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侨华人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流落在世界四方的中国文物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故人与旧物,惺惺相惜,于是就有了这一支淘“宝”回家的海外兵团。
2010年是圆明园遭劫150周年,系列的纪念活动激发了人们对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关注。
献宝“狂人”
所有流落海外国宝级文物的下落,都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在促成国宝“回家”的力量中,活跃着一支由华侨华人为主体的“海外兵团”。
2010年10月,广东东莞市正在筹建的“资福寺”佛教文化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国宝级厚礼:中国历朝皇帝祭天祈福所用的汉白玉生肖12座,国内最全、最有价值的唐卡108张,国内道教最古老、最权威的道像——“三清”神像……这些宝物中的任何一件都价值连城。
这些国宝全由一位英籍华人捐赠。他就是收藏界鼎鼎有名的“捐赠奇人”——赵泰来。多年来,他已向中国捐赠了古代艺术品6万多件,据说总价值超过8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向来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而自豪,而由于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无数的珍贵文物流落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是: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事实上,仅日本就有2000家博物馆。”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说,“而且,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结果。”刚“回家”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就是一对英国兄妹在父母旧宅角落中发现的。
让文物尽快“回家”,已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
由于文物回归交织各种复杂利益,现阶段依法追索面临着很大困难,因而民间购买和捐赠成为眼下文物回流的重要方式。在国家文物部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信息相对畅通和经济殷实的海外华人,已成为推动文物回流的主力军。
开展跨国拯救
“这些珍贵文物,一旦流落异国,对我们国家是极大的损失。”“现在想来,当时能在网上看到这批文物信息,真的是太偶然了。”邂逅国宝的那一刻,邓芳至今记忆犹新。
4年前,邓芳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泰国等国的网站上,发现一些出售中国文物的信息,数量之多、文物价值之高,令她惊愕不已。经验告诉她,这批文物极有可能是被走私出来的。想起4年前在美国拯救文物的事情,旅美华人邓芳感慨万千。
那些气韵高古、情态传神的编钟和陶俑牵动着邓芳的心弦。与卖家取得联系,得知法律索回无望时,她和丈夫范世兴想到了通过民间筹款将其回购的办法。他们广发倡议书,呼吁海外华人“尽匹夫之责,送国宝回家”。
一呼百应,14位地跨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在凑够了数百万美元后,他们共购得31件文物,并无偿捐赠给中国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后来经专家鉴定,这些流浪回家的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10件。2009年,邓芳捐赠团队获得“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奖。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副馆长在捐赠仪式上激动地说:“没有海内外这些优秀华夏儿女的努力,这批珍贵文物被卖到哪里去,真的是很难说。它们能顺利‘回家’,充分印证了这些‘游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不过,有专家建议,华侨华人在通过回购文物表达赤子之心时,还应保持理性,警惕市场炒作。要提高学术水平和眼力,弄清文物的来源和渠道,避免争抢导致的哄抬价格。用远远超过文物价值的价格购回文物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她用舌尖验宝
让这31件文物回国的过程是复杂的。
首先,它们是不是真品?邓芳仔细查阅资料发现,这些文物主要出自汉代帝王陵阙及其陪葬墓,包括气韵高古、情态传神的塑衣陶俑和黑色裸俑,还有大量战马、猪、牛、羊以及质朴秀美的蚕茧罐、钫壶等。尤其是其中的陶俑编钟,天生丽质、古朴、温良,加之丰富的神态和气韵,显示出西汉时期雕塑作品具有的那种深沉雄浑、气势悠远且与天地同寿的高古格调。
邓芳作出判断:这批文物真品居多。“这些出自汉代帝王陵阙及其陪葬墓的珍贵文物,一旦流落异国,对我们国家是极大的损失。”
眼见国宝任走私者“宰割”,邓芳心急如焚。她知道,如果按正规手段追回这批文物,应由中国方面提供文物被盗的书面证据,然后联合国际刑警并通过法律程序,向这些文物的持有者没收索回。然而,文物被盗之前深居墓中,并无正式记录,因此,依照法律程序索回,希望渺茫。
邓芳与丈夫范世兴商量后,决定通过民间筹款的方式,将其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尽快购得。他们决定先购买其中神韵绝美、品相上乘的一套9枚的陶编钟和两个彩塑陶俑。
尽管编钟附带牛津大学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报告,邓芳对其真伪的辨识还是不敢松懈。为确认文物真假,多少个黄昏至深夜,她和丈夫在放大镜下仔细查看。有时用少许清水泼拭,以测试陶体的干湿度;有时以舌尖舔尝,以感受其吸水性能的强弱。“我们曾在陶俑身上,用细小的镊子镊出二三毫米大小、极难察觉的衣服碎片,通过放大镜观察比较陶俑眉毛和眼珠的颜色、身体肤色及表面剥落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后来加彩的状况。”
为了保证不出差错,邓芳又几经周折找到了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的电话号码。她把自己的意图和文物图片,通过邮件传给了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宝平。
