无论从影片的拍摄,还是故事的叙述,李安又向前大迈了一步。这部根据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整个故事的结构十分简单,就是讲述了印度男孩派在全家移民加拿大的途中,因为一次海难而和父亲动物园里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同船在海上漂流二百多天的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只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在主题的表达上也有着更加深广的意义。影片的摄影和特效运用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了极致的美感体验,而影片内涵的表达更是使观众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本文从视听艺术的美学特点、影片主题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在影片中的表达等方面,对该片的艺术成就作初步的探讨。
一、视听艺术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电影因为视听而存在,声与画的结合才能创造出瑰丽的艺术。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中,李安将声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视像的精妙和影音的配合高度统一。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的构图都是精心布置,镜头剪辑流畅,声画一体富有意味。因而,这部电影在美学特质上,最值得研究的是它的视听艺术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一)视觉意象的审美
此部电影在视觉上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热带风情的印度、茫茫无际的海洋、灵动奇幻的海岛等等,这些意境带给观众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李安用这些意境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如果说《少年派》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那么李安就是用视觉意象一步步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把观众带入到一个视觉奇景当中,去理解故事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情感。视觉意象的审美是用意境来讲述故事,用影片创造的意境来揭示主题以及表达人物情感。具体说来,视觉意象的审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与主题
《少年派》整部电影营造出来的意境十分幻丽。然而李安的电影绝不仅仅是追求视觉效果,而是在这样或瑰丽或壮美或伤感的意境里融入了他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热带风光的印度南部小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宗教色彩。派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法国殖民的印度小镇,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在这里汇聚,三种宗教的信仰对于派的这段奇幻经历来说十分重要,因而他的生长环境与电影所表达的哲理有很大关联。在海上旅行之前,这座印度小镇的环境是安详静谧而又充满了信仰的力量。温热潮湿的热带小城里,人们在水里放莲花灯祈祷毗湿奴,郊外教堂里的安和,成群穆斯林的礼拜等等,这些场景都营造了一种温暖隽永的意境,而这样的环境帮助了派对世界对人生的初期理解。整部电影,意境和主题结合十分紧密,几乎所有场景营造出的意境都是为主题服务。印度小镇的热带风情是派初生的对“信仰”的热爱,这种意境的营造也是间接地揭示了与主题有关的关于人的精神和信仰问题。海上漂流的意境更是丰富,与主题有着极大关联,有些意境的创造就是主题的直接表达。湛蓝如洗的天空,碧蓝的海水,白色的船只,构图精妙唯美。如同李安自己所言,他想表达的东西无所谓意义,只是要把非理性的冲动转化为理性拍摄的电影。然而这种非理性不是真的无理性而是将导演的所想所感用一种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少年派》正是用一系列奇幻美丽的意境表达了这种非理性的思考,使得主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派与老虎的海上漂流营造了多种意境。平静的海面上,派和虎漂流在无边无际的汪洋里,刺眼的阳光、皲裂的双唇、晶莹的泪珠,这种场景营造了派对生的向往和对死的恐惧。这种意境是平静与焦躁的交织,无声无息的海和恐惧无奈的派,景与人的对比,无声中的神灵和内心的煎熬使得这种意境在表达主题时内敛含蓄。而星空之下,老虎望着天边的沉思和派看向海底的幻觉使得整部电影富有戏剧的张力。渺渺银河和粼粼大海营造了一种宁静又瑰丽的意境,思索宇宙和人生,凝望神灵和命运,这种非理性的思考正是用这样的艺术手段表达了对人和神,生与死的理解。
