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关注,而我们职高的语文教师却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高。语文课,本应是最有魅力的文化课,为何在职业高中的教学实际中却不受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了“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求新求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难以提高。要走出这一困境,教师应在“读”字上作文章,在“读”字上下功夫,在“读”字中求突破。
一、教师范读——读出文意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范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或教师范读,这是最传统、有效的方法;或利用机器播放录音,这种范读非常标准,但总觉得生硬;或由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限,很难把握到位。对于这几种方法,笔者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教师范读,因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读出文意(把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学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致橡树》时,就采用了范读课文后,和学生共读的形式,同时配置了贴切的音乐。笔者读“我如果爱你”,学生读“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笔者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学生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然后反过来再读,重复读。笔者尽情投入到文字中去,高一的孩子也丢掉“面子”,深情地朗读,我们完全沉浸在朗读的氛围中,这是范读和音乐起了作用。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逼真的情境,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去读出韵味,读出情调,把静态的文字读成跳动的音符,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不亦悦乎?
二、创新而读——读出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要创新朗读——变换朗读的方法。如魏书生老师在教授《俭以养德》一课时,他让学生抓住主旨句“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亦宜乎?”以不同方式齐读八遍:小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高亢的语调读—平淡的语调读—庄严的语调读—快乐的语调读。变换朗读方法,实为多向思维发散过程,在此进程中,学生自己比较、体味、选择最佳朗读法。这样,朗读学中的音高、音速、音调、音情都具化为生活的原态——说话。以生活为源泉,模仿社会不同角色说话,琢磨关键语句的最佳读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向思维,开启了朗读创新思维之门。笔者在讲授《再别康桥》时让学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把它唱出来,而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效果颇好。
三、学生“美读”——读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朗读前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读中感悟。对于美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并把握朗读的速度,达到声情并茂,进入语境。对于分角色朗读,就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如果个别朗读,要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边听边思考。如果齐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有气势。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才会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收获。
指导学生“美读”,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小说朗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里面的一个人物,如《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散文朗读,最好有音乐伴奏,如《故都的秋》、《富春江上》;说明文朗读,要把自己当成播音员或导游,如《壮丽的三峡》;议论文朗读,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律师或者参加辩论比赛的选手……
总之,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朗读的践行者,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也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
一、教师范读——读出文意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范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或教师范读,这是最传统、有效的方法;或利用机器播放录音,这种范读非常标准,但总觉得生硬;或由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限,很难把握到位。对于这几种方法,笔者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教师范读,因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读出文意(把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学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致橡树》时,就采用了范读课文后,和学生共读的形式,同时配置了贴切的音乐。笔者读“我如果爱你”,学生读“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笔者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学生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然后反过来再读,重复读。笔者尽情投入到文字中去,高一的孩子也丢掉“面子”,深情地朗读,我们完全沉浸在朗读的氛围中,这是范读和音乐起了作用。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逼真的情境,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去读出韵味,读出情调,把静态的文字读成跳动的音符,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不亦悦乎?
二、创新而读——读出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要创新朗读——变换朗读的方法。如魏书生老师在教授《俭以养德》一课时,他让学生抓住主旨句“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亦宜乎?”以不同方式齐读八遍:小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高亢的语调读—平淡的语调读—庄严的语调读—快乐的语调读。变换朗读方法,实为多向思维发散过程,在此进程中,学生自己比较、体味、选择最佳朗读法。这样,朗读学中的音高、音速、音调、音情都具化为生活的原态——说话。以生活为源泉,模仿社会不同角色说话,琢磨关键语句的最佳读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向思维,开启了朗读创新思维之门。笔者在讲授《再别康桥》时让学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把它唱出来,而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效果颇好。
三、学生“美读”——读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朗读前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读中感悟。对于美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并把握朗读的速度,达到声情并茂,进入语境。对于分角色朗读,就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如果个别朗读,要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边听边思考。如果齐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有气势。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才会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收获。
指导学生“美读”,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小说朗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里面的一个人物,如《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散文朗读,最好有音乐伴奏,如《故都的秋》、《富春江上》;说明文朗读,要把自己当成播音员或导游,如《壮丽的三峡》;议论文朗读,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律师或者参加辩论比赛的选手……
总之,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朗读的践行者,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也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