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在语文教中的地位及作用
1.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及意义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特色,二是指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后产生的独特感受、独特见解、独特认识、独特体验。所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特色就是指他们在阅读教学中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独特的理解,解读课文的独特方式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与课文、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所谓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行为就是每个学生个体采用独特的阅读方法和独特的阅读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是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是因为:(1)它可以改变我们先前阅读教学中繁琐分析的弊端。(2)它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征。“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①(3)“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②独特感受、独特认识、独特见解、独特体验这些要求散见于《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试想,没有了感情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那语文还能成为语文吗?”③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独特感受、独特认识、独特见解、独特体验这样的要求。“思維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就会自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力比吗啡还要高出500倍。”④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无论是教师教的方面还是学生阅读实践方面都是从他们的特长出发。当然他们在活动中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阅读效果会呈现最大化的境界。所以阅读教学要提倡个性化特色。
2.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①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看
语文教学可分为两部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如何?“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杨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提出:‘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这说明读赋对写赋的重要作用。清代学者万斯同在《与钱汉臣书》中也说过:‘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天下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这里强调了阅读和经验两者对写作的基础作用。”⑤从这两位学者对阅读和作文的关系阐述看,阅读将直接影响写作。所以阅读教学不仅完成阅读的任务,还将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特色能将阅读兴趣推向最高点,将阅读过程最优化,将阅读效果最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个性化特色不仅是阅读教学本身的理想选择,也是为作文教学奠定坚实基础的最优化方案。
②从“语感”的养成角度看
“王尚文认为,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果不重视语感教学,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误区,效率不高。”⑥那么什么是语感?“上个世纪30年代夏沔尊和叶圣陶先生就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⑦语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教育论文集》)”⑧叶老告诉我们深切的语感是在不断建立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字的联系中产生的。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特色,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建立快速的联系,也能产生新的疑问,疑是思之源,能促进学生再一次去叩问作者,再一次去“触摸”课文语言,再一次建立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联系,更能积极主动的融合老师和学生的见解。此时,他们的认识是深切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世界、经验世界又更加丰富起来,语言文字同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就会更为紧密。难道还愁不能形成深切的语感吗?所以说阅读教学中体现个性特色将大大推动学生语感的形成。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特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最优化手段。
二.目前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参与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阅读教学的面貌改变了,变过去教师主动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张扬个性。为了保证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老师们做到了四个开放:①教学目标的开放,课上不仅有预设目标,更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生成目标。②教学空间的开放,打破原有的座位,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的需要自行组织学习小组。③教学时间的开放,不再追求阅读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目标是否如期完成,而是求得生成鲜活的目标,有时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惜花费一两个课时。④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变过去师评单一的形式为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理解、独特的体验得到充分的发表,独特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但我认为目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把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倡的“自主阅读”误以为“自由阅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它必须是哈姆莱特,而不是李尔王,或其他什么的。也就是说我们强调学生独特的感受文本,独特的理解文本,独特的体验文本,是基于文本,是尊重文本,是贴着文本的飞翔,这就是“自主”,这样的阅读才成为个性化阅读。如果抛开文本的人文内涵和旨意,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那就是“自由”,这不能称为个性化阅读。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目前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个性化,对待背离文本人文内涵与旨意的见解不加指导,使个性化阅读教学滑向自由化阅读教学状态。
2.把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倡的“个性行为”误以为“个体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个体就是指单个人,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个体与老师的对话过程,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每个人对文本的独特体悟与认识必定融合他人的意见,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个性行为”,如果少了与他人的合作、交往、情感的碰撞就是“个体行为”,有了个性行为,学生的体悟和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富有生命色彩的。反之,就是片面的、浮浅的、苍白的。目前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个性行为”与“个体行为”的认识模糊,误以为“个性行为”就是“个体行为”。于是,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出现“花开数朵,各表其枝”的现象。
3.把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个性特色丢失了
过去我们强调老师的讲解与分析,结果将学生的自主性给淹没了。《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反对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自主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却将教师的个性特色给丢失了。《语文课程标准》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个性特色的语文教师就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意识这一点,并与阅读教学相整合,那么个性化阅读教学将如虎添翼。
三.把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推上一个新台阶
在探索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目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坚持以下三点做法,那么,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将推上一个新台阶。
1.教师适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
课例简述
(课文《孔乙己》,执教者:杨权应 单位: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⑴学生感知课文,带领学生总结出孔乙己的“半”字人生。⑵深入挖掘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半”字人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如在理解孔乙己说话“半懂不懂”时,让学生找出孔乙己的语言,课上有的模仿,有的抓住关键字品析,有的上下文发挥想象……结果孔乙己那种迂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理解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时,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笑”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方法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冷酷,让学生明白孔乙己在笑声中出现,在笑声中死亡,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凉薄与病态。
在课后反思中杨权应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在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许多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杨权应老师在备课时有一个独特的发现—孔乙己的“半”字人生。阅读教学课上又从“半”字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出发引导学生,课上学生积极的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去整合课文,绽放出思维火花。
教师一个独特的发现,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一手漂亮的字,一口颇有魅力的话,一篇才华横溢的文章,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都是教师个性化的表现,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像杨权应老师那样适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那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会更充分。
2.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指点
课例引述:(王尚文《语感论》第3版,上海教育出版社,P160)
上海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守财奴》时,问学生:“葛朗台称赞女儿为什么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问的实在太好了。他早就估计到学生对这类句子往往容易发生浅表同化的毛病,似乎懂了,實则尚未入门。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葛朗台并非一般称赞女儿的“好”,而在赏识女儿像“我”一样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易。葛朗台只会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会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
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会出现泛自由化状态,缺乏真正的自主,表现出他们明明浅表理解文章主旨、疏漏文章人文内涵、错失文章意旨还是不清楚,认为自己懂了,理解深入了。如果我们像上海这位老师一样在估计学生阅读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阅读指点,定会让个性化阅读教学进入真正自主化的轨道。
3.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课例片断简述
(课文《落花生》执教者:特级教师 孙双金 教学录像)
首先孙老师对同学们说:“学习最可贵的要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会有大进步。下面我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
有个学生提问:“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不是应该是常常来吗?孙老师当场表扬这位学生提出了个大问题,并打出投影引导学生说:“就这句话起码还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结果学生连续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呢?
