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李 男 34岁
我和老婆是大学同学,那时,我们爱得很缠绵。毕业后,她先去北京,又去上海,我们一起生活两年,异地5年。其间,我们结了婚,我也出了轨,两次,但都没有认真,因为老婆对我一直相当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她还在北京工作时,上下班坐3个小时的地铁,回家就包干所有家务;分开后,只要她到北京出差,就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所以,尽管有问题,但我们感情还算不错。
两年前,我们一同回到沈阳,生活安定了,两个人却渐行渐远。可能我有很多事都让她不满吧,比如答应她为生孩子戒烟,没有做到;总是她照顾我,我却很少关心她;我太忙于交际,很少和她沟通。结果就是她不那样照顾我了,我过生日,也只是一句“生日快乐”。所以,我喜欢上了另一个对我好、会给我惊喜的女人。我和她在一起,能找到当初和老婆的感觉。我想到离婚,可我下不了决心。老婆已经知道了我在外面的事,她表现得很淡定,说:“你也不是第一次了,过段时间就不发神经了。”她似乎真的不在乎我了,婚姻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原本志同道合、你侬我侬,非君不嫁、非伊不娶的爱人,怎么会变成如今冷漠的模样?让我们帮小李回望过去的10年吧。
异地时,小李从没动过离婚的念头,他老婆也关怀他、照顾他。为什么相守一地,反而一地鸡毛?
绳在细处断。婚姻在难熬的地方不在于相思相望,不在于生死别离,而在于柴米油盐的细碎考验。我想,在小李老婆的心中,应该有过无数次失望,以至成了如今死水微澜的状态。她一日日地照顾小李时,肯定曾希望有一天可以反过来得到同样的宠爱,可是她没有得到。按照小李的说法,她早就知道他的那些花边新闻,可是她无法斩断情丝,只有让他自己回头。爱,可能就在这样的失望中,被磨灭了。
“你看过《消失的爱人》吗?”这是文艺青年们最近常用的问好句式。这部电影的走红不仅是因为奥斯卡提名,更因为它说出了那个人人心中都有,但很少宣之于口的疑问:是谁让婚姻变成了坟墓?
“相爱相杀”,这是《消失的爱人》里的情节。现实中,一般夫妻不会上演自杀、嫁祸这样的狗血戏,但从爱到不爱,那个爱人就在眼前渐渐消失了。小李和老婆不正是如此吗?
当曾经最熟悉的爱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个人之间很容易挤进一个新人,他(她)带来的新鲜、激情、释放,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似乎在新感情里重获新生。可是,这样短暂的激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新问题。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和那个人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是不是要离婚?小李出轨后,烦恼并没有减少。
婚姻中,大部分问题都是夫妻问题,比如婆媳之间闹了矛盾,要回到夫妻二人之间去解决;出了第三者,当然也要回到夫妻之间去解决。
小李,问问你自己吧:你和老婆能不能坦然承认,目前的关系让彼此都不愉快?双方还有没有意愿共同努力,改变现状?对对方还有没有信心,慢慢找回当初的状态?