王宝平迅速回复邓芳:文物应为真品。随后,邓芳与丈夫主动与国内相关部门联系,明确了捐赠文物启动回国的程序,即先将文物寄至北京国家文物局,经过报关和免税手续,等候专家鉴定团进行鉴定,一经鉴定通过,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将文物移交接收单位永久保存。
已成海外兵团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这些流失的文物大多数散落民间。
大部分文物由于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从实际情况出发,达到回归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回购。在国家文物部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海外华人在内的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可行渠道。
2002年6月,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被掠走的文物以拍卖方式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当它再次被拍卖时被陈俊夺得。
2007年11月29日晚,加拿大多伦多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珐琅三角熏炉被来自美国加州的某华裔买家以11万加元购得。而拍卖前就有消息称,有华裔参与竞投,希望竞得后能物归原处,捐回祖籍国。
海外华人王崇仁2007年12月26日在西安宣布,将把他重金从海外购回的国宝级文物——五代皇家珍品的五重舍利塔无偿捐给中国……
方式多种多样
其实,无偿捐赠并不是海外华人促成文物回归的惟一方式。他们的支持形式多样,有的运作资金使文物回流中国市场,有的设立基金襄助,有的华商通过企业购买回国收藏等。
2005年10月,7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龙门佛首石雕像,回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它们原先为旅美华人陈哲敬于1991年所购,事后国家有关部门向几乎倾家荡产的陈先生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笔经费。
尽管只是文物价格的零头,但由于属于有偿捐赠,社会上产生了一些非议,这让陈先生有些黯然。对此,有专家表示,文物是无价的,应看重的是当事人爱中国的情怀,而不要纠缠于无偿还是有偿的方式。
海外流失文物要“回家”,无论捐赠还是追讨,首要前提是从茫茫大海般的文物市场获取准确的信息。有了信息,才能掌握主动,或与收藏家取得联系,引导捐赠;或摆出流通证据,依据国际公约,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依法追讨。在这方面,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有独特优势。比如有的华人竟然在当地一些大型购物中心或跳蚤市场搜集到“沧海遗珠”,而邓芳夫妇就是在网上获得了宝贵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其力度也不亚于资金支持。
美国华人收藏协会会长张树强也表示,在加强与海内外华人收藏家进行交流的同时,希望可以在争取回收中国文物的方面发挥更大的力量,穿针引线,提供有关重要文物的信息平台,能够推动更多的国宝文物回流工作。
2010年是圆明园遭劫150周年,系列的纪念活动激发了人们对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关注。
献宝“狂人”
所有流落海外国宝级文物的下落,都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在促成国宝“回家”的力量中,活跃着一支由华侨华人为主体的“海外兵团”。
2010年10月,广东东莞市正在筹建的“资福寺”佛教文化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国宝级厚礼:中国历朝皇帝祭天祈福所用的汉白玉生肖12座,国内最全、最有价值的唐卡108张,国内道教最古老、最权威的道像——“三清”神像……这些宝物中的任何一件都价值连城。
这些国宝全由一位英籍华人捐赠。他就是收藏界鼎鼎有名的“捐赠奇人”——赵泰来。多年来,他已向中国捐赠了古代艺术品6万多件,据说总价值超过8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向来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而自豪,而由于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无数的珍贵文物流落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是: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事实上,仅日本就有2000家博物馆。”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说,“而且,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结果。”刚“回家”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就是一对英国兄妹在父母旧宅角落中发现的。
让文物尽快“回家”,已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
由于文物回归交织各种复杂利益,现阶段依法追索面临着很大困难,因而民间购买和捐赠成为眼下文物回流的重要方式。在国家文物部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信息相对畅通和经济殷实的海外华人,已成为推动文物回流的主力军。
开展跨国拯救
“这些珍贵文物,一旦流落异国,对我们国家是极大的损失。”“现在想来,当时能在网上看到这批文物信息,真的是太偶然了。”邂逅国宝的那一刻,邓芳至今记忆犹新。
4年前,邓芳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泰国等国的网站上,发现一些出售中国文物的信息,数量之多、文物价值之高,令她惊愕不已。经验告诉她,这批文物极有可能是被走私出来的。想起4年前在美国拯救文物的事情,旅美华人邓芳感慨万千。
那些气韵高古、情态传神的编钟和陶俑牵动着邓芳的心弦。与卖家取得联系,得知法律索回无望时,她和丈夫范世兴想到了通过民间筹款将其回购的办法。他们广发倡议书,呼吁海外华人“尽匹夫之责,送国宝回家”。