——为什么父亲偏偏在收获季节来?
——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家人总是在一起的,父亲怎么会一个人在外边住呢?
对待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孙老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将花生图展示给学生看,并稍加点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从以上的课例,我们可以感悟到,学生提出了问题,思维就开始了,问题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入,他们自然去倾听别人的意见,看看是否合理。探讨“为什么叫落花生?”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融合学习伙伴、老师的意见的过程,在这个既独立自主,又合作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主动吸取他人意见的健康个性阅读品质,那些只见自己,不见他人,唯我独尊的阅读品质是不会产生的。
综上所述,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要使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健康的发展,必须找回老师的特色,必须体现真正的自主,实现科学的开放,培养健康的个性。
注释:
①朱新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7、8期,P75-7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P2.
③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地1版,P60
④于永正《我的语文教育观》,《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P17
⑤汪潮《读写结合的历史追溯》,《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P12
⑥⑦⑧王亚峰《语感,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P20-21
陈荣华,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1.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及意义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特色,二是指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后产生的独特感受、独特见解、独特认识、独特体验。所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特色就是指他们在阅读教学中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独特的理解,解读课文的独特方式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与课文、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所谓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行为就是每个学生个体采用独特的阅读方法和独特的阅读策略。《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是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是因为:(1)它可以改变我们先前阅读教学中繁琐分析的弊端。(2)它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征。“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①(3)“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②独特感受、独特认识、独特见解、独特体验这些要求散见于《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试想,没有了感情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那语文还能成为语文吗?”③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独特感受、独特认识、独特见解、独特体验这样的要求。“思維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就会自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力比吗啡还要高出500倍。”④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无论是教师教的方面还是学生阅读实践方面都是从他们的特长出发。当然他们在活动中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阅读效果会呈现最大化的境界。所以阅读教学要提倡个性化特色。
2.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①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看
语文教学可分为两部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如何?“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杨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提出:‘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这说明读赋对写赋的重要作用。清代学者万斯同在《与钱汉臣书》中也说过:‘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天下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这里强调了阅读和经验两者对写作的基础作用。”⑤从这两位学者对阅读和作文的关系阐述看,阅读将直接影响写作。所以阅读教学不仅完成阅读的任务,还将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特色能将阅读兴趣推向最高点,将阅读过程最优化,将阅读效果最大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个性化特色不仅是阅读教学本身的理想选择,也是为作文教学奠定坚实基础的最优化方案。
②从“语感”的养成角度看
“王尚文认为,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果不重视语感教学,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误区,效率不高。”⑥那么什么是语感?“上个世纪30年代夏沔尊和叶圣陶先生就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⑦语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教育论文集》)”⑧叶老告诉我们深切的语感是在不断建立生活经验和语言文字的联系中产生的。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特色,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建立快速的联系,也能产生新的疑问,疑是思之源,能促进学生再一次去叩问作者,再一次去“触摸”课文语言,再一次建立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联系,更能积极主动的融合老师和学生的见解。此时,他们的认识是深切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世界、经验世界又更加丰富起来,语言文字同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就会更为紧密。难道还愁不能形成深切的语感吗?所以说阅读教学中体现个性特色将大大推动学生语感的形成。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体现个性化特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最优化手段。
二.目前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特色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参与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阅读教学的面貌改变了,变过去教师主动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张扬个性。为了保证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老师们做到了四个开放:①教学目标的开放,课上不仅有预设目标,更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生成目标。②教学空间的开放,打破原有的座位,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的需要自行组织学习小组。③教学时间的开放,不再追求阅读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目标是否如期完成,而是求得生成鲜活的目标,有时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惜花费一两个课时。④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变过去师评单一的形式为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独特的感受、独特的理解、独特的体验得到充分的发表,独特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但我认为目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把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倡的“自主阅读”误以为“自由阅读”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它必须是哈姆莱特,而不是李尔王,或其他什么的。也就是说我们强调学生独特的感受文本,独特的理解文本,独特的体验文本,是基于文本,是尊重文本,是贴着文本的飞翔,这就是“自主”,这样的阅读才成为个性化阅读。如果抛开文本的人文内涵和旨意,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那就是“自由”,这不能称为个性化阅读。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目前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个性化,对待背离文本人文内涵与旨意的见解不加指导,使个性化阅读教学滑向自由化阅读教学状态。
