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从实际操作中感悟,渐渐形成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并不能简单的以讲述这样肤浅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效果,所以几何教学是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关键词]空间几何概念 循序渐进 操作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18-02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的一大领域。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实际物体的点、线、面的特征,大小、形状、位置关系以及特征之间的变换等各方面的知识,空间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从实际操作中感悟,渐渐形成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并不能简单的以讲述这样肤浅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效果,所以几何教学是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十三年的教学经历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有苦有乐,有付出有收获,更有感动”。与其说是我教学生知识,更贴切来说是我们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生的同时我不断的反思和积累教学经验,把经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再总结,再运用,这样反复实践,形成良性循环。让我在这十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收益颇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刚出来工作的第二年,我接手了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因为是毕业班,而且自己又是毫无高年级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我不敢有半点怠慢。每一节课我都很认真备课,备教材也备学生,但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能完全备得充分的,这样一来,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學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要更好的掌控课堂,使一节课更有质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是我工作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我对空间概念教学的一些肤浅看法,也是我自己个人在空间概念教学的反思。
一、空间概念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感觉小学数的知识很简单,很有信心去教,也认为学生应该很容易明白,所以我一开始就想着让学生可以先在草稿本画一个长方体图形来引入课题,通过他们画图来认识长方体的点、线、面,而且详细备了一课。但课堂上一开始我就碰钉了,我请了一个同学到黑板去画一个长方体,其它同学在草稿本画一个长方体,时间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但我看到没几个能画出一个像样的长方体,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图但却难倒了全班同学,最后我就只好把这节课变成了教学生画长方体了,整节课完全背离了我的预设,被自己定为是最失败的一节课。
课后我深刻的反思,原因归结为是我把这个内容的起点定得太高,教学内容的次序颠倒了,学生连长方体都还没认识就提高到画长方体这个应用层面上来,有一种拔苗助长的感觉。我重新研究教材,查看一些优秀教案,请教资深教师,修改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个学生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进而学习更有效。我找来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去摸去感受长方体的顶点、棱长、面的特征,进而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学习长方体的相关知识,由于这些实物教具数量有限,能让学生充分去动手操作的不多,大部分时间还是靠眼睛去看,部分学生可以摸一摸,所以一节课下来比上一节课有了很大的提升,起码是完成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好像似懂非懂,一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尽人意。
二、空间概念形成于操作中
上完了第一课时,我课后再次反思,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知识,而且能运用知识呢。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立体图形教学研究的文章,明白了小学生的空间概念是相当薄弱的,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朦胧阶段,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空间概念形成的过程,人的大脑在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之前对这个新事物来说是一张白纸,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个事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关于这个事物的特征作一个总结,从而在大脑形成一个概念,最终提升培养空间思维。所以单靠简单的讲述是很肤浅的不牢固的,从而造成学生似懂非懂,只会记一些文字上的概念而不会去运用。
明白了这些知识内在的关联,我特意在第二课时选用了一个很实用而且每个学生都能真实的操作从而深刻理解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切萝卜。我把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找来八块圆柱体的萝卜,每组一块,先给学生提出要求:1、先思考,小组讨论,再操作;2、怎样切才能得到一个长方体萝卜;3、切出的长方体萝卜有什么特征;4、分组填写好表格。先思考再操作,小组合作,用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并从切出的长方体中找出相关的特征组员收集并填写好表格,然后小组汇报结果。最后八个组都用萝卜切出了大小不一样的长方体,我把每个小组切出的萝卜摆放到一起让学生对比,也把每个小组总结出来的长方体特征表格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他们每个小组切出的萝卜大小不一样,但他们总结出来的特征却都是一样的,学生从这个操作活动当中真实的感受到长方体的特征,不需要死记硬背就把知识记牢了,而且做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这一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收到的效果出乎我意料,学生好像一下子变聪明了,很多知识不用教师去教也明白了,真正做到了老师提要求作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合作探究。