2、意境与人物情感
在影片中,导演创造的意境与人物情感也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意境也是人物情感的延伸。漂流在海上的派,对待老虎理查德·帕克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他需要它却又惧怕它。当派和老虎终于能够用一种和平方式共处时,派站在船头,含着口哨加之此时的海风平浪静,夕阳在一片橘红的天空里渐渐落下,整个意境笼罩着温情和安和。这种意境是此时派的一种心情,在无望里寻到的一点点希望,在绝地里感受到一点点生的力量。同样是平静的海,意境却大不相同。在一场暴风雨过后,派和理查德·帕克都已经精疲力竭,而狂风巨浪把船上的物资打扫得一干二净,也把人和虎的精神打压到极点,食物和水已经没有了。在平静的海上飘着小雨,阴沉沉的天,静得像死水的海是派此刻对于生之无望的绝望情感。这种意境是表达人物情感中消极的一面。同样的景物,不同的意境,延伸出人物的情感千差万别,意境有时候是人物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李安总是能够将人物情感用影片的意境来延伸,大美无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3、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
自然景物的隐喻和象征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在电影里,它的出现可以增强影片内涵和可看性。派和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时,暴风雨肆虐地摧毁小船,在惊涛骇浪间,派站在船头任凭风雨吹打,倾盆大雨海浪滔天,在浓云密布中一束阳光照射在海面上,而四周的风雨却如鬼怪般骇人。这样的一种自然景物对于一个信仰基督,崇尚神灵的派来说是有着隐喻的,狂风暴雨其实就是象征了生命里的苦难与挫折,与派在海上孤苦无依的漂流是相对应的。而风暴里一束灿烂的阳光直射海面,与这肆虐的风雨形成鲜明对比,这实际上就是象征了苦难里神灵的存在,也象征着与苦难垂死挣扎的派心中依然存在着执着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这种自然景物的隐喻在此片当中有着很深的意味。 (二)3D效果的拟真性和视觉特效
《少年派》并不完全以3D效果取胜,但其3D效果也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的拟真性和特效尤其值得称赞。影片开始时,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热带景观,悠然自在的长颈鹿、成群的斑马、挠头抓耳的猩猩、雨林下爬行的巨蜥等等,这些动物是展现派的父亲动物园里的景象,一组组空镜头的运用,画面清晰,立体感极强,好像伸手即触到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这些动物,有的是实地拍摄,有的是运用电脑特效而制作的数字动物,这种立体效果使得影片开始的每一个镜头都几乎尽善尽美。海上漂流时,派和虎在海面上的争斗同样有着很强的拟真性和立体感。水波的荡漾和小船的摇摆,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纵深场面的调度使画面中人物和景象位置出现分层,突破了银幕向前的立体感,因而十分鲜明生动。在特效方面,此片很值得称道,因为幻丽多姿、奇妙万千的景象既达到了视觉效果,也同样服务于主题。在一片璀璨的星空之下,海面如平镜一般,水里粼粼闪耀着一些游鱼和生物。水里的巨鲸闪着荧光,腾空跃起,激起水花万千,水滴散落海面如银河般灿烂,而派怔怔地看着海底,一波波的鱼游来散去,在那些银光之中他似乎看见母亲的脸和动物园里那些沉入海底的动物。这个景象的特效做得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精妙唯美的画面和意境的营造恰当地表现了关于信仰和生命的主题。
(三)声画艺术的审美
在《少年派》中,声画艺术的运用多样而丰富。从人声方面看,整部影片是以成年派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海上经历为线索。当成年派在讲述自己的儿时生活时,画面随即转向他生活的印度,声音是成年派的,画面却是当时的景象,这种声画同步,既保持了情节的完整,也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派和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流,此时画面和声音是一种平行形式。派的内心独白和漂流的画面对应在一起,既表现了人物情感又使得情节完整合乎逻辑。
