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引入高中物理学课堂,打破课时结构局限,延展教学时效,饯行让学生预先了解课堂背景,制作课堂教具、分组自主实验观察、现象自主分析、教师延时评价、课后延续研究找到课堂和社会应用的切入点的教学模式。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习对象探索、获得物理规律的实效性。得出将这一模式引入学生课堂确能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生通过多维角度获得的知识感知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结论。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物理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8-0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carning”翻译而来,是人们在总结了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等,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新西兰的中学科学课程中,每学期都有两周共10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活动。而在中国,自从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把“研究性学习”列入新课程标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全国各地有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少教师更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事着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但是在中学课堂中通常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独立于其他的各科课程中,在现实的教学中个人却体会到研究性学习与我所教的物理课堂无论从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上或者课外资源的延拓补充方面都有许多有机的结合点。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以下我从两方面论述践行研究性学习和高中物理课堂结合的方式,以及这两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收获:
一、研究性学习中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分工协作、观察讨论等研究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课程在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就是最有效、最务实的方法和态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模型或物理过程,如果将这一任务赋予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就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老师一道积极参与和研究、体验物理规律,并尽可能去探究,并可以把探究的成果应用回物理课堂,则这样的过程更可以充分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观察问题的能力,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要“授之以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展示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模型或物理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看到物理题所描述的真实过程。同时,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书上的每一页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从而进一步感知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实践,亲自尝试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许多物理题中所描述的情景做一些实验演示仪,通过成功的演示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情景中去体验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答案,学会自觉地用实践的思想去探究问题,而不是将物理题当作数学问题来思考。
所以我们应该多在物理课堂上创造一些能让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学习真实的物理过程的机会。为此,尽可能多地将一些物理题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现给学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点有用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积极协助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新学的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二、创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性学习与物理课堂有机结合的可操作的机制
延拓课堂、打破局限、将学生课外自主研究结果引入课堂的各个阶段
1.做好课前延伸、利用学生自主研究结果加强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预先感知、降低学习梯度
案例分析一:
《超重与失重》是比较难以感知的一种物理现象,如何上好这样一堂课呢,我校吴文胜老师在充分做好学情分析后,决定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本班的同学先去了解身边的超重失重现象,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切入点电梯上升中的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并在老师的协助下拍摄电梯间的超重与失重视频(见附件) 并完成预习报告。
老师在上课时将这一小组所拍摄的视频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分析中,超重与失重现象立刻变得直观可见,学生立刻可以从感官上充分的感知到超重与失重这一在身边并不多见的物理现象。立刻让视频制作小组分析视频中的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视频中的现象较快归纳总结出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较难一节物理规律课,在学生的参与下很多现象的总结和归纳,因此学习阶段的提前预设和直观再现就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课中拓展,应用学生成果鼓励自我探索规律
案例分析二:
《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重要的规律探究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条理思维性,而在过往的教学中遇到该教学片段的时候很多的教师均会向笔者一样,对着书本上的插页照本宣科。但是这一次笔者邀请了一个学习小组由他们完成再现伽利略实验的任务。
这个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动手,不断的改良实验,从减少摩擦、增加可视度入手,还利用拍照技术处理实验现象。在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下图的实验设备有请学生现场讲演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并让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获得。由学生小组利用自制实验教具自己展示现象、自己观察现象、自己探索实验规律的这次课中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下课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走上讲台,观察实验器材,而实验小组的同学还非常自豪的在介绍,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参与小科学研究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一举多得。 另外此项实验装置不仅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也在学校举行的校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的评定过程中获得许多老师的赞许并获得校一等奖。
3.做好课后延拓、培养创新精神
以往的物理课堂教授课内知识结束以后,下一个环节一般均是温书应考。这一过程缺乏书面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终归有纸上谈兵之嫌。因而培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沿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关键的课后升华过程,由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学生的课后延拓中,以下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三:
将课后延展引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生学习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看到老师做这样的实验(实验图)想到如果有一个磁铁可以自发的震动就可以在线圈中不断的产生电能,借以想起地震中充斥了许多剧烈的摇晃,摇晃过程中带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可以将这些能量收集起来以电能的形式储存,所以将他们先前已在研究的地震屋模型和能量回收结合起来,在抗震屋模型中加入线圈和磁铁如下图,用以解决地震过后电力供应中断的无法照明取暖的实际问题。
虽然这种模型目前比较简单,但是蕴含了很好的构思获得了一些专家的肯定,获评为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省二等奖、市一等奖。
对新教学模式的结果的判断
从课堂的效果看我们确实可以得到,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更高了,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得到了获取物理规律的途径,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反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定清晰的可操作的研究性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组里的老师没有给学生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尤其是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没有了解书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前就开始盲目的去了解所谓的科学知识,比如在研究麦克斯韦理论时,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甚至更高的水平,这大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收集回的资料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处理的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
课程的容量在每一节物理课是不尽相同的,有些课程涵盖的知识较多,本身学生学习的任务就重,如果不进行适当课程的裁并,如有时候研究性学习模式植入课上了一半,课程只是探而不究,学生接受起来也是效果不佳,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应与讲授法适当的结合起来,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模式虽好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适合的。
(三)模式的推广性
我们的学校是位于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学校,相对来说学生的社科类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布置课前延拓,课后延伸他们有一些可实施的条件,但是确实有时候也需要动用很多社会资源,因而这一相对需时更多的物理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在大面积的学校推广?这是我们下一阶段需借用各方力量去探索去佐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
[3]龚秀龙《“合作探究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ISSN 1008-4134《中学物理》2011年第9期
[4]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苗明《情境创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ISSN 1008-4134《中学物理》2011年第8期
