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回到从前的模样,李潇的回答是“愿意”,给出的理由是“自然也很美,睁眼醒来就是自己,不用适应”。
近日,因整形失败导致自杀、抑郁或家庭破裂的新闻频现报端。
该不该整形?要不要整形?这个看似不容他人置喙的个人权利问题,引发公众广泛热议,热议背后是公众对于整形话题的复杂情绪。
整形塑造的美丽神话不胜枚举,带来的噩梦也不在少数。尽管围绕医美行业的争议和纠纷不断,它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年龄在20~35岁的女性,正在撑起我国整形行业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这一群体带动下,我国整形行业开启高速发展模式。
不过,凡事要讲求方式,整形行业的发展虽已势不可挡,但风险依然存在。
千亿医美市场体量
李潇,广州某广告公司老板,从事国际护肤品广告业务20余年。
2014年8月,李潇选择在韩国接受包括眼部五项、鼻部四项、脸部三项、嘴部两项、下巴一项,共计15项面部一次性整容手术。那一年她46岁。
与李潇相比,不少人比她行动得更早。
据韩联社报道,2013年前往韩国整形的外国人有2.4075万名,其中中国人最多,达1.6282万名,占比高达67.6%。相较于2009年前往韩国整形的791名,短短5年内,中国赴韩整形人数增长了20倍。
这一比例也与国内整形现状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
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每年进行的整形手术超过了200万台,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与李潇接受传统整形方式不同,23岁的王雅通过新氧APP咨询后,选择在某三甲公立醫院整形外科,接受面部微整形,包括肉毒素注射瘦脸术,以及自体脂肪填充苹果肌再造术。
虽然她们采用的整形方式不同, 但她们与众多求美者一起正在撑起我国日渐庞大的整形产业。
2015年,据ASAPS 测算,中国正规医美市场将在2017年突破1000亿元,成长率为25%。“非正规的市场规模不少于正规市场的体量。”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专职副秘书长曹德全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新的驱动力还在涌现。
据北京艺美整形医院院长王东提供给《民生周刊》的数据显示,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求美者,正取代20~35岁的主要群体,成为该院的“刚需”群体。
“由年轻女性向中老年群体转移的变化是一种趋势。” 王东认为,形成这种趋势的驱动力,除了这个群体的经济实力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永葆青春”“延缓衰老”。
“网红脸”大行其道
6月26日,一位25岁安徽籍女孩整形失败自杀身亡的消息,又一次占据网络热议头把交椅。热议背后是网民对“该不该整形” “要不要整形”的复杂情绪。
这已经是李潇在10天内看到的第二个类似案例。
李潇的面部改造由拉皮术开启,以脸颊部自身干细胞脂肪填充术结束。从鼻、眼至脸,耗时10余个小时。“做这个手术之前,我甚至想好了一旦失败我去哪里再修复。“李潇说。
事实上,李潇的担心不是毫无根据。
有媒体曾爆出,过去10年间,整容毁掉中国内地20万张脸。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54张脸因整容而毁容。
既然整形有风险,为何还要整?
“我整形后,就会向一位男孩子表白。”谈及整形的原因,王雅如是说。原来,王雅暗恋一位男同事,她从侧面了解到这位男同事喜欢“网红脸”。为了降低动刀带来的风险,王雅决定采用时下流行的注射类微整形实现愿望。
“身体是你的,目光却是别人的。”王东认为,身体永远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和变化永远受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制约影响。
“雷军顺应潮流为小米站台直播,成了网红,那是雷军长得不差。”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能力相当,如果求职者有一张网红脸,一定优先录用。”
白蔚在《消费身体的现代性悖论——改革开放后女性身体的社会性别建构》一文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身体的社会性别建构变化进行探讨,发现女性的身体是被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资本与现代消费文化同时塑造的。
“所谓‘郎才女貌’不仅是婚恋的标准,也是社会评价中普遍的性别角色期待的标准。之所以整容者女性更多,就是源于这种性别角色期待。”著名心理咨询师马志成在《走过盲目的整容的心理误区》这样写道。
比样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翻看王雅的朋友圈,其整形前后的变化在于,更新自己照片的频次明显增加,对自己通过注射整形的事实并不避讳,甚至推荐朋友加入微整形的队伍。
韩国最大的整形专科医院之一,BK整形医院院长金炳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传统的整形手术还是注射类微整形,都存在未知的风险。
“求美者整形,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不能出现问题,否则涉及的是生命和健康。”曹德全认为,“要不要整形”“该不该整形”没有标准答案,一旦决定选择整形,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和医生是保障自己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王东看来比样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我为求美者实施手术之前,一般都要求她们做心理咨询。”王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与求美者甄别医师无二,他也在甄别求美者是否在常态整容的范畴之内。
对于一些过度追求完美、自我迷失等病态型的求美者,他建议先进行心理调节,避免盲目整容,对整容形成依赖。
同时,王东认为,只有早发现病态型求美者,才能将极易成为整容依赖症患者的关口前移,从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回到从前的模样,李潇的回答是“愿意”,给出的理由是“自然也很美,睁眼醒来就是自己,不用适应”。
因为注射的剂量限制,王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果她要继续维持现有容貌就必须每隔半年“回炉”重新注射,如此周而复始。
