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至今,老师都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在大众心目中,教师献身于教育,兢兢业业不求回报,为教授学生鞠躬尽瘁,是崇高的神圣的。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教师行业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虽然没有统计材料能够证明当今教师的道德水平下降,但由于种种因素,教师的专业道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且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当前师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期望为解决师德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师德;现状;影响因素
教师道德即师德,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并不断内化,且在职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品德特征,是调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献身教育事业的人都能深刻领会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真谛,且对教师的社会价值有积极正面的认识,有职业自豪感。因此,绝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外来资本主义以及转轨时期国内一些不完善的体制机制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发生了变化,使得当前师德师风不尽如人意。
一、当前师德现状与问题
普遍看来,当前师德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同时以职谋私
在从事教育事业之初,绝大部分教师都具有教书育人的蜡烛精神和奉献情怀,且随着教育教学成果的积累,职业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豪感呈正比例增长。但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深刻的社会变化,个人利己主义与逐利的市场经济,使得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特殊身份谋取私利,比如乱收费,乱办班,买教材吃回扣,接受甚至暗示学生及其家长“进贡”,要求学生家长办事等。
(二)严谨治学,同时产生职业倦怠
新教师刚入职时普遍都能认真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经验教训,重视教学效果,并积极学习,努力更新知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职业精神。但随着一轮轮重复的教学,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熟稔,一部分教师严谨的态度和精神逐渐松懈,对工作的热情和职业责任感慢慢减淡,同时重复的教学内容以及令人头疼的学生也容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三)热爱学生,同时欠缺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是为人师表的要求,是师德师风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绝大部分教师都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然而仍有少数一部分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欠缺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辱骂甚至变相体罚,如罚站罚抄挨手板等。
(四)积极追求专业进步,同时欠缺努力,甚至弄虚作假
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课后继续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职称级别。但在主观方面,很多教师在积极追求专业水平进步的同时,又欠缺入职之初的勤恳和严谨,在客观方面,很多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切实有效的专业水平提升机制,种种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欠缺学习的动力,寄希望于走捷径来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剽窃抄袭他人的作品,在学术领域弄虚作假。
二、影响师德状况形成的因素分析
形成一定道德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当前很多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一)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会对人和人的道德水平产生影响。从社会宏观方面看,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商品和服务均等价交换,追求利益最大化毋庸置疑。加上外来资本主义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国内在各方面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漏洞和不完善,难免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出现价值偏差,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人们最大程度地追求个人利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这十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1]这种社会现状影响到教师,也是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价值观念变化和道德水平滑波的客观因素。
(二)微观因素
宏观因素从总体上对教师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它必须通过微观环境起作用,更确切地说,教师生活中的微观因素对教师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从微观因素看,造成教师道德现状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家庭方面:一是经济状况,总的来讲,经济状况较好的教师家庭生活质量较高,所呈现出的道德品质这一思想上层建筑也相对较好;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某一特定时刻更容易受到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而产生价值偏差,行为失范。二是成员关系,一个融冾和睦、相敬相爱、长幼有序的家庭成员关系能给其中每一个成员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使得其在职业活动中也有相对较好的道德品质表现;而成员间亲情冷淡的家庭也极易对家庭成员产生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到他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家庭成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评价和认同,教师家庭成员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评价和认同也会从侧面对教师本人的职业认知产生作用,继而影响到他的职业行为。
2.教育对象方面,即所教学生,生源质量的优差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常来讲,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成绩较好的学生总是容易使教师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到他的职业行为,体现出他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良好职业道德。反之,那些学习不上进,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较差、破罐破摔的学生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挫败感和负面情绪,容易消磨教师的爱心耐心,从而影响到他的专业道德,使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难以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3.学校方面,每个教师个体都就职于一个具体学校,是学校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学校的管理方式、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及人际关系都会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学校客观条件、学校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也表明,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风气越正,人际关系越融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越高,对师德形成的作用也就越大、越直接。[2] 此外,学校的管理方式、校风学风等也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民主的管理方式较专制的管理方式更尊重教师的聪明才智,容易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甘为孺子牛,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一个良好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及学习风气,能带给教师积极正面的职业认知和行为选择,反之则给教师个体的道德养成带来消极负面影响。
(三)教师个人方面,教师的个人特质、专业素质、职业认知对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具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从个人特质上看,教师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气质性格、理想信念等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产生直接的重要作用。从专业素质上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要很好地在其专业行为中体现出来,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换句话说,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融专业知识与专业道德于一体的,无人会称徒有知识而无师德的教师为良师。此外,教师个人对其职业的认知也影响到其职业道德的养成,对自己职业积极正面的认知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与仅仅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过就是一个教书匠对教师的道德塑造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大相径庭。
三、结束语
师德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中,师德得已不断生成与发展。[3] 只有直面当代师德的现状和问题,并追根溯源寻找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策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作者简介:文岚(1980.3-),女,四川南充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清涟.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剧变[A].刘智峰.道德中国[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5.
[2]马娟,陈旭,赵慧.师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24.
