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体会来获取新知。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唱主角,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体会来获取新知。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唱主角,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创设情境正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发展的前提。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湾明静的湖水,需要教师投入一颗激情的石子以激起感情的涟漪,唤起学生求知的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如《丰碑》一课:“风更狂、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解决这个难点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原图;第二幅是叠加风的声音,叠加大雪的画面,同时放大军需处长在风雪中的形象,以体现“风更大了,更狂了,军需处长被封雪覆盖显得更加高大了”的内蕴;第三幅则是军需处长的形象淡化,而后出现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在丰碑上刻上军需处长的名字。学生看着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句子意思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更加透彻。这样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善于提供探索机会,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长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行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做幕后导演,做学习的参与者,把时间交给学生,启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读中思、演中说,直观、形象、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如在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已养成课前搜集资料、自学的习惯,所以对课文的写作背景(1962年饥荒时期的第一场雪)已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在讲课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诸如: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瑞雪兆丰年”?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第一场雪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在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积淀中去主动探究,学生不但迅速地把握了课文是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联想”的顺序来写的,而且抓住了重点语句,领会了作者对这场可以“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赞美之情。有的小组还发现了课文中拟声词、重叠词的巧妙运用,还有的学生补充讲解了雪的其他作用。我觉得这堂课的收效,比任何一节有老师设计问题、引导领会的课的收效都要好。我想:只有在激发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文本內容才能进驻到学生的心田里。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用心灵去碰撞,所学到的知识才是影响最深的,才是实实在在的。
三、善于创设选择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面,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是增强“主体”意识的有效方式。在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示一些识字的方法,如拼音识字、编字谜识字、编儿歌识字、加减法识字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字,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下识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我们期盼着我们所思、所做的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发展”,得到充分的“自主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体会来获取新知。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唱主角,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创设情境正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发展的前提。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湾明静的湖水,需要教师投入一颗激情的石子以激起感情的涟漪,唤起学生求知的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如《丰碑》一课:“风更狂、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解决这个难点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原图;第二幅是叠加风的声音,叠加大雪的画面,同时放大军需处长在风雪中的形象,以体现“风更大了,更狂了,军需处长被封雪覆盖显得更加高大了”的内蕴;第三幅则是军需处长的形象淡化,而后出现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在丰碑上刻上军需处长的名字。学生看着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句子意思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更加透彻。这样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角色转换,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善于提供探索机会,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长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行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做幕后导演,做学习的参与者,把时间交给学生,启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读中思、演中说,直观、形象、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如在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因为学生已养成课前搜集资料、自学的习惯,所以对课文的写作背景(1962年饥荒时期的第一场雪)已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在讲课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诸如: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瑞雪兆丰年”?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第一场雪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在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积淀中去主动探究,学生不但迅速地把握了课文是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联想”的顺序来写的,而且抓住了重点语句,领会了作者对这场可以“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赞美之情。有的小组还发现了课文中拟声词、重叠词的巧妙运用,还有的学生补充讲解了雪的其他作用。我觉得这堂课的收效,比任何一节有老师设计问题、引导领会的课的收效都要好。我想:只有在激发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文本內容才能进驻到学生的心田里。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用心灵去碰撞,所学到的知识才是影响最深的,才是实实在在的。
三、善于创设选择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面,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是增强“主体”意识的有效方式。在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示一些识字的方法,如拼音识字、编字谜识字、编儿歌识字、加减法识字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字,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下识字,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我们期盼着我们所思、所做的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发展”,得到充分的“自主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