近日,因整形失败导致自杀、抑郁或家庭破裂的新闻频现报端。
该不该整形?要不要整形?这个看似不容他人置喙的个人权利问题,引发公众广泛热议,热议背后是公众对于整形话题的复杂情绪。
整形塑造的美丽神话不胜枚举,带来的噩梦也不在少数。尽管围绕医美行业的争议和纠纷不断,它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年龄在20~35岁的女性,正在撑起我国整形行业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这一群体带动下,我国整形行业开启高速发展模式。
不过,凡事要讲求方式,整形行业的发展虽已势不可挡,但风险依然存在。
千亿医美市场体量
李潇,广州某广告公司老板,从事国际护肤品广告业务20余年。
2014年8月,李潇选择在韩国接受包括眼部五项、鼻部四项、脸部三项、嘴部两项、下巴一项,共计15项面部一次性整容手术。那一年她46岁。
与李潇相比,不少人比她行动得更早。
据韩联社报道,2013年前往韩国整形的外国人有2.4075万名,其中中国人最多,达1.6282万名,占比高达67.6%。相较于2009年前往韩国整形的791名,短短5年内,中国赴韩整形人数增长了20倍。
这一比例也与国内整形现状呈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
资料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每年进行的整形手术超过了200万台,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与李潇接受传统整形方式不同,23岁的王雅通过新氧APP咨询后,选择在某三甲公立醫院整形外科,接受面部微整形,包括肉毒素注射瘦脸术,以及自体脂肪填充苹果肌再造术。
虽然她们采用的整形方式不同, 但她们与众多求美者一起正在撑起我国日渐庞大的整形产业。
2015年,据ASAPS 测算,中国正规医美市场将在2017年突破1000亿元,成长率为25%。“非正规的市场规模不少于正规市场的体量。”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专职副秘书长曹德全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新的驱动力还在涌现。
据北京艺美整形医院院长王东提供给《民生周刊》的数据显示,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求美者,正取代20~35岁的主要群体,成为该院的“刚需”群体。
“由年轻女性向中老年群体转移的变化是一种趋势。” 王东认为,形成这种趋势的驱动力,除了这个群体的经济实力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永葆青春”“延缓衰老”。
“网红脸”大行其道
6月26日,一位25岁安徽籍女孩整形失败自杀身亡的消息,又一次占据网络热议头把交椅。热议背后是网民对“该不该整形” “要不要整形”的复杂情绪。
这已经是李潇在10天内看到的第二个类似案例。
李潇的面部改造由拉皮术开启,以脸颊部自身干细胞脂肪填充术结束。从鼻、眼至脸,耗时10余个小时。“做这个手术之前,我甚至想好了一旦失败我去哪里再修复。“李潇说。
事实上,李潇的担心不是毫无根据。
有媒体曾爆出,过去10年间,整容毁掉中国内地20万张脸。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54张脸因整容而毁容。
既然整形有风险,为何还要整?
“我整形后,就会向一位男孩子表白。”谈及整形的原因,王雅如是说。原来,王雅暗恋一位男同事,她从侧面了解到这位男同事喜欢“网红脸”。为了降低动刀带来的风险,王雅决定采用时下流行的注射类微整形实现愿望。
“身体是你的,目光却是别人的。”王东认为,身体永远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和变化永远受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等环境的制约影响。
“雷军顺应潮流为小米站台直播,成了网红,那是雷军长得不差。”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能力相当,如果求职者有一张网红脸,一定优先录用。”
白蔚在《消费身体的现代性悖论——改革开放后女性身体的社会性别建构》一文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身体的社会性别建构变化进行探讨,发现女性的身体是被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资本与现代消费文化同时塑造的。
“所谓‘郎才女貌’不仅是婚恋的标准,也是社会评价中普遍的性别角色期待的标准。之所以整容者女性更多,就是源于这种性别角色期待。”著名心理咨询师马志成在《走过盲目的整容的心理误区》这样写道。
比样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翻看王雅的朋友圈,其整形前后的变化在于,更新自己照片的频次明显增加,对自己通过注射整形的事实并不避讳,甚至推荐朋友加入微整形的队伍。
韩国最大的整形专科医院之一,BK整形医院院长金炳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传统的整形手术还是注射类微整形,都存在未知的风险。
“求美者整形,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不能出现问题,否则涉及的是生命和健康。”曹德全认为,“要不要整形”“该不该整形”没有标准答案,一旦决定选择整形,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和医生是保障自己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王东看来比样貌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我为求美者实施手术之前,一般都要求她们做心理咨询。”王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与求美者甄别医师无二,他也在甄别求美者是否在常态整容的范畴之内。
对于一些过度追求完美、自我迷失等病态型的求美者,他建议先进行心理调节,避免盲目整容,对整容形成依赖。
同时,王东认为,只有早发现病态型求美者,才能将极易成为整容依赖症患者的关口前移,从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回到从前的模样,李潇的回答是“愿意”,给出的理由是“自然也很美,睁眼醒来就是自己,不用适应”。
因为注射的剂量限制,王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果她要继续维持现有容貌就必须每隔半年“回炉”重新注射,如此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