[6]赵莹《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实践和思考》浙内准字第0128号《中学物理教学》(双月刊)2011年第3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物理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58-0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都是由英文“Inquiry Lcarning”翻译而来,是人们在总结了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的出现,在学校教学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如“专题式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式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等,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学校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新西兰的中学科学课程中,每学期都有两周共10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活动。而在中国,自从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把“研究性学习”列入新课程标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全国各地有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少教师更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事着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但是在中学课堂中通常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独立于其他的各科课程中,在现实的教学中个人却体会到研究性学习与我所教的物理课堂无论从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上或者课外资源的延拓补充方面都有许多有机的结合点。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以下我从两方面论述践行研究性学习和高中物理课堂结合的方式,以及这两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收获:
一、研究性学习中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分工协作、观察讨论等研究问题的方法
高中物理课程在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就是最有效、最务实的方法和态度。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模型或物理过程,如果将这一任务赋予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就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老师一道积极参与和研究、体验物理规律,并尽可能去探究,并可以把探究的成果应用回物理课堂,则这样的过程更可以充分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应该说,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观察问题的能力,而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要“授之以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展示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模型或物理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看到物理题所描述的真实过程。同时,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书上的每一页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从而进一步感知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实践,亲自尝试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欲望。因此,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许多物理题中所描述的情景做一些实验演示仪,通过成功的演示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情景中去体验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答案,学会自觉地用实践的思想去探究问题,而不是将物理题当作数学问题来思考。
所以我们应该多在物理课堂上创造一些能让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学习真实的物理过程的机会。为此,尽可能多地将一些物理题中所描述的情景展现给学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点有用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开放实验室,积极协助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新学的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二、创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性学习与物理课堂有机结合的可操作的机制
延拓课堂、打破局限、将学生课外自主研究结果引入课堂的各个阶段
1.做好课前延伸、利用学生自主研究结果加强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预先感知、降低学习梯度
案例分析一:
《超重与失重》是比较难以感知的一种物理现象,如何上好这样一堂课呢,我校吴文胜老师在充分做好学情分析后,决定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本班的同学先去了解身边的超重失重现象,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切入点电梯上升中的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并在老师的协助下拍摄电梯间的超重与失重视频(见附件) 并完成预习报告。
老师在上课时将这一小组所拍摄的视频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分析中,超重与失重现象立刻变得直观可见,学生立刻可以从感官上充分的感知到超重与失重这一在身边并不多见的物理现象。立刻让视频制作小组分析视频中的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视频中的现象较快归纳总结出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较难一节物理规律课,在学生的参与下很多现象的总结和归纳,因此学习阶段的提前预设和直观再现就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课中拓展,应用学生成果鼓励自我探索规律
案例分析二:
《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重要的规律探究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条理思维性,而在过往的教学中遇到该教学片段的时候很多的教师均会向笔者一样,对着书本上的插页照本宣科。但是这一次笔者邀请了一个学习小组由他们完成再现伽利略实验的任务。
这个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动手,不断的改良实验,从减少摩擦、增加可视度入手,还利用拍照技术处理实验现象。在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下图的实验设备有请学生现场讲演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并让他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获得。由学生小组利用自制实验教具自己展示现象、自己观察现象、自己探索实验规律的这次课中实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下课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走上讲台,观察实验器材,而实验小组的同学还非常自豪的在介绍,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参与小科学研究的自豪感和喜悦感,一举多得。 另外此项实验装置不仅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也在学校举行的校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的评定过程中获得许多老师的赞许并获得校一等奖。
3.做好课后延拓、培养创新精神
以往的物理课堂教授课内知识结束以后,下一个环节一般均是温书应考。这一过程缺乏书面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终归有纸上谈兵之嫌。因而培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沿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关键的课后升华过程,由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学生的课后延拓中,以下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三:
将课后延展引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生学习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看到老师做这样的实验(实验图)想到如果有一个磁铁可以自发的震动就可以在线圈中不断的产生电能,借以想起地震中充斥了许多剧烈的摇晃,摇晃过程中带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可以将这些能量收集起来以电能的形式储存,所以将他们先前已在研究的地震屋模型和能量回收结合起来,在抗震屋模型中加入线圈和磁铁如下图,用以解决地震过后电力供应中断的无法照明取暖的实际问题。
虽然这种模型目前比较简单,但是蕴含了很好的构思获得了一些专家的肯定,获评为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省二等奖、市一等奖。
对新教学模式的结果的判断
从课堂的效果看我们确实可以得到,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更高了,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得到了获取物理规律的途径,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反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定清晰的可操作的研究性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组里的老师没有给学生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尤其是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没有了解书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前就开始盲目的去了解所谓的科学知识,比如在研究麦克斯韦理论时,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甚至更高的水平,这大大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收集回的资料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处理的能力。
(二)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
课程的容量在每一节物理课是不尽相同的,有些课程涵盖的知识较多,本身学生学习的任务就重,如果不进行适当课程的裁并,如有时候研究性学习模式植入课上了一半,课程只是探而不究,学生接受起来也是效果不佳,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应与讲授法适当的结合起来,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模式虽好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适合的。
(三)模式的推广性
我们的学校是位于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学校,相对来说学生的社科类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布置课前延拓,课后延伸他们有一些可实施的条件,但是确实有时候也需要动用很多社会资源,因而这一相对需时更多的物理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在大面积的学校推广?这是我们下一阶段需借用各方力量去探索去佐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
[3]龚秀龙《“合作探究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ISSN 1008-4134《中学物理》2011年第9期
[4]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苗明《情境创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ISSN 1008-4134《中学物理》2011年第8期
[6]赵莹《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实践和思考》浙内准字第0128号《中学物理教学》(双月刊)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