2.把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倡的“个性行为”误以为“个体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个体就是指单个人,个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是学生个体与老师的对话过程,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所以每个人对文本的独特体悟与认识必定融合他人的意见,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个性行为”,如果少了与他人的合作、交往、情感的碰撞就是“个体行为”,有了个性行为,学生的体悟和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富有生命色彩的。反之,就是片面的、浮浅的、苍白的。目前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个性行为”与“个体行为”的认识模糊,误以为“个性行为”就是“个体行为”。于是,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出现“花开数朵,各表其枝”的现象。
3.把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个性特色丢失了
过去我们强调老师的讲解与分析,结果将学生的自主性给淹没了。《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我们反对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自主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却将教师的个性特色给丢失了。《语文课程标准》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个性特色的语文教师就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意识这一点,并与阅读教学相整合,那么个性化阅读教学将如虎添翼。
三.把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推上一个新台阶
在探索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目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坚持以下三点做法,那么,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将推上一个新台阶。
1.教师适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
课例简述
(课文《孔乙己》,执教者:杨权应 单位: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⑴学生感知课文,带领学生总结出孔乙己的“半”字人生。⑵深入挖掘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半”字人生,联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灵魂。如在理解孔乙己说话“半懂不懂”时,让学生找出孔乙己的语言,课上有的模仿,有的抓住关键字品析,有的上下文发挥想象……结果孔乙己那种迂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理解孔乙己已被打折了腿成了“半个人”时,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笑”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方法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冷酷,让学生明白孔乙己在笑声中出现,在笑声中死亡,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凉薄与病态。
在课后反思中杨权应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在备课中,我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课文中有许多语句都直接含有‘半’字,有些内容也暗含着‘半’字,而这些语句勾画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
杨权应老师在备课时有一个独特的发现—孔乙己的“半”字人生。阅读教学课上又从“半”字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出发引导学生,课上学生积极的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去整合课文,绽放出思维火花。
教师一个独特的发现,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甚至一手漂亮的字,一口颇有魅力的话,一篇才华横溢的文章,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都是教师个性化的表现,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像杨权应老师那样适时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那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会更充分。
2.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指点
课例引述:(王尚文《语感论》第3版,上海教育出版社,P160)
上海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守财奴》时,问学生:“葛朗台称赞女儿为什么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问的实在太好了。他早就估计到学生对这类句子往往容易发生浅表同化的毛病,似乎懂了,實则尚未入门。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葛朗台并非一般称赞女儿的“好”,而在赏识女儿像“我”一样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易。葛朗台只会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会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
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往往会出现泛自由化状态,缺乏真正的自主,表现出他们明明浅表理解文章主旨、疏漏文章人文内涵、错失文章意旨还是不清楚,认为自己懂了,理解深入了。如果我们像上海这位老师一样在估计学生阅读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阅读指点,定会让个性化阅读教学进入真正自主化的轨道。
3.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课例片断简述
(课文《落花生》执教者:特级教师 孙双金 教学录像)
首先孙老师对同学们说:“学习最可贵的要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进步,发现大问题会有大进步。下面我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
有个学生提问:“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父亲来了还很难得,不是应该是常常来吗?孙老师当场表扬这位学生提出了个大问题,并打出投影引导学生说:“就这句话起码还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结果学生连续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为什么天色不好,父亲还要来呢?
——为什么父亲偏偏在收获季节来?
——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家人总是在一起的,父亲怎么会一个人在外边住呢?
对待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孙老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将花生图展示给学生看,并稍加点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从以上的课例,我们可以感悟到,学生提出了问题,思维就开始了,问题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入,他们自然去倾听别人的意见,看看是否合理。探讨“为什么叫落花生?”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融合学习伙伴、老师的意见的过程,在这个既独立自主,又合作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主动吸取他人意见的健康个性阅读品质,那些只见自己,不见他人,唯我独尊的阅读品质是不会产生的。
综上所述,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要使阅读教学个性化特色健康的发展,必须找回老师的特色,必须体现真正的自主,实现科学的开放,培养健康的个性。
注释:
①朱新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7、8期,P75-7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P2.
③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地1版,P60
④于永正《我的语文教育观》,《江苏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P17
⑤汪潮《读写结合的历史追溯》,《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3期,P12
⑥⑦⑧王亚峰《语感,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P20-21
陈荣华,教师,现居江苏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