除了人声和画面结合之外,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李安此部电影凭借音乐一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此片中原创音乐总共有28曲,每一曲音乐服务于一个情节,尽管每一曲的时间很短,但正是这些音乐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中所有的音乐都富有浓郁的印度风情,与电影的印度特色相映成趣。电影的情节变化、人物心情等都配以特定的音乐。例如海上漂流时,派和虎饥饿之时正好遇到了海上飞鱼,此时影片所用的音乐节奏轻快,曲调欢畅。而海上掀起暴风雨时,使用的音乐高远空灵,宏大深沉,仿佛是来自天堂,带有宗教色彩,与派在风雨中祈求神灵,叩问生命时的情感相辉映。音乐同画面结合,加强了戏剧冲突,渲染影片氛围,也引导了观众心理,电影中的音乐形式是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
二、主题的哲理性和深刻性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最值得人咀嚼回味的还是电影本身的主题意蕴。《少年派》继承了李安一贯的主题表达风格,主题意义充满了哲理性。影片不仅仅是通过海上漂流的经历而直接表达主题,李安对于信仰、生命等的思考从影片开始时就以温和的旁白、充满生命力和温情的镜头来表现。看似平和的电影叙事,表达的主题却有很深刻的意味。李安想在影片中表达关于生命和信仰以及人性善恶等内容,看似零碎,但线索清晰,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生命与信仰
信仰和生命是该片所思考和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影片用鲜明的彩色、充满生命力的镜头来表现信仰的力量。关于信仰,李安没有明确地去表达它的含义,但从派在印度的成长和他经历的海上漂流,已经向观众解释了信仰的深刻内涵。派的名字是非常独特的,用他自己的解释说是圆周率,而圆周率是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数字,没有规律又无穷无尽,好像预示了人生的多变和复杂。派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法属殖民地,有三种宗教。派从信仰印度教到基督教,最后又开始信仰伊斯兰教,每一种宗教,派都十分虔诚。派的父亲说,宗教只能信仰一种,信仰多了就是没有信仰。对于派而言,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他的心中有一种神灵,能够给他启迪给他力量。所以海上遭遇暴风雨时,他站在船头高呼,是他遭遇的苦难再次激发了他的信仰,让他呼唤他心中的神灵。当他在海上一无所有,穷途末路之时,神秘的海岛又让他重获新生,正如派所言“有时看似上帝抛弃了,但他都看在眼里,”生命的旅程里总是有苦为伴,一波三折。而信仰在生命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着,在绝望之时又进发力量,于是继续前行。生命中伴随着信仰,在影片里,派始终都在信仰中生活,且派的信仰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又到有的过程,解构又重建,伴随着生命的起伏。李安用一种平和的叙事方法,阐释了生命和信仰之间的神秘关系。
(二)理性与本性
人的本性是复杂无规律的,人具有本能也具有理性。派获救后,在向保险公司讲述经历时,用了另外一个故事,厨子、水手、母亲和“我”,恰恰对应了漂流时的猩猩、豺狼、斑马和老虎。这个故事的讲述使得整部影片虚实相应、充满哲理,人性的善恶在这个故事里展露无遗。而当成年派问记者更相信哪个故事时,记者回答相信第一个,派说他看见了上帝。这个又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善念和信仰,出于本性之善。理性和本能的冲突在影片中出现多次,派的父亲告诉派人要有理性,当派亲自喂老虎时,老虎和派四眼相对,派说他能从虎的眼神中看到一些东西,而父亲说除了派的倒影,虎的眼中什么也没有,派本性中的善与理性发生着冲突。而当派和虎在经历一场漫长的漂流之后,他相信在虎的眼中除了倒影一定还有别的东西,这种本性的善又复活成为主导。漂流中,派因为饥饿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仰而吃鱼,本性和理性相冲突。理性和本性的善恶总是相伴相随,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理性也不可能完全随性,但无论是哪一种,总归会回到一种信仰里。这种复杂而无结论的人性论,李安表达得深刻隽永,有着无尽的内涵。
(三)人生聚散