如果每一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那这段婚姻可挽救的余地不大。即使勉强存续,也是低质量的。
如果双方还有意愿弥补裂痕,多想对方想要什么,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对待他(她),那这段婚姻还有救。莫忘初心,方得始终。婚姻正是如此经营的。工
不得不买
物质文明越丰富,我们就越感到物质匮乏。这是不是悖论?您看——
一年四季我们都能吃到新鲜蔬菜,按理说,人体对各种营养的摄取该是相当可观了,可我们仍然要买来一大堆鱼肝油、钙片和B族,给孩子们吃,我们自己也吃。
这种现象俯拾皆是:烧开的自来水喝得好好的,忽然就矿化、磁化、过滤起来,不然就对人不利;蔬菜吃得好好的,可上面忽然残留了农药,洗菜时不得不加上一点高锰酸钾;苹果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却再也不敢吃皮了,得预备一个削皮器……
那些我们以前使用惯和见惯了的日常用品,到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忽然都苍白起来、羸弱起来,忽然都多了或缺了要紧的元素,还要我们人为地加上什么,来消除或弥补前一种东西自身存在的祸害或不足,不然用起来吃起来就提心吊胆。我们穿梭于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自以为物质为我们所用,殊不知,如此这般,反倒是物质成了我们的主人。
经济学中有互补品一说。这一说法被现在人们的行为演绎得淋漓尽致。什么都存在着、丰富着,可又什么都欠缺着。我们的购买不得不呈现出一个链条模式:买了房子,就要买地毯;买了地毯,就要买吸尘器……不然房子就不好看,地毯就要积灰。没有一种东西可以独立地给我们以完美,我们只有不断地购买,才能使前一次所购之物比较接近完美。但也正是由于不断地购买,也才永远完美不起来——也罢,世界本来就不存在完美。
在一个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物质匮乏时代,只能如此,只好如此。工
无序含杀机
某大商场,顾客很多,突然发生火情,人们着急往外逃。这时极易出现成拱现象。
成拱现象是:逃生的人们奔向大门,正对门的人往外冲,是一个向前的力;两边的也往外挤,对正对门的人形成一左一右两个侧力,3个力冲撞、纠缠在一起,结果,要么谁也冲不出去,被大火伤害,要么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冲出去,但下一批的人又重演成拱现象。
每一个在公共场所发生的重大伤亡事件,几乎都与成拱现象有关。
有一部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来30名大学生志愿者,模拟商场出现火情,让他们从一个门逃脱,逃脱形式有两种,一是无序,各跑各的,二是有序,一个跟一个地跑掉。最后得出的数据是:以无序形式逃生,30个人共用了33.9秒,且还有一名女生摔倒在门前。摄像机慢镜头回放显示,他们无序逃生时,门口的成拱现象非常严重。
再看第二种逃生方式,这些人只用了17秒,用时比前一种少了一半。
记得深圳特区刚成立时,有一个震惊全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套用一下,放在发生火情的公共场所,有序更是生命。在现代社会,秩序相当值钱。
问题是:险情发生后,人们自顾自逃生是本能,而且充满排他性,我先跑出去最好不过了,哪还顾得上别人,因此,成拱现象难以避免。这时让人们有序起来,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人们互相间的配合、礼让。该如何做到?就是社会管理的难题。工
我和老婆是大学同学,那时,我们爱得很缠绵。毕业后,她先去北京,又去上海,我们一起生活两年,异地5年。其间,我们结了婚,我也出了轨,两次,但都没有认真,因为老婆对我一直相当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她还在北京工作时,上下班坐3个小时的地铁,回家就包干所有家务;分开后,只要她到北京出差,就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所以,尽管有问题,但我们感情还算不错。
两年前,我们一同回到沈阳,生活安定了,两个人却渐行渐远。可能我有很多事都让她不满吧,比如答应她为生孩子戒烟,没有做到;总是她照顾我,我却很少关心她;我太忙于交际,很少和她沟通。结果就是她不那样照顾我了,我过生日,也只是一句“生日快乐”。所以,我喜欢上了另一个对我好、会给我惊喜的女人。我和她在一起,能找到当初和老婆的感觉。我想到离婚,可我下不了决心。老婆已经知道了我在外面的事,她表现得很淡定,说:“你也不是第一次了,过段时间就不发神经了。”她似乎真的不在乎我了,婚姻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原本志同道合、你侬我侬,非君不嫁、非伊不娶的爱人,怎么会变成如今冷漠的模样?让我们帮小李回望过去的10年吧。
异地时,小李从没动过离婚的念头,他老婆也关怀他、照顾他。为什么相守一地,反而一地鸡毛?
绳在细处断。婚姻在难熬的地方不在于相思相望,不在于生死别离,而在于柴米油盐的细碎考验。我想,在小李老婆的心中,应该有过无数次失望,以至成了如今死水微澜的状态。她一日日地照顾小李时,肯定曾希望有一天可以反过来得到同样的宠爱,可是她没有得到。按照小李的说法,她早就知道他的那些花边新闻,可是她无法斩断情丝,只有让他自己回头。爱,可能就在这样的失望中,被磨灭了。
“你看过《消失的爱人》吗?”这是文艺青年们最近常用的问好句式。这部电影的走红不仅是因为奥斯卡提名,更因为它说出了那个人人心中都有,但很少宣之于口的疑问:是谁让婚姻变成了坟墓?