关于几何空间概念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我认为开始都是比较失败,经过多次反思修改教学设计,多方式的学习,虽然很累,但我真正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和学生都互相学习了,付出了也就收获了,以后的工作我觉得还是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学习,才会不断的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关键词]空间几何概念 循序渐进 操作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18-02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的一大领域。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实际物体的点、线、面的特征,大小、形状、位置关系以及特征之间的变换等各方面的知识,空间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取知识,从实际操作中感悟,渐渐形成一个概念,这个过程并不能简单的以讲述这样肤浅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效果,所以几何教学是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十三年的教学经历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有苦有乐,有付出有收获,更有感动”。与其说是我教学生知识,更贴切来说是我们师生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生的同时我不断的反思和积累教学经验,把经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再总结,再运用,这样反复实践,形成良性循环。让我在这十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收益颇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刚出来工作的第二年,我接手了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因为是毕业班,而且自己又是毫无高年级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我不敢有半点怠慢。每一节课我都很认真备课,备教材也备学生,但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能完全备得充分的,这样一来,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學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要更好的掌控课堂,使一节课更有质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是我工作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我对空间概念教学的一些肤浅看法,也是我自己个人在空间概念教学的反思。
一、空间概念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刚从大学毕业的我,感觉小学数的知识很简单,很有信心去教,也认为学生应该很容易明白,所以我一开始就想着让学生可以先在草稿本画一个长方体图形来引入课题,通过他们画图来认识长方体的点、线、面,而且详细备了一课。但课堂上一开始我就碰钉了,我请了一个同学到黑板去画一个长方体,其它同学在草稿本画一个长方体,时间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但我看到没几个能画出一个像样的长方体,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图但却难倒了全班同学,最后我就只好把这节课变成了教学生画长方体了,整节课完全背离了我的预设,被自己定为是最失败的一节课。
课后我深刻的反思,原因归结为是我把这个内容的起点定得太高,教学内容的次序颠倒了,学生连长方体都还没认识就提高到画长方体这个应用层面上来,有一种拔苗助长的感觉。我重新研究教材,查看一些优秀教案,请教资深教师,修改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个学生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才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进而学习更有效。我找来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去摸去感受长方体的顶点、棱长、面的特征,进而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学习长方体的相关知识,由于这些实物教具数量有限,能让学生充分去动手操作的不多,大部分时间还是靠眼睛去看,部分学生可以摸一摸,所以一节课下来比上一节课有了很大的提升,起码是完成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好像似懂非懂,一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尽人意。
二、空间概念形成于操作中
上完了第一课时,我课后再次反思,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知识,而且能运用知识呢。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立体图形教学研究的文章,明白了小学生的空间概念是相当薄弱的,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朦胧阶段,立体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空间概念形成的过程,人的大脑在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之前对这个新事物来说是一张白纸,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个事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关于这个事物的特征作一个总结,从而在大脑形成一个概念,最终提升培养空间思维。所以单靠简单的讲述是很肤浅的不牢固的,从而造成学生似懂非懂,只会记一些文字上的概念而不会去运用。
明白了这些知识内在的关联,我特意在第二课时选用了一个很实用而且每个学生都能真实的操作从而深刻理解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切萝卜。我把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找来八块圆柱体的萝卜,每组一块,先给学生提出要求:1、先思考,小组讨论,再操作;2、怎样切才能得到一个长方体萝卜;3、切出的长方体萝卜有什么特征;4、分组填写好表格。先思考再操作,小组合作,用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并从切出的长方体中找出相关的特征组员收集并填写好表格,然后小组汇报结果。最后八个组都用萝卜切出了大小不一样的长方体,我把每个小组切出的萝卜摆放到一起让学生对比,也把每个小组总结出来的长方体特征表格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他们每个小组切出的萝卜大小不一样,但他们总结出来的特征却都是一样的,学生从这个操作活动当中真实的感受到长方体的特征,不需要死记硬背就把知识记牢了,而且做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这一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收到的效果出乎我意料,学生好像一下子变聪明了,很多知识不用教师去教也明白了,真正做到了老师提要求作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去合作探究。
关于几何空间概念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我认为开始都是比较失败,经过多次反思修改教学设计,多方式的学习,虽然很累,但我真正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和学生都互相学习了,付出了也就收获了,以后的工作我觉得还是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学习,才会不断的提高个人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