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有序的教学,这种有序不但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孩子清晰的思路,为他日后做事情讲条理打好基础。幼儿园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即幼儿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幼儿全面、主动、和谐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粗浅的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学前幼儿教育是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时期。有很多实例证明,学生在后来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幼年时期某个特殊原因造成的。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有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动机。幼儿对某件事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参与、去思维、去探索。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幼儿数学学前教育的关键。幼儿接触数学时若是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必然会导致后来数学成绩差等情况。影响幼儿数学兴趣有这些方面:一是幼儿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没有从幼儿的认知特征与思维方式出发;三是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重点与难点,从实践过程中分析,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非常简单的,幼儿只需要简单思维一下就能够懂的知识与技能。例如,现实生活中,幼儿会经常与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面对各式各样的豆类,幼儿特别感兴趣。因为,豆类品种多,而且颜色多。因此,教学中可以插入“数豆豆”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对豆类按其属性进行分组,再鼓励他们比较各组不同豆类相同长度排列的豆子的数量是不是一样,让幼儿尝试性找出豆类个数最少的与最多的。接下来让孩子们排列相同数量的红豆、绿豆、黄豆等,对比一下在长度上是不是一样。这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在脑海中形成对数的概念,让幼儿的思维有一个真正的跳跃。
二、增加幼儿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我们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图画感兴趣,用多种图形拼制的人物、动物、花草和建筑物等图案小朋友更有兴趣。把它们再涂上斑斓的色彩用故事进行,幼儿便会通过看图和理解图中的意义,幼儿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数数、分类、计算,认识了几何图形、认识了数和形之间的关系等。改变了抽象的枯燥的教学,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学龄期的小朋友非常喜欢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之中。我们知道幼儿的感官知觉是发展的最好的、最早的、最快的心理活动,感官接受的刺激能加强对幼儿大脑的印象和幼儿对活动的理解。幼儿的注意力控制时间短,因此变换的游戏活动能帮助幼儿在注意力方面的延长。把数学概念有机地渗透在游戏活动之中,幼儿不但有兴趣而且很快地掌握了数学。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小朋友通过游戏不仅掌握了时间概念,还学会了数的加减。最关键的是小朋友非常喜欢游戏,百玩不厌。
三、创造良好的幼儿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将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实现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以他的生活为基础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个体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充满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等关系的数学世界,在和这样的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建构着自己的认知,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的数学教育才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
五、為幼儿数学学习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启迪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幼儿的灵感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有疑才能激发幼儿认知上的矛盾,使幼儿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将幼儿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发幼儿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幼儿兴趣浓厚,会带着问题学习,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顺艳.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学周刊,2013(6).
[2]陈淑琼.探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即幼儿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幼儿全面、主动、和谐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粗浅的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学前幼儿教育是激发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时期。有很多实例证明,学生在后来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幼年时期某个特殊原因造成的。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有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动机。幼儿对某件事一旦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参与、去思维、去探索。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幼儿数学学前教育的关键。幼儿接触数学时若是没有兴趣,自然不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必然会导致后来数学成绩差等情况。影响幼儿数学兴趣有这些方面:一是幼儿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没有从幼儿的认知特征与思维方式出发;三是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重点与难点,从实践过程中分析,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那些非常简单的,幼儿只需要简单思维一下就能够懂的知识与技能。例如,现实生活中,幼儿会经常与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面对各式各样的豆类,幼儿特别感兴趣。因为,豆类品种多,而且颜色多。因此,教学中可以插入“数豆豆”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对豆类按其属性进行分组,再鼓励他们比较各组不同豆类相同长度排列的豆子的数量是不是一样,让幼儿尝试性找出豆类个数最少的与最多的。接下来让孩子们排列相同数量的红豆、绿豆、黄豆等,对比一下在长度上是不是一样。这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在脑海中形成对数的概念,让幼儿的思维有一个真正的跳跃。
二、增加幼儿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我们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图画感兴趣,用多种图形拼制的人物、动物、花草和建筑物等图案小朋友更有兴趣。把它们再涂上斑斓的色彩用故事进行,幼儿便会通过看图和理解图中的意义,幼儿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数数、分类、计算,认识了几何图形、认识了数和形之间的关系等。改变了抽象的枯燥的教学,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学龄期的小朋友非常喜欢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之中。我们知道幼儿的感官知觉是发展的最好的、最早的、最快的心理活动,感官接受的刺激能加强对幼儿大脑的印象和幼儿对活动的理解。幼儿的注意力控制时间短,因此变换的游戏活动能帮助幼儿在注意力方面的延长。把数学概念有机地渗透在游戏活动之中,幼儿不但有兴趣而且很快地掌握了数学。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小朋友通过游戏不仅掌握了时间概念,还学会了数的加减。最关键的是小朋友非常喜欢游戏,百玩不厌。
三、创造良好的幼儿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将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实现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以他的生活为基础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个体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充满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等关系的数学世界,在和这样的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建构着自己的认知,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的数学教育才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
五、為幼儿数学学习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启迪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幼儿的灵感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有疑才能激发幼儿认知上的矛盾,使幼儿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将幼儿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发幼儿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幼儿兴趣浓厚,会带着问题学习,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顺艳.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学周刊,2013(6).
[2]陈淑琼.探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