一呼百应,14位地跨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在凑够了数百万美元后,他们共购得31件文物,并无偿捐赠给中国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后来经专家鉴定,这些流浪回家的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10件。2009年,邓芳捐赠团队获得“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奖。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副馆长在捐赠仪式上激动地说:“没有海内外这些优秀华夏儿女的努力,这批珍贵文物被卖到哪里去,真的是很难说。它们能顺利‘回家’,充分印证了这些‘游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不过,有专家建议,华侨华人在通过回购文物表达赤子之心时,还应保持理性,警惕市场炒作。要提高学术水平和眼力,弄清文物的来源和渠道,避免争抢导致的哄抬价格。用远远超过文物价值的价格购回文物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她用舌尖验宝
让这31件文物回国的过程是复杂的。
首先,它们是不是真品?邓芳仔细查阅资料发现,这些文物主要出自汉代帝王陵阙及其陪葬墓,包括气韵高古、情态传神的塑衣陶俑和黑色裸俑,还有大量战马、猪、牛、羊以及质朴秀美的蚕茧罐、钫壶等。尤其是其中的陶俑编钟,天生丽质、古朴、温良,加之丰富的神态和气韵,显示出西汉时期雕塑作品具有的那种深沉雄浑、气势悠远且与天地同寿的高古格调。
邓芳作出判断:这批文物真品居多。“这些出自汉代帝王陵阙及其陪葬墓的珍贵文物,一旦流落异国,对我们国家是极大的损失。”
眼见国宝任走私者“宰割”,邓芳心急如焚。她知道,如果按正规手段追回这批文物,应由中国方面提供文物被盗的书面证据,然后联合国际刑警并通过法律程序,向这些文物的持有者没收索回。然而,文物被盗之前深居墓中,并无正式记录,因此,依照法律程序索回,希望渺茫。
邓芳与丈夫范世兴商量后,决定通过民间筹款的方式,将其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尽快购得。他们决定先购买其中神韵绝美、品相上乘的一套9枚的陶编钟和两个彩塑陶俑。
尽管编钟附带牛津大学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报告,邓芳对其真伪的辨识还是不敢松懈。为确认文物真假,多少个黄昏至深夜,她和丈夫在放大镜下仔细查看。有时用少许清水泼拭,以测试陶体的干湿度;有时以舌尖舔尝,以感受其吸水性能的强弱。“我们曾在陶俑身上,用细小的镊子镊出二三毫米大小、极难察觉的衣服碎片,通过放大镜观察比较陶俑眉毛和眼珠的颜色、身体肤色及表面剥落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后来加彩的状况。”
为了保证不出差错,邓芳又几经周折找到了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的电话号码。她把自己的意图和文物图片,通过邮件传给了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宝平。
王宝平迅速回复邓芳:文物应为真品。随后,邓芳与丈夫主动与国内相关部门联系,明确了捐赠文物启动回国的程序,即先将文物寄至北京国家文物局,经过报关和免税手续,等候专家鉴定团进行鉴定,一经鉴定通过,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将文物移交接收单位永久保存。
已成海外兵团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这些流失的文物大多数散落民间。
大部分文物由于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从实际情况出发,达到回归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回购。在国家文物部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海外华人在内的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可行渠道。
2002年6月,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被掠走的文物以拍卖方式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当它再次被拍卖时被陈俊夺得。
2007年11月29日晚,加拿大多伦多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珐琅三角熏炉被来自美国加州的某华裔买家以11万加元购得。而拍卖前就有消息称,有华裔参与竞投,希望竞得后能物归原处,捐回祖籍国。
海外华人王崇仁2007年12月26日在西安宣布,将把他重金从海外购回的国宝级文物——五代皇家珍品的五重舍利塔无偿捐给中国……
方式多种多样
其实,无偿捐赠并不是海外华人促成文物回归的惟一方式。他们的支持形式多样,有的运作资金使文物回流中国市场,有的设立基金襄助,有的华商通过企业购买回国收藏等。
2005年10月,7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龙门佛首石雕像,回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它们原先为旅美华人陈哲敬于1991年所购,事后国家有关部门向几乎倾家荡产的陈先生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笔经费。
尽管只是文物价格的零头,但由于属于有偿捐赠,社会上产生了一些非议,这让陈先生有些黯然。对此,有专家表示,文物是无价的,应看重的是当事人爱中国的情怀,而不要纠缠于无偿还是有偿的方式。
海外流失文物要“回家”,无论捐赠还是追讨,首要前提是从茫茫大海般的文物市场获取准确的信息。有了信息,才能掌握主动,或与收藏家取得联系,引导捐赠;或摆出流通证据,依据国际公约,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依法追讨。在这方面,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有独特优势。比如有的华人竟然在当地一些大型购物中心或跳蚤市场搜集到“沧海遗珠”,而邓芳夫妇就是在网上获得了宝贵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其力度也不亚于资金支持。
美国华人收藏协会会长张树强也表示,在加强与海内外华人收藏家进行交流的同时,希望可以在争取回收中国文物的方面发挥更大的力量,穿针引线,提供有关重要文物的信息平台,能够推动更多的国宝文物回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