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记得我们上中学时,语文老师教学文言文时,都是一句不落地,一遍一遍地,掰开了,揉碎了给学生讲,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坐在下面或坐或扒在桌上,有的在听有的干脆扒在桌上睡着了。这样的课堂效果一想就可以想到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再有文采,再有名的文言文对于那些没有多少知识积累的学生来说,都可以称为“天书”,让许多学生还没学就产生了怵头的情绪。而老师自己,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想把所有的要学的东西都一点不落地教给学生,还生怕哪一点没有说到,考试时学生再不会答。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就如同被迫填食的鸭子,只知道肚子里食物满,却不知是嘛味的,不能亲自解读,自己没有真正品味一下,没有自我发现的尝试,就无法体会文章的妙处,更谈不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学的结果,久而久之,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教师喊累,学生说烦,教学效果自然较差,教师如何少教,学生怎样多学呢?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咏雪》一文的教学。
教学案例:
一、用眼睛去观察——看雪花在空中飞舞
冬天的雪往往不期而至,这时可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自然雪景。让学生静静的欣赏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让他们回忆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来形容雪景的。低年级学生都能说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可补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老师这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提问了:“这样的雪花和雪白的梨花是不是很像呀?”
生:“像。”
师:“哪里像?”
生:“颜色都是白色的”
师:“你们来说说雪花还像什么”
生:“像白色的棉花”
生:“像鹅毛”
……
教师可以在同学们没有思路时,指出:古代也有两个聪明的孩子,说出了自己对雪花的看法,他们分别说(板书)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向空中。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你们看这两个比喻那个更好?
生:“比作盐颜色上有点像,形状上差点。”
生:“比作柳絮会更好,为什么呢?说不好。”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一听,古人是怎么说的。
二、用耳朵去倾听——听,古人对雪花的描绘
这时播放《咏雪》一文的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句读、初步感知课文。教师做好泛读,学生代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熟后要求学生利用文下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字音以及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教师挑选重点地注释勾画并要求课上掌握,抽出点儿时间检查,然后由学生小组逐句解释文意,教师适当点拨,再由学生派代表课上展示翻译的情况,最后要求学生熟读,继续体会那個比喻更好?
三、用心灵去体会——悟。谁的比喻更有意境
怎样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1.出示学习指导题:请大家继续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把文中赞美雪的句子用线画出来并把它们背诵下来吗?(2)"公大笑乐"有何深意?(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们要是把它删掉会有什么不同呢?(4)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根据课文做学习指导课。教师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同学之间互相解决;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并板书。
4.当场练习
案例反思:
一、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多学”
1.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想让学生“多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 “自学”和“训练”。讲到“自学”,自然会联想到学生课前的预习,预习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的教学是对学生在充分地独立学习后,学生自己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所学知识的见解。同时老师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不会学,其实学生所具有的自己学习的能力有时我们老师的感觉是错误的,是不了解的,也可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超出老师们想像的。除了必要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老师还要加强学生课本研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能用教师的讲解代替的。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完全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小组来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开展活动,要做到有组织者、有指导者的小组内互相教、互相学、互相帮。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分组学习这一方式,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更进一步地开展班内组组交流或全班教学,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共同获益。
二、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少教”
1.精心设计每课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有劲”,才会津津有味地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会了知识。老师重点讲学习过程中的不易区分的、不易掌握的、不易巩固的那些内容,讲学生想得不周到、想得不深入、想得不透彻的地方,讲学生自己解决起来有困难的地方。
2.教师要做课堂的组织者,不是课堂知识被动的传递者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要有自己的认知。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总是在让自己的苦口婆心来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命活动,以自己的感觉来代替学生的感觉,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代替学生的喜怒哀乐,老师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本来就是这样,学生你什么也不懂,你就什么都听我的,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可是老师们却很少去思考,学生才是自己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记得我们上中学时,语文老师教学文言文时,都是一句不落地,一遍一遍地,掰开了,揉碎了给学生讲,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坐在下面或坐或扒在桌上,有的在听有的干脆扒在桌上睡着了。这样的课堂效果一想就可以想到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再有文采,再有名的文言文对于那些没有多少知识积累的学生来说,都可以称为“天书”,让许多学生还没学就产生了怵头的情绪。而老师自己,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想把所有的要学的东西都一点不落地教给学生,还生怕哪一点没有说到,考试时学生再不会答。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就如同被迫填食的鸭子,只知道肚子里食物满,却不知是嘛味的,不能亲自解读,自己没有真正品味一下,没有自我发现的尝试,就无法体会文章的妙处,更谈不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学的结果,久而久之,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教师喊累,学生说烦,教学效果自然较差,教师如何少教,学生怎样多学呢?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咏雪》一文的教学。
教学案例:
一、用眼睛去观察——看雪花在空中飞舞
冬天的雪往往不期而至,这时可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自然雪景。让学生静静的欣赏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让他们回忆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来形容雪景的。低年级学生都能说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可补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老师这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提问了:“这样的雪花和雪白的梨花是不是很像呀?”
生:“像。”
师:“哪里像?”
生:“颜色都是白色的”
师:“你们来说说雪花还像什么”
生:“像白色的棉花”
生:“像鹅毛”
……
教师可以在同学们没有思路时,指出:古代也有两个聪明的孩子,说出了自己对雪花的看法,他们分别说(板书)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向空中。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你们看这两个比喻那个更好?
生:“比作盐颜色上有点像,形状上差点。”
生:“比作柳絮会更好,为什么呢?说不好。”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听一听,古人是怎么说的。
二、用耳朵去倾听——听,古人对雪花的描绘
这时播放《咏雪》一文的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句读、初步感知课文。教师做好泛读,学生代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熟后要求学生利用文下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字音以及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教师挑选重点地注释勾画并要求课上掌握,抽出点儿时间检查,然后由学生小组逐句解释文意,教师适当点拨,再由学生派代表课上展示翻译的情况,最后要求学生熟读,继续体会那個比喻更好?
三、用心灵去体会——悟。谁的比喻更有意境
怎样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1.出示学习指导题:请大家继续读课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把文中赞美雪的句子用线画出来并把它们背诵下来吗?(2)"公大笑乐"有何深意?(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们要是把它删掉会有什么不同呢?(4)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根据课文做学习指导课。教师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同学之间互相解决;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适时并板书。
4.当场练习
案例反思:
一、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多学”
1.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想让学生“多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 “自学”和“训练”。讲到“自学”,自然会联想到学生课前的预习,预习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阅读、思考,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的教学是对学生在充分地独立学习后,学生自己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所学知识的见解。同时老师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不会学,其实学生所具有的自己学习的能力有时我们老师的感觉是错误的,是不了解的,也可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超出老师们想像的。除了必要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老师还要加强学生课本研读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能用教师的讲解代替的。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完全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小组来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开展活动,要做到有组织者、有指导者的小组内互相教、互相学、互相帮。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分组学习这一方式,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更进一步地开展班内组组交流或全班教学,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共同获益。
二、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少教”
1.精心设计每课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有劲”,才会津津有味地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会了知识。老师重点讲学习过程中的不易区分的、不易掌握的、不易巩固的那些内容,讲学生想得不周到、想得不深入、想得不透彻的地方,讲学生自己解决起来有困难的地方。
2.教师要做课堂的组织者,不是课堂知识被动的传递者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要有自己的认知。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总是在让自己的苦口婆心来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命活动,以自己的感觉来代替学生的感觉,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代替学生的喜怒哀乐,老师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本来就是这样,学生你什么也不懂,你就什么都听我的,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可是老师们却很少去思考,学生才是自己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