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外阐释中国“双循环”新格局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g0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以来,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到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讨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显示出海外舆论和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政策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全球经济面临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风险的当下,一些舆论解读显露出明显的担忧与怀疑: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要“闭门造车”?中国是否会停下改革开放的步伐?
  对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实践者来说,如何以小切口反应大主题宣介好重大宏观政策以回应海外误读、如何用海外受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述好“买全球、卖全球”背后中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故事,是做好对外经济报道的应有之义。在本文中,笔者拟通过对中外媒体相关报道的比较分析,探讨如何透过对外贸行业新现象和新趋势的解读来阐释“双循环”新格局,展现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做好对宏观政策的国际舆论引导。
  践行“四力” 洞察新现象新挑战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做好外宣工作的基本法宝。以中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为例,很多报道主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此外,经济问题从未脱离政治社会生活而单独存在,而是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用普通受众能读懂的语言和逻辑组织报道,是考察编辑记者“四力”水平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丰富专业知识,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洞察力、发现力。
  在实际对外报道工作中,对单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宣介要注重同有关具体行业、微观主体、发展现象和趋势的衔接。在一定情况下,借由具体经济行业现象和趋势的报道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解释好宏观政策。
  当前,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全球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市场对中国外贸领域的报道高度关注。在海外舆论将“双循环”发展模式视为中国战略方向全面“向内转”之际,讲述好外贸领域的一些新亮点新模式,能够有效地向海外受众展现我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形象,也有助于向世界宣傳介绍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中国外贸整体表现好于市场普遍预期。海关数据显示,4月外贸出口首现年内正增长,6月进出口双双“转正”,7月延续了强劲复苏的态势,其中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虽然国际贸易市场的“蛋糕”变小了,但中国的份额却在变大,前4个月出口份额同比增加了0.1个百分点,揭示了中国外贸的抗压力和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也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贸易市场增添了更多稳定性因素。在外贸整体复苏的背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外贸复苏新引擎。今年上半年,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增长26.2%,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24.4%。
  聚焦这一亮点,新华社对外部播发了英文报道《疫情之下 跨境电商成外贸增长新引擎》一稿,解读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贸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跨境电商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成因与影响,同时梳理了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稿件在行文措辞和素材选取方面,均传递出中国采取切实行动践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承诺这一基本信息。例如,在备受关注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方面,稿件报道了国务院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综合试验区的决定,并详述了在上述试验区要实施的对区内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各类优惠政策。此外,该报道还介绍了今年新推出的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新模式,指出新的监管方式穿透了整个供应链条,为跨境电商卖家带来更多的额度和业务机会,给企业带来显著利好,开启了规模化“卖全球”的跨境电商新征程。
  无独有偶,跨境电商在疫情期间的逆势崛起,同样得到了境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例如,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在一篇题为《中国企业寻求搭乘疫情激发的新一轮跨境电商浪潮》稿件中称,尽管目前网络实物销售仅占中国整体零售额的近四分之一,但这一比例有望攀升。“在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一些中国公司正围绕线上销售挖掘新的增长机会”。
  在上述新华社的报道中,稿件在结尾也援引了近期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在接受记者专访的相关表态:“我们将继续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改革,促进我国跨境电商‘买全球、卖全球’。”
  “买全球、卖全球”正是多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具体体现。在对外报道中传递这一信息,反映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不会寻求经济封闭,而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分享新的增长机会。
  政策布局的战略视角和国际视野
  要做好对重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对外报道工作,首先要从战略高度对政策的内涵、外延和背景有着透彻的理解,其次还应该坚持国际视野。只有对外报道的实践者对要报道的内容有正确的领悟、对国际舆论导向有清晰的认识,报道工作才能起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
  梳理近期海外媒体关于“双循环”新格局的报道,笔者发现诸多舆论误读中最普遍的观点是“中国将寻求经济自立,放缓对外开放步伐”。
  例如,路透社在一篇题为《外部风险增加 中国追求经济自立》的报道中称,在中美关系恶化和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风险阻碍长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正寻求降低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中国领导层提出“双循环”模式来指导未来经济发展,这将把“国内大循环”放在优先位置,以期刺激内需和对“外循环”进行补充。“这一强调预示中国将发展战略转向本土需求和技术发展,尽管中国国内供应链的建立部分程度上得益于外资的帮助。”显然,这一解读将中国提出新发展格局视为迫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被动选择,也只看到了“国内大循环”而忽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意义,因而未能全面传递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   事实上,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基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形势、着眼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主动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本质上是清除国内供求梗阻,努力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质上是要继续扩大开放,继续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而非寻求经济封闭。
  对此,新华社对外部播发了《中国推出新发展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一稿。该报道梳理了近期以来我国推进的扩大开放和稳外贸外资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缩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规划等。
