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的前提是“肯定”,肯定学生之间有差异,肯定学生身上有“亮点”。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有“尊重”可言,才有幸福可言。我校作为幸福亮点工程项目实验学校,在开展项目实验以来努力的在探索着教育的幸福之路。我想有以下三点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
一、关注变化,体验进步的幸福
作为学校,在中考压力面前,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又是单一的,即以学生学科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许多学生因学习成绩落后而被界定为了所谓的“差生”。他们在学校中成为了成绩优秀者的“绿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他们被老师忽视、被家长责难、被同学歧视。他们似乎自己也在学海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在痛苦中学习,在烦恼中成长。成功与进步似乎远离了这些“差生”。
这些成绩落后的同学真的没有进步可言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的对象基础差,阅读能力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应该说是学习中的“弱者”。为了真正让这些在教育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学校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我在学生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寻找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幸福。
学校在整体教学改革中,变革传统“四率一平”模式,从多种角度去评价学生,为学生打造多元丰富、亮点凸现、各取所需、各有所成的学习舞台。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推行“以变化值为特征”的“双维评价”。既重视“以学生行为变化效果为特征”的评价,也强调“以学科测评成绩排序变化为特征”的评价。
无论是变化值评价,还是学生行为养成评价,都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更为学生赢得了宝贵的尊重。学生在评价、评比中站直,站得更有信心。
二、适合课堂,享受成长的幸福
初中面临着升学压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许多老师不得不抛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潜心教学”。而许多学习上的后进生,却在这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中失去了对课堂的兴趣,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许多学生陷入了怪圈之中“不懂不学”“不学不懂”,学校的生活如“炼狱”般煎熬。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
(一)372课堂尝试教学
我校坚持校本化设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打造以适合为特征的课程文化,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提出了“372”课堂尝试教学模式。“372”课堂尝试教学模式中的“3”是指教学备课环节至少要做到三备:一备知识点、技能点;二备导学问题;三备课堂检测。“7”是指教学上课环节提倡体现七要素:一是导学问题展示,二是学生自主尝试问题解决,三是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四是教师组织答案展示及知识技能明晰,五是学生自主训练巩固,六是教师组织训练答案展示及学法指导,七是当堂测评。“2”是课后作业布置至少体现两要素:一是常规达标,二是综合迁移。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实际有详讲、简述和略言之分,根据学生能力安排详做、简思、略写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点点递进。照顾学生实际,不盲目拔高、突增容量及难度,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增加。
(二)“以适合为特征”的课程选择及设计体系
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平台,开发设计“兴趣个性化课程”,培养特长生的专业意识技能。设计“生活、社会适应课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设计“国家标准课程校本化执行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多元化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成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以外有了更多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成功”。
学校还以活动搭建舞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实践尝试。学习的“舞台”搭得越好、越多,学生就越多、越丰富的展现身上的品质与潜能,从而享受成长的幸福。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长处被自己和老师们发掘并且得到发展。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的参与尝试,逐渐了解自己,逐渐形成兴趣志向。
三、加强常规,品味管理的幸福
我校着力打造以“理解”为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提出了“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愉快”的目标,在师生中倡导“同理心”。“教师要教得愉快”,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要学得愉快”,也离不开一位教学优秀教师。适合校情的管理,才能真正激发老师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带来幸福。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立足科研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资源,创新学习方式,“严管青年、带动中年、善待老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重塑十六中教师队伍。根据学校情况,制定教师“普惠式三五培训计划”、实施“全员阅读工程”,成立教师读书班,带领老师们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教师在成长中,品味幸福。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其知识储备的丰富,往往成为了强者,在不经意间利用自身的优势“霸占”了教育的领导地位,常常不由自主的“居高临下”, 总以一种长辈的口气与学生交谈,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不经意间”忽略甚至于伤害了部分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都不会。”“说了这么多遍怎么还不会呀。”……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学习上的后进生在“水深火热”的批评声中奋力挣扎。学校推行教师和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制,要求教师从点滴入手,与学生每日交流,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学校通过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不仅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提高与改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主体”的地位。师生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被老师的斥责与批评所取代。
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围绕“幸福”而开展。学校的“适合教育”实践之路走得艰辛,但却一直在坚持!因为我们始终向往“幸福”!
