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时效性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巨大,关系到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大学生所面对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使得高校德育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德育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高校德育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优化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状;优化对策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地域距离,各个国家、民族的思想碰撞更为密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新,变得越来越开放、活跃。大学生群体对于各种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且思维更为活跃、学习能力也较为突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呈现为剧烈变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是非观念极为薄弱,各种有失诚信、道德缺失的情况极为严重。上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德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趋势,推动高校德育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1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1.1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轨
从当前高校德育内容来看,其存在过于政治化的情况,德育内容相对较为陈旧,与现阶段大学生生活实际、国家政策以及时事热点方面的联系不足。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内容通常更为重视最高层次方面的道德,如“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而上述境界过高的道德层次通常由于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企及,出现各种抵触心理,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1.2德育方式过于枯燥单调
高校德育方式当前仍旧是沿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即教师告知学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单调,学生往往只是满足于最终的学分,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1.3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基于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本身并不缺乏德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案例讨论、小组讨论当中,学生往往引经据典、对答如流。然而从现实生活来看,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对自身道德标准要求极低,“双标”情况极为严重。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主要在于当前高校德育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
2优化措施与建议
2.1推动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
面对高校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轨的问题,必须要全面推动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即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民主主义教育的前提下,致力于增加全新的德育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以此来针对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充实。与此同时,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还需要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学生需求,针对现有德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积极引入全新的学习内容、德育管理新理论。此外,高校德育内容还必须要针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深入的调研,将大学生群体关注的时事热点、网络道德等纳入到德育中来,保障德育内容的动态更新,保持高校德育的前沿性。
2.2基于信息化建设丰富高校德育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模式、交流模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高校德育来说,面对当前教育方式过于枯燥单调的问题,应当全面推进高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拓展高校德育影响力,同时迎合大学生获取知识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传统德育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比如,高校德育可以利用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建设官方帐号,如微博认证帐号、微信公众号等,将传统高校德育死板的文字转变为活泼的视频信息,同时将原本的枯燥书本信息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定期利用网络平台官方帐号进行德育信息的推送,使得德育能够真正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来,进一步提升德育的覆盖范围。此外,高校也可以利用上述网络平台为学生创建交流群,利用学校官网、论坛等,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3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德育
理论与实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高校德育自然也不例外。理论必然需要通过学生道德内化,最终转化为德育实践,才能够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德理想转化为道德品质,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对高校德育来说,应当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开展德育理论教育的同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德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即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空巢老人帮扶活动、志愿者服务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参与进来,让大学生意识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的效果,高校德育还需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能否有效适应大学生当前成长特征。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德育可以尝试与学生社团、团委等联合开展活动的模式,对于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各方共同参与活动的设计、规划,同时全程进行跟进、引导,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尝试将课堂学习的德育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进一步强化道德信念,实现思想与品质的升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开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需要密切跟随社会发展形势、学生实际需求,针对高校德育进行源源不断的优化,才能够有效保障德育的时效性、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当前高校德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推动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基于信息化建设丰富高校德育形式以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德育,使得高校德育能够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升德育时效性,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金泳,张丽.试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运作机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0):187-188.
[2]朱亞林.“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闲暇德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0):20-22.
[3]杨朋.浅谈高校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创新[J].才智,2019(28):124.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状;优化对策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地域距离,各个国家、民族的思想碰撞更为密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正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新,变得越来越开放、活跃。大学生群体对于各种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且思维更为活跃、学习能力也较为突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使得当前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呈现为剧烈变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是非观念极为薄弱,各种有失诚信、道德缺失的情况极为严重。上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德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思想观念发展趋势,推动高校德育优化调整势在必行。
1高校德育现状分析
1.1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轨
从当前高校德育内容来看,其存在过于政治化的情况,德育内容相对较为陈旧,与现阶段大学生生活实际、国家政策以及时事热点方面的联系不足。具体来说,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内容通常更为重视最高层次方面的道德,如“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而上述境界过高的道德层次通常由于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使得大部分学生难以企及,出现各种抵触心理,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1.2德育方式过于枯燥单调
高校德育方式当前仍旧是沿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即教师告知学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单调,学生往往只是满足于最终的学分,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1.3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基于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本身并不缺乏德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案例讨论、小组讨论当中,学生往往引经据典、对答如流。然而从现实生活来看,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对自身道德标准要求极低,“双标”情况极为严重。之所以存在上述情况,主要在于当前高校德育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
2优化措施与建议
2.1推动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
面对高校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轨的问题,必须要全面推动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即在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民主主义教育的前提下,致力于增加全新的德育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以此来针对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充实。与此同时,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还需要充分考虑时代特点、学生需求,针对现有德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积极引入全新的学习内容、德育管理新理论。此外,高校德育内容还必须要针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深入的调研,将大学生群体关注的时事热点、网络道德等纳入到德育中来,保障德育内容的动态更新,保持高校德育的前沿性。
2.2基于信息化建设丰富高校德育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模式、交流模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高校德育来说,面对当前教育方式过于枯燥单调的问题,应当全面推进高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拓展高校德育影响力,同时迎合大学生获取知识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传统德育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比如,高校德育可以利用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建设官方帐号,如微博认证帐号、微信公众号等,将传统高校德育死板的文字转变为活泼的视频信息,同时将原本的枯燥书本信息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定期利用网络平台官方帐号进行德育信息的推送,使得德育能够真正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来,进一步提升德育的覆盖范围。此外,高校也可以利用上述网络平台为学生创建交流群,利用学校官网、论坛等,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3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德育
理论与实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高校德育自然也不例外。理论必然需要通过学生道德内化,最终转化为德育实践,才能够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德理想转化为道德品质,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对高校德育来说,应当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开展德育理论教育的同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德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即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空巢老人帮扶活动、志愿者服务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参与进来,让大学生意识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的效果,高校德育还需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能否有效适应大学生当前成长特征。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德育可以尝试与学生社团、团委等联合开展活动的模式,对于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各方共同参与活动的设计、规划,同时全程进行跟进、引导,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尝试将课堂学习的德育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进一步强化道德信念,实现思想与品质的升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开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需要密切跟随社会发展形势、学生实际需求,针对高校德育进行源源不断的优化,才能够有效保障德育的时效性、针对性。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当前高校德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推动高校德育内容更新优化、基于信息化建设丰富高校德育形式以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德育,使得高校德育能够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提升德育时效性,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金泳,张丽.试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运作机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0):187-188.
[2]朱亞林.“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闲暇德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0):20-22.
[3]杨朋.浅谈高校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德育教育创新[J].才智,2019(2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