  《南华早报》也在《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聚焦依靠内需 而非封闭政策》一稿中写到,中国新的“双循环”新格局聚焦于竞争和对外开放,且无意于影响其与全球经济的关系。为准备应对在科技和经济上来自美国的长期竞争,经济自由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在此情况下,“双循环”方案也包括进一步减少投资障碍,达成地区贸易协定等。
  历史的角度与发展的眼光
  关于“双循环”,另外一个海外媒体中较为普遍的误读是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压力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影响下的被动选择。
  诚然,此类误读也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在这种背景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我们用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眼光来释疑答惑,这也是在实践中遵循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凭借超大国内市场、廉价的要素成本和人口红利等优势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外贸依存度过高、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资源消耗方式粗放和环境污染等。
  事实上,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扩大内需,20多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转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弱,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逆全球化喧嚣此起彼伏,再加上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档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逐步向国际国内循环双方向转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内生动力,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对外部需求的依賴持续下降,具体体现为外贸依存度下降——由金融危机前的60%以上逐年回落,2019年的外贸依存度仅为31.8%。贸易顺差相对GDP之比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占GDP之比逐年上升,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对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工作者来说,对外阐释好重大宏观经济政策、讲述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故事是一座值得持续深入挖掘的富矿。回应海外误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锤炼“四力”,从战略高度和国际视野把握政策背景,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新现象新亮点的解读来宣介好“双循环”新格局,这或许能更好地帮助外国受众了解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逻辑,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认知,也有助于为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共享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暴发,导致中国被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污为“病毒之源”。今天在国际舆论方面,特别是在西方舆论范围内,中国已经被树为攻击的标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下一步对外传播应该怎么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这道难题不能破解,我们将很有可能深陷国际舆论泥潭无法自拔。  我国官方媒体的传播能力有限  尽管我们心知肚明,新冠病毒的全球性暴发很有可能是有着某些特殊的背景,但由
期刊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了更大贡献,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关注。围绕热点话题,强化对外传播,主动回应受众关切,及时澄清谬误,在加强“自塑”中减少“他塑”,在主动减少“落差”中有力消除“反差”,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日报社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对外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做好热点话题的对外传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是新中国成立
期刊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行业表现好于预期,跨境电商成为推动外贸增长新动能。  2020年上半年,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增长26.2%,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24.4%。  跨境电商行业的扩张得益于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支持性措施,包括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缩短海关通关时间和加快出口退税等。  4月,国务院在一次常务会议上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
期刊
自2019年12月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以来,因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位,①疫情暴发地武汉备受全球瞩目——从“封城”到“解封”,武汉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以武汉“解封”为例,该消息被美、英、韩、新加坡等多国媒体报道,“解封”当天“中国武汉”成为韩国最大搜索网站NAVER上排名第八的热搜词。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
期刊
国家形象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呈现。良好的国家形象无疑会增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国际交往,对维护好国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更成为大国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方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提升国家形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对俄罗斯传播
期刊
2020年元旦前后,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探索传媒集团、中国国际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这,就是贵州》在探索传媒集团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国家、日本和中国国际电视台以及北京、广东、湖南等多家地方卫视同步播出,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近百家媒体多渠道、全方位聚焦该片播出。据权威机构统计,目前,该纪录片已共计触达受众达3.65亿人次,通过社交媒体触达受众达559万人次。  
期刊
在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一些中国公司正围绕线上销售挖掘新的增长机会。  通过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全世界现代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线上销售仍然只占整体零售额的一小部分。即使在快递已经融入城市生活的中国,官方数据显示线上实物销售只占整体零售额的近四分之一。  总体而言,这一比例有望攀升,不光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更多的企业正在利用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
期刊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转型升级,打造“四全媒体”,实现新兴传媒产业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是现阶段中国媒体发展的必行之路。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媒体如何转危为机,传播和构建好中国形象,值得思考与探析。  新型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是对国际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各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次考验。中国媒体肩负着疫情防控宣传、与境外负面舆论斗争的使命。世界需要中国信息。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疫情面前,“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①在付出巨大代价控制住国内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信息共享和合作援助,充分展现出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