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新学期开学,学校组织了一次寒假归来测试,我负责批阅作文。
批阅之前我的心情很轻松,我盼望读到一篇篇充满真情、生动优秀的文章,阅卷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要么言之无物,要么干巴巴,有的学生为了凑够600字,把方言土语都写进去了。
我开始深思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夜里胡乱翻书,翻到了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一段话:“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这是苏格拉底‘催产式’的教育原则。”教育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唤醒、一种体验、一种影响。雅思贝尔斯的话给了我启示,我准备从诗歌入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从春天起,我们开始接近诗歌。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个人搜集整理一首现代诗歌,做一个精彩的推荐,时间3分钟左右,自己找素材,弄清楚诗人的情况、诗歌诞生的背景、诗歌语言的妙处等,然后讲给同学们听。呈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誊抄到黑板上,也可以做成幻灯片展示;可以一个人上台,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
学生们很乐意做这件事。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在图书馆或者书店、网络上搜集整理资料。有的人为了推荐一首小诗,而买下了整本诗集。有人把找来的诗歌制成了手抄报,精美的文字配了活泼的插图。
有的人在讲台前侃侃而谈,有的人饱含情感地诵读,有的人表现得十分紧张……但是,每个同学的展示都是饱含热情的。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很喜欢“每日一诗”的分享时刻。
我们在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下面醒来,在对穆旦的《春》的吟诵中开启新的一天;我们一起体味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的《离别》,一道聆听博尔赫斯的《雨》;在米沃什的《礼物》中感知每一个寻常日子,在《繁星·春水》中领悟渐行渐远的童年带来的惆怅……
接近诗歌,讲述诗歌,是一件浪漫的事。孩子们在聆听那些优美诗句的时候,仿佛在新叶刚刚萌发的时刻打开一个辽阔的春天。
3
今天又能认识哪位诗人,读到哪首精彩的诗作,它会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从周一到周五,每节语文课前的几分钟,成为了大家最期待的时刻。
刘瑞康在日记中写道:“我真希望第一个展示的人是我,因为我很喜爱诗歌。我也说不清楚究竟为什么,但每当读到那些轻灵的句子,内心就充满感动。”
刘文璐说:“我喜欢同学们推荐的这些诗……我只有跟着大家一起大声朗诵,来表达对它们的喜爱!”
还有的学生说,这些诗歌“就像被子与枕头一样干净、柔软、温暖”。
读诗的孩子是行走在花园和林地的孩子,他们的眼睛和心灵都是打开的,眼睛看得见细节,脑海里有灵光一闪的惊艳。
以下是学生的几则练笔。
李舒心写的《寻春》:
阳光唤醒了柳芽/生出无限的希望/照在野鸽子的翅膀上/辽阔而又明亮。
孙佳硕笔下的春天是这样的:
一粒粒冰化作了水/带来了/春日里的清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踏上高高的山坡/一根柳条上/我看到紫色的梦幻和你/会说话的眼睛。
申静茹的《春信》是这样的:
听,大雁的鸣叫/是生命的预告/看,树枝的嫩绿/是生命的到來/嗅,花朵的芬芳/是生命的绽放/那些神圣的痕迹告诉我的/都是春来的消息。
虽然读诗赏诗的日子不长,学生的文字也还稚嫩,但是我欣喜地发现,这些练笔中已经有了灵气。懂得把生活中的镜头截取下来,捕捉生命某一刻的波动,这是他们的进步,也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编辑 乔可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