[3]马娟,陈旭,赵慧.师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27.
【关键词】师德;现状;影响因素
教师道德即师德,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并不断内化,且在职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品德特征,是调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教师行业的道德要求。献身教育事业的人都能深刻领会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真谛,且对教师的社会价值有积极正面的认识,有职业自豪感。因此,绝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外来资本主义以及转轨时期国内一些不完善的体制机制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发生了变化,使得当前师德师风不尽如人意。
一、当前师德现状与问题
普遍看来,当前师德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同时以职谋私
在从事教育事业之初,绝大部分教师都具有教书育人的蜡烛精神和奉献情怀,且随着教育教学成果的积累,职业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豪感呈正比例增长。但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深刻的社会变化,个人利己主义与逐利的市场经济,使得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特殊身份谋取私利,比如乱收费,乱办班,买教材吃回扣,接受甚至暗示学生及其家长“进贡”,要求学生家长办事等。
(二)严谨治学,同时产生职业倦怠
新教师刚入职时普遍都能认真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经验教训,重视教学效果,并积极学习,努力更新知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职业精神。但随着一轮轮重复的教学,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熟稔,一部分教师严谨的态度和精神逐渐松懈,对工作的热情和职业责任感慢慢减淡,同时重复的教学内容以及令人头疼的学生也容易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三)热爱学生,同时欠缺奉献精神
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是为人师表的要求,是师德师风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绝大部分教师都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然而仍有少数一部分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欠缺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辱骂甚至变相体罚,如罚站罚抄挨手板等。
(四)积极追求专业进步,同时欠缺努力,甚至弄虚作假
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课后继续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职称级别。但在主观方面,很多教师在积极追求专业水平进步的同时,又欠缺入职之初的勤恳和严谨,在客观方面,很多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切实有效的专业水平提升机制,种种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欠缺学习的动力,寄希望于走捷径来提高专业技术职务,剽窃抄袭他人的作品,在学术领域弄虚作假。
二、影响师德状况形成的因素分析
形成一定道德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当前很多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一)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会对人和人的道德水平产生影响。从社会宏观方面看,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商品和服务均等价交换,追求利益最大化毋庸置疑。加上外来资本主义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国内在各方面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漏洞和不完善,难免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出现价值偏差,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人们最大程度地追求个人利益,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这十多年商品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商品拜物观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以致教养、文化水准很不相同的社会各阶层,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质上竟没有多大的差别。”[1]这种社会现状影响到教师,也是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价值观念变化和道德水平滑波的客观因素。
(二)微观因素
宏观因素从总体上对教师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它必须通过微观环境起作用,更确切地说,教师生活中的微观因素对教师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从微观因素看,造成教师道德现状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家庭方面:一是经济状况,总的来讲,经济状况较好的教师家庭生活质量较高,所呈现出的道德品质这一思想上层建筑也相对较好;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某一特定时刻更容易受到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而产生价值偏差,行为失范。二是成员关系,一个融冾和睦、相敬相爱、长幼有序的家庭成员关系能给其中每一个成员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使得其在职业活动中也有相对较好的道德品质表现;而成员间亲情冷淡的家庭也极易对家庭成员产生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到他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家庭成员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评价和认同,教师家庭成员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评价和认同也会从侧面对教师本人的职业认知产生作用,继而影响到他的职业行为。
2.教育对象方面,即所教学生,生源质量的优差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常来讲,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成绩较好的学生总是容易使教师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到他的职业行为,体现出他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良好职业道德。反之,那些学习不上进,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较差、破罐破摔的学生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挫败感和负面情绪,容易消磨教师的爱心耐心,从而影响到他的专业道德,使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难以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3.学校方面,每个教师个体都就职于一个具体学校,是学校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学校的管理方式、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及人际关系都会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学校客观条件、学校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也表明,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风气越正,人际关系越融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越高,对师德形成的作用也就越大、越直接。[2] 此外,学校的管理方式、校风学风等也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民主的管理方式较专制的管理方式更尊重教师的聪明才智,容易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甘为孺子牛,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一个良好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及学习风气,能带给教师积极正面的职业认知和行为选择,反之则给教师个体的道德养成带来消极负面影响。
(三)教师个人方面,教师的个人特质、专业素质、职业认知对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具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从个人特质上看,教师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气质性格、理想信念等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产生直接的重要作用。从专业素质上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要很好地在其专业行为中体现出来,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换句话说,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融专业知识与专业道德于一体的,无人会称徒有知识而无师德的教师为良师。此外,教师个人对其职业的认知也影响到其职业道德的养成,对自己职业积极正面的认知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与仅仅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过就是一个教书匠对教师的道德塑造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大相径庭。
三、结束语
师德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各种因素的互动作用中,师德得已不断生成与发展。[3] 只有直面当代师德的现状和问题,并追根溯源寻找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策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作者简介:文岚(1980.3-),女,四川南充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清涟.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剧变[A].刘智峰.道德中国[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5.
[2]马娟,陈旭,赵慧.师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24.
[3]马娟,陈旭,赵慧.师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