一、关注变化,体验进步的幸福
作为学校,在中考压力面前,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又是单一的,即以学生学科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许多学生因学习成绩落后而被界定为了所谓的“差生”。他们在学校中成为了成绩优秀者的“绿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他们被老师忽视、被家长责难、被同学歧视。他们似乎自己也在学海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在痛苦中学习,在烦恼中成长。成功与进步似乎远离了这些“差生”。
这些成绩落后的同学真的没有进步可言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的对象基础差,阅读能力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应该说是学习中的“弱者”。为了真正让这些在教育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学校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我在学生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寻找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获得进步的幸福。
学校在整体教学改革中,变革传统“四率一平”模式,从多种角度去评价学生,为学生打造多元丰富、亮点凸现、各取所需、各有所成的学习舞台。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推行“以变化值为特征”的“双维评价”。既重视“以学生行为变化效果为特征”的评价,也强调“以学科测评成绩排序变化为特征”的评价。
无论是变化值评价,还是学生行为养成评价,都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更为学生赢得了宝贵的尊重。学生在评价、评比中站直,站得更有信心。
二、适合课堂,享受成长的幸福
初中面临着升学压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许多老师不得不抛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潜心教学”。而许多学习上的后进生,却在这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中失去了对课堂的兴趣,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许多学生陷入了怪圈之中“不懂不学”“不学不懂”,学校的生活如“炼狱”般煎熬。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幸福
(一)372课堂尝试教学
我校坚持校本化设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打造以适合为特征的课程文化,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提出了“372”课堂尝试教学模式。“372”课堂尝试教学模式中的“3”是指教学备课环节至少要做到三备:一备知识点、技能点;二备导学问题;三备课堂检测。“7”是指教学上课环节提倡体现七要素:一是导学问题展示,二是学生自主尝试问题解决,三是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四是教师组织答案展示及知识技能明晰,五是学生自主训练巩固,六是教师组织训练答案展示及学法指导,七是当堂测评。“2”是课后作业布置至少体现两要素:一是常规达标,二是综合迁移。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实际有详讲、简述和略言之分,根据学生能力安排详做、简思、略写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点点递进。照顾学生实际,不盲目拔高、突增容量及难度,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增加。
(二)“以适合为特征”的课程选择及设计体系
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搭建平台,开发设计“兴趣个性化课程”,培养特长生的专业意识技能。设计“生活、社会适应课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设计“国家标准课程校本化执行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多元化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成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以外有了更多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成功”。
学校还以活动搭建舞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实践尝试。学习的“舞台”搭得越好、越多,学生就越多、越丰富的展现身上的品质与潜能,从而享受成长的幸福。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长处被自己和老师们发掘并且得到发展。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的参与尝试,逐渐了解自己,逐渐形成兴趣志向。
三、加强常规,品味管理的幸福
我校着力打造以“理解”为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提出了“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愉快”的目标,在师生中倡导“同理心”。“教师要教得愉快”,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要学得愉快”,也离不开一位教学优秀教师。适合校情的管理,才能真正激发老师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带来幸福。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立足科研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资源,创新学习方式,“严管青年、带动中年、善待老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重塑十六中教师队伍。根据学校情况,制定教师“普惠式三五培训计划”、实施“全员阅读工程”,成立教师读书班,带领老师们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教师在成长中,品味幸福。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其知识储备的丰富,往往成为了强者,在不经意间利用自身的优势“霸占”了教育的领导地位,常常不由自主的“居高临下”, 总以一种长辈的口气与学生交谈,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在“不经意间”忽略甚至于伤害了部分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都不会。”“说了这么多遍怎么还不会呀。”……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学习上的后进生在“水深火热”的批评声中奋力挣扎。学校推行教师和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制,要求教师从点滴入手,与学生每日交流,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学校通过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不仅推动教师教学工作的提高与改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到“主体”的地位。师生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被老师的斥责与批评所取代。
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围绕“幸福”而开展。学校的“适合教育”实践之路走得艰辛,但却一直在坚持!因为我们始终向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