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褐斑病在我国各苹果产区都有发生。近3年来成为造成苹果树落叶的最主要的叶部病害,西北、山东等都呈加重趋势。2006—2007年,通过对豫西7个乡镇15个红富士苹果园调查,发病重的病叶率达73%,病轻的也达到15%,落叶率达到25%,严重的整个果园全部落叶,严重削弱了树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对花芽形成和果品产量、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现就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作以阐述,希望对果农朋友有所帮助。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但少见。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先发病。受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并脱落。病斑可分为3种类型:
1.1同心轮纹型
病斑圆形,暗褐色,直径O.1-2.5厘米。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盘),常排列成同心轮纹状,病斑背面呈污褐色,周缘仍为绿色,而健全部位后变为黄色。
1.2针芒型
病斑呈放射状向外扩展,由分枝的黑褐色菌素构成针芒,稍隆起,较小,无一定形状,常遍布全叶,后期病叶变黄,而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
1.3混合型
病斑多为近圆形或数斑联合成不规则大斑,直径0.3-3.0厘米,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背面污褐色,边缘有针芒状菌素,后期病叶变黄,而病斑周围仍为绿色。
上述症状发展到后期往往难以划分。其共同的特点是病斑边缘不整齐,病健部界限不明显,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后期叶片变黄,但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形成绿色晕圈,而且病叶易早期脱落。尤其是风雨之后病叶常大量脱落。果实感病后,先出现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直径0.6-1.2厘米,病斑褐色,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点,病部果肉褐色,海绵状干腐。
2、侵染途径及发病时间
病菌以菌丝、菌索、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初次侵染。孢子借风雨传播,多从叶片的气孔侵入,也可以经过伤口或直接侵入。潜伏期一般为6-12天,最短3天,最长可达45天。潜伏期长短与温度有关,一般随气温的升高而缩短。潜伏期短,病害扩展迅速。豫西地区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严重时7月上旬开始落叶,9月叶片大部分脱落。
3、发病条件
3.1气候条件
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和温度关系密切。雨水及多雾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冬季温暖潮湿,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阴雨连绵,以及秋雨较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反之病害发生晚而轻。2006年6月份,豫西地区连续降雨,雾露多,这年苹果园不同程度地发生褐斑病。7月上中旬即开始大量落叶;2007年5—6月份,豫西地区较为干旱,几乎未出现阴雨连绵天气,不少果农用药上有些疏忽,进入7、8月份降雨频繁,多雨多雾,叶片湿度特大,加之未作任何处理,结果持续的降雨使苹果褐斑病严重感染,大量落叶,全年防治功亏一篑。温度主要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在较高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迅速。
3.2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郁闭的果园发病重,内膛叶比外围重。
3.3叶龄与叶位
发病与叶龄有一定关系。叶龄35天之内的叶片容易感染发病,其中10-25天叶龄的叶片最易染病;36天以上的叶片基本不再被侵染。同一株树上当年结果枝上的叶片发病率较营养枝上的高,树冠内膛下部叶片比外围上部叶片发病早而且多。
4、防治措施
4.1加强综合管理
4.1.1清除侵染病源秋末冬初彻底清扫果园内落叶,结合修剪清除树上残留的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4.1.2强壮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加强土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增加磷钾肥,避免单纯过多施用氮肥。土壤物理性不好的要进行改良,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果园过于潮湿。
4.1.3改造郁闭果园,合理负载无论采取何种树形,冬季修剪后的果园都要达到行间畅通,枝不交接,通风透光,方便作业的要求,防止夏季枝叶郁闭。尽早疏花疏果,合理负载,增强树势。
4.1.4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对其它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4.2预防、应急治疗褐斑病的措施
4.2.1清除越冬菌源结合白粉病、霉心病、小红点、黑点病的防治,可在苹果花露红前喷80%必备或77%多宁600倍液;或在苹果花露红期喷福连800倍液:或在花后一周喷洒5%己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或5%翠贝干悬浮剂5000倍液。以铲除树体和地面上的菌源。
4.2.2 6—7月份,褐斑病的预防治疗果实套袋后立即喷一遍波尔多液(1:3-5:200-240)或80%必备600倍液或77%多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最迟不能晚于6月15日,间隔15天左右再喷一遍43%戊唑醇5000倍液。以后必备或多宁与戊唑醇可交替使用,连喷4-5次可很好的预防褐斑病的流行与爆发。