李安在《少年派》中用镜头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宗教和人性的故事,还有一个人生聚散的故事。人生聚散是最不可掌控的,也是最无奈的。电影里,派经历了三次离别,一次是与自己的故乡和恋人阿南蒂,第二次是与海难中的家人,第三次是同老虎理查德·帕克。每一次的离别对于派而言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就如同成年派在回忆时说道:“(我失去那么多,印度、动物园、家人、阿南蒂,在印度的那段人生就像一幕剧,剧终人散,但最令人心痛的是,我却没能好好道别。”导演借派的话说出了人生最悲凉的现实,所有的离别不可预料,人生里不能好好道别。无论是意外的离开还是一段难忘经历后无言的告别,人生里不能对所有的离别好好准备,这是人的无奈和痛楚。 《少年派》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研究生命的杰作,是一部绝佳的完整的“生命史”。生命不仅仅是生物体活的过程,对于人而言,生命更重要的是追寻一个内心世界,人性和理性的探寻、信仰的追索、人生的理解,这些是一个完整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而李安把他所思考的关于生命的真谛用一个奇特的故事来展现,这既是一个关于生命和信仰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善恶与理性的寓言,充满哲理,意味深长。
三、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电影的取材源于生活,因而人的世界在电影中就被放大了。民族是人群间相区别的群体,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李安是一个很会搭建文化桥梁的导演,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能够使观众理解。东方文化的展现也是此部电影的一大特点。影片虽是从少年和虎漂流故事衍生出对信仰、生命的一系列思考,同时它也展现了东方世界里印度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一)印度文化的民族特色
影片从头至尾洋溢着浓郁的印度风味,节奏鲜明、音符灵动的印度音乐,派家动物园里的印度壁画,阿南蒂的印度舞蹈等等,许多的印度特色汇聚在影片中,犹如一场印度民风的大展览。而在电影中,所有与印度相关的民族特色最终都指向了宗教,这无形中给电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东方色彩。所有印度特色汇聚在一起,使得影片的民族色彩极其浓重。正是透过这些民族特色,我们可以窥视一个东方民族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二)东方民族的文化本质
在影片的主题呈现中自始至终有着印度文化的本质,那就是关于生命的理解。影片包含了印度的价值观和生命观。“万物皆有灵”的生命观在影片中表现得很独到,主要是通过虎和派的这种关系来体现的。派的心中充满信仰,因而他对万物的灵性很有体会。所以派才能“非理性”地跑到笼子边去喂老虎吃肉。尽管父亲一再向他强调人不可缺失理性,派在漂流时也从理性出发保护自身,对抗老虎。但影片中派和虎的关系在情感上总是十分微妙,虎独立船头望向星空,它别离时却头也不回,这些让派生出对虎的万千情愫。他相信老虎与自己别离时,即便不回头地走,在虎的心里也是会留存什么的,这就是一种灵性的价值观。万物有灵性,这种观点深扎于印度民族中,与他们的宗教情结强烈呼应。电影的生命主题与印度文化中的生命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李安在影片里表达了一种强劲的生命力以及一种平和的生命观。生命是慈爱的、神圣的,所有的生命平等地存在。影片里将这种印度的生命观融合在宗教里,并在派对生命的崇敬和热爱,在他的经历中表现出来。
(三)东方文化与西方理念的融合
李安很擅长做文化沟通的使者,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李安可以用他的方法搭建起一架桥梁。李安电影里的民族文化带有一个地域的典型特征,而这种特征既能让观众看懂也能让观众理解,甚至产生共鸣。该片中,印度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表达得十分精到,而在这样的文化中,李安使得观众能深切地领会到此种民族文化的精髓。
每个民族都有信仰的宗教,而所有的宗教都关乎神灵。电影中的派信仰三种宗教。在派的心目中,重要的不是哪种宗教的信仰,而是感受冥冥之中一种神灵的存在,这种感受是人心灵的慰藉。影片的宗教主题没有真正涉及对哪一种宗教的信仰,而是真正提炼了信仰的本质,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印度人对生命是敬仰和厚爱的,他们的生命观虽是印度民族文化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李安将这种生命观表现在电影中,深刻地剖析了生命的本质,使观众领会生命的要义。影片对民族文化的展示既让人领略了印度文化的魅力,又因编导将对生命本质的感悟融于民族文化的阐释之中而具有了人类的共通性,进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责任编辑:西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