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求趣 感悟真情

来源 :新校园·学习(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关注,而我们职高的语文教师却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语文课,本应是最有魅力的文化课,为何在职业高中的教学实际中却不受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了“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求新求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难以提高。要走出这一困境,教师应在“读”字上作文章,在“读”字上下功夫,在“读”字中求突破。
   一、教师范读——读出文意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范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或教师范读,这是最传统、有效的方法;或利用机器播放录音,这种范读非常标准,但总觉得生硬;或由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限,很难把握到位。对于这几种方法,笔者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教师范读,因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读出文意(把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学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致橡树》时,就采用了范读课文后,和学生共读的形式,同时配置了贴切的音乐。笔者读“我如果爱你”,学生读“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笔者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学生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然后反过来再读,重复读。笔者尽情投入到文字中去,高一的孩子也丢掉“面子”,深情地朗读,我们完全沉浸在朗读的氛围中,这是范读和音乐起了作用。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逼真的情境,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去读出韵味,读出情调,把静态的文字读成跳动的音符,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不亦悦乎?
   二、创新而读——读出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要创新朗读——变换朗读的方法。如魏书生老师在教授《俭以养德》一课时,他让学生抓住主旨句“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亦宜乎?”以不同方式齐读八遍:小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高亢的语调读—平淡的语调读—庄严的语调读—快乐的语调读。变换朗读方法,实为多向思维发散过程,在此进程中,学生自己比较、体味、选择最佳朗读法。这样,朗读学中的音高、音速、音调、音情都具化为生活的原态——说话。以生活为源泉,模仿社会不同角色说话,琢磨关键语句的最佳读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向思维,开启了朗读创新思维之门。笔者在讲授《再别康桥》时让学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把它唱出来,而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效果颇好。
   三、学生“美读”——读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朗读前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读中感悟。对于美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并把握朗读的速度,达到声情并茂,进入语境。对于分角色朗读,就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如果个别朗读,要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边听边思考。如果齐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有气势。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才会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收获。
   指导学生“美读”,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小说朗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里面的一个人物,如《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散文朗读,最好有音乐伴奏,如《故都的秋》、《富春江上》;说明文朗读,要把自己当成播音员或导游,如《壮丽的三峡》;议论文朗读,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律师或者参加辩论比赛的选手……
   总之,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朗读的践行者,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也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经验及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说理生活化,观点具体化,问题最优化,过程活动化。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与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才能真正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生活实际;实践活动;思想品德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主张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各种活动提高英语水平,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合作参与意识。口语是通过口头表达进行语言交际、交流的行为。口语的运作场合是人对人、面对面的场合,而不是面对冷冰冰、毫无声息的文字。口语的特点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鉴于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和口语的特点,很有必要将合
期刊
布鲁诺曾经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科目值得学习。”现今,在中学生眼中,作文似乎很难得到喜爱,怕写,无话可说,虚情假意,几乎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越来越多分不清真相、辨不清色彩的“类型文”的出现,令笔者迷惑。中学生的作文,到底是怎么了·  繁忙的教学任务,批改不完的作文,令人烦不胜烦的陈词滥调,中学生笔下的花草鱼虫,山川日月,传闻轶事,竟然没有一丝该有的灵气、活气,这是
期刊
摘 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很关注的话题。但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没有把握好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上还有许多欠缺。幼儿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怎样才能让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笔者从环境的创设、利用儿歌图书的教育、情感教育、游戏以及教师的表率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无意识;习惯;自主学习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
期刊
幼儿园很多教师喜欢在墙上贴写真喷绘,但幼儿都不喜欢。望着一张张平面的美国、日本卡通娃娃,幼儿都表现出茫然的神情。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教师用一些旧材料做了一个娃娃坐火车的造型贴到墙上,幼儿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我们开始思考并在环境创设上试着做一些探索。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并要求
期刊
为了更深入地实践“筷子理论”,更大程度上实现家校教育合力,除了在校教育、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以外,还要求教师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第一任学校,接触孩子的启蒙教师,走进原生态的学生家庭生活。但家访不是随意的见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家访要有精心的策划和准备(针对学生近期某一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探讨);家访时间的不确定性(双休日、节假日、晚上等);家访的不预约性,这样才能看到孩子原生态的生活;家访绝不在学生家
期刊
2009年伊始,笔者开始教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之所以选报这门课程,是因为看到这门新课程的名字后,就感觉它对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之前,笔者对这门课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于是反复看崔允漷教授主持展播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暑期教师培训视频,心里渐渐有了点眉目。接着,又把视频上的有关内容都记录了下来,然后又在电脑上找有关的内容打印下来,反复研读,准备着、思考着在课堂上怎样利用。   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针对目前设计专业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当下艺术家的风景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借鉴野兽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象绘画,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地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需的设计意识和创造力思维。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风景写生;设计意识;创造力思维     人物、风景、静物是绘画三大题材,风景更以它赏心悦目的情调和意境令艺术
期刊
古人云“诗不离画,画不离诗”。绘画是以色彩、线条的组合和搭配来表情达意,而诗中的画意则是通过文字符号的组合来表现的,诗中的意蕴远比绘画本身来得开阔和深远。古诗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找画意是诗画的最佳结合点。找画意,是在古诗教学中作为学诗的一种切入口,只要学生能充分借助诗歌,在心中呈现画意,进而探心境、悟诗情,无所谓用笔画在纸上,或是用口述,或是选择图画。那么画意在古诗教学中以何种方式
期刊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要实现的高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现就“高效课堂教學策略研究”课题之策略十——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谈谈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与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