4.2.3褐斑病的应急治疗措施前期预防不好已经发生褐斑病的果园,建议不要再喷波尔多液或必备等保护性杀菌剂,事实证明效果不佳,因为铜离子会加速感病叶片产生离层,导致发黄叶片加速脱落。尤其要避免在多雨季节喷施波尔多液或必备等。经试验推广。褐斑病理想的应急治疗措施为:发病初期间隔10-15天,连喷两遍强内吸治疗剂43%戊唑醇3000-4000倍液,可很好的控制发病和落叶。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但少见。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先发病。受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并脱落。病斑可分为3种类型:
1.1同心轮纹型
病斑圆形,暗褐色,直径O.1-2.5厘米。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盘),常排列成同心轮纹状,病斑背面呈污褐色,周缘仍为绿色,而健全部位后变为黄色。
1.2针芒型
病斑呈放射状向外扩展,由分枝的黑褐色菌素构成针芒,稍隆起,较小,无一定形状,常遍布全叶,后期病叶变黄,而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
1.3混合型
病斑多为近圆形或数斑联合成不规则大斑,直径0.3-3.0厘米,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背面污褐色,边缘有针芒状菌素,后期病叶变黄,而病斑周围仍为绿色。
上述症状发展到后期往往难以划分。其共同的特点是病斑边缘不整齐,病健部界限不明显,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后期叶片变黄,但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形成绿色晕圈,而且病叶易早期脱落。尤其是风雨之后病叶常大量脱落。果实感病后,先出现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直径0.6-1.2厘米,病斑褐色,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点,病部果肉褐色,海绵状干腐。
2、侵染途径及发病时间
病菌以菌丝、菌索、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初次侵染。孢子借风雨传播,多从叶片的气孔侵入,也可以经过伤口或直接侵入。潜伏期一般为6-12天,最短3天,最长可达45天。潜伏期长短与温度有关,一般随气温的升高而缩短。潜伏期短,病害扩展迅速。豫西地区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盛期。严重时7月上旬开始落叶,9月叶片大部分脱落。
3、发病条件
3.1气候条件
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和温度关系密切。雨水及多雾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冬季温暖潮湿,春雨早、雨量大,夏季阴雨连绵,以及秋雨较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反之病害发生晚而轻。2006年6月份,豫西地区连续降雨,雾露多,这年苹果园不同程度地发生褐斑病。7月上中旬即开始大量落叶;2007年5—6月份,豫西地区较为干旱,几乎未出现阴雨连绵天气,不少果农用药上有些疏忽,进入7、8月份降雨频繁,多雨多雾,叶片湿度特大,加之未作任何处理,结果持续的降雨使苹果褐斑病严重感染,大量落叶,全年防治功亏一篑。温度主要影响病害的潜育期,在较高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迅速。
3.2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郁闭的果园发病重,内膛叶比外围重。
3.3叶龄与叶位
发病与叶龄有一定关系。叶龄35天之内的叶片容易感染发病,其中10-25天叶龄的叶片最易染病;36天以上的叶片基本不再被侵染。同一株树上当年结果枝上的叶片发病率较营养枝上的高,树冠内膛下部叶片比外围上部叶片发病早而且多。
4、防治措施
4.1加强综合管理
4.1.1清除侵染病源秋末冬初彻底清扫果园内落叶,结合修剪清除树上残留的病枝、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4.1.2强壮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加强土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增加磷钾肥,避免单纯过多施用氮肥。土壤物理性不好的要进行改良,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果园过于潮湿。
4.1.3改造郁闭果园,合理负载无论采取何种树形,冬季修剪后的果园都要达到行间畅通,枝不交接,通风透光,方便作业的要求,防止夏季枝叶郁闭。尽早疏花疏果,合理负载,增强树势。
4.1.4加强病虫害防治加强对其它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4.2预防、应急治疗褐斑病的措施
4.2.1清除越冬菌源结合白粉病、霉心病、小红点、黑点病的防治,可在苹果花露红前喷80%必备或77%多宁600倍液;或在苹果花露红期喷福连800倍液:或在花后一周喷洒5%己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或43%戊唑醇悬浮剂或5%翠贝干悬浮剂5000倍液。以铲除树体和地面上的菌源。
4.2.2 6—7月份,褐斑病的预防治疗果实套袋后立即喷一遍波尔多液(1:3-5:200-240)或80%必备600倍液或77%多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最迟不能晚于6月15日,间隔15天左右再喷一遍43%戊唑醇5000倍液。以后必备或多宁与戊唑醇可交替使用,连喷4-5次可很好的预防褐斑病的流行与爆发。
4.2.3褐斑病的应急治疗措施前期预防不好已经发生褐斑病的果园,建议不要再喷波尔多液或必备等保护性杀菌剂,事实证明效果不佳,因为铜离子会加速感病叶片产生离层,导致发黄叶片加速脱落。尤其要避免在多雨季节喷施波尔多液或必备等。经试验推广。褐斑病理想的应急治疗措施为:发病初期间隔10-15天,连喷两遍强内吸治疗剂43%戊唑醇3000-4000倍液,可很好的控制发病和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