“相爱相杀”,这是《消失的爱人》里的情节。现实中,一般夫妻不会上演自杀、嫁祸这样的狗血戏,但从爱到不爱,那个爱人就在眼前渐渐消失了。小李和老婆不正是如此吗?
当曾经最熟悉的爱人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个人之间很容易挤进一个新人,他(她)带来的新鲜、激情、释放,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似乎在新感情里重获新生。可是,这样短暂的激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新问题。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和那个人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是不是要离婚?小李出轨后,烦恼并没有减少。
婚姻中,大部分问题都是夫妻问题,比如婆媳之间闹了矛盾,要回到夫妻二人之间去解决;出了第三者,当然也要回到夫妻之间去解决。
小李,问问你自己吧:你和老婆能不能坦然承认,目前的关系让彼此都不愉快?双方还有没有意愿共同努力,改变现状?对对方还有没有信心,慢慢找回当初的状态?
如果每一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那这段婚姻可挽救的余地不大。即使勉强存续,也是低质量的。
如果双方还有意愿弥补裂痕,多想对方想要什么,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对待他(她),那这段婚姻还有救。莫忘初心,方得始终。婚姻正是如此经营的。工
不得不买
物质文明越丰富,我们就越感到物质匮乏。这是不是悖论?您看——
一年四季我们都能吃到新鲜蔬菜,按理说,人体对各种营养的摄取该是相当可观了,可我们仍然要买来一大堆鱼肝油、钙片和B族,给孩子们吃,我们自己也吃。
这种现象俯拾皆是:烧开的自来水喝得好好的,忽然就矿化、磁化、过滤起来,不然就对人不利;蔬菜吃得好好的,可上面忽然残留了农药,洗菜时不得不加上一点高锰酸钾;苹果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却再也不敢吃皮了,得预备一个削皮器……
那些我们以前使用惯和见惯了的日常用品,到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忽然都苍白起来、羸弱起来,忽然都多了或缺了要紧的元素,还要我们人为地加上什么,来消除或弥补前一种东西自身存在的祸害或不足,不然用起来吃起来就提心吊胆。我们穿梭于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自以为物质为我们所用,殊不知,如此这般,反倒是物质成了我们的主人。
经济学中有互补品一说。这一说法被现在人们的行为演绎得淋漓尽致。什么都存在着、丰富着,可又什么都欠缺着。我们的购买不得不呈现出一个链条模式:买了房子,就要买地毯;买了地毯,就要买吸尘器……不然房子就不好看,地毯就要积灰。没有一种东西可以独立地给我们以完美,我们只有不断地购买,才能使前一次所购之物比较接近完美。但也正是由于不断地购买,也才永远完美不起来——也罢,世界本来就不存在完美。
在一个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物质匮乏时代,只能如此,只好如此。工
无序含杀机
某大商场,顾客很多,突然发生火情,人们着急往外逃。这时极易出现成拱现象。
成拱现象是:逃生的人们奔向大门,正对门的人往外冲,是一个向前的力;两边的也往外挤,对正对门的人形成一左一右两个侧力,3个力冲撞、纠缠在一起,结果,要么谁也冲不出去,被大火伤害,要么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冲出去,但下一批的人又重演成拱现象。
每一个在公共场所发生的重大伤亡事件,几乎都与成拱现象有关。
有一部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来30名大学生志愿者,模拟商场出现火情,让他们从一个门逃脱,逃脱形式有两种,一是无序,各跑各的,二是有序,一个跟一个地跑掉。最后得出的数据是:以无序形式逃生,30个人共用了33.9秒,且还有一名女生摔倒在门前。摄像机慢镜头回放显示,他们无序逃生时,门口的成拱现象非常严重。
再看第二种逃生方式,这些人只用了17秒,用时比前一种少了一半。
记得深圳特区刚成立时,有一个震惊全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套用一下,放在发生火情的公共场所,有序更是生命。在现代社会,秩序相当值钱。
问题是:险情发生后,人们自顾自逃生是本能,而且充满排他性,我先跑出去最好不过了,哪还顾得上别人,因此,成拱现象难以避免。这时让人们有序起来,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人们互相间的配合、礼让。该如何做到?就是社会管理的难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