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轲,上承孔子,下启百代,世称亚圣。生于末世,游走于列国之间,传播仁义礼智,胸中有万民优乐,文章吐浩然慷慨之气,察己观物,知人论世,抉微辩理,说史讲经,熔铸博大精深,睿智而圆通的哲人之思。其立身行事之道,警醒迷茫者聪明,其修身善性之理,指点浮躁者冷静。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知:仁者也,人生也;更知:有为有不为之大道。
【关键词】孟子; 磨难; 忧患意识; 进取; 慷慨人生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告,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至今。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授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主要人物。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并尊其为“亚圣”。孟子曾广泛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因政治主张不为统治者所接受,常常遭到冷遇,碰一鼻子灰。晚年与万章等弟子一起专心著书立说。孟子是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人物,其气又是“集义所生”、“至大至刚”(见《孟子·公孙丑上》),不可催折,所以讲起话来,显得理直气壮。①这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得比较明显:
人生的磨难
人,生于世必行于世。
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立身处世。
人的一生中,处处充满未知的危机。
但是,一個人无论以什么方式行世,他都必须承担起他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的一切:风静浪止的顺境、春风得意的坦途、爱情的甜蜜、成功的喜悦……自然,这里也有风风雨雨、浪激险礁、灾难祸害——这一切,他都得承受,他无可逃避,所以,沮丧、忧伤、挫败……种种打击,总是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左右。
那么,在面对这种种人生境遇时,明智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世事艰难,人生多舛,是说人生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得能承受得起人生挫折和坎坷,与压力共舞,把压力当做动力。
孟子说: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在某人的身上,必须要先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空乏他的身体,而且会使他得每一次行动不能如意。……
何以如此?就在于顺遂优游、安逸享乐总能使人丧志怠惰;而灾难坎坷,忧愁灾患却使人向上奋发,这也是古人常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会奋发创造,只有身处逆境,历经磨难,才会求生存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事的艰难多舛,人生的坎坷曲折,于人来说并不是坏事,事实上,正是人生的艰难和坎坷,磨砺了人的意志,坚强了人的筋骨,坚韧了人的性情,增强了人的能力,使人能担当起天赋的重任,成就自己人生的功业。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有大成就者,无不如此:舜自田野中兴起,当初他曾居于深山,与木、石同处,以鹿、猪为邻,同深山野人相差无几;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曾困于陈、蔡,无米断饮,险些饿死道中;孙膑遭忌,在被剜去双膝盖之后修成一部传之后世的《孙子兵法》;屈原被馋所害,屡遭放逐,于三湘四水的蛮荒野岭中赋得绝唱《离骚》;司马迁直言情理,受囚禁之大海,领宫刑之奇耻,隐忍不怠,方成一部“无韵之《离骚》”……
生命的本质就是苦多于乐,每个人都在成功、失败、欢乐、忧伤中反反覆覆,只要心中常保持爱心、美感与理想,挫折反而是使人向上的动力,甚至成为一种救赎的力量。所以,人当有自信,还能承受生活的挫折,能经受世事的艰辛,能忍受人生的磨难,至少,要有承担起这一切得心理准备。
德慧术知来自忧患
挫折是救赎的力量。
人的德能的修炼,也更多地来自人所经历的挫折与灾祸。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②孟子的这两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之所以有德行、道术、智能,总是由于他经历的灾祸。只有那些孤独之臣,地位卑贱之人,才会时常警醒自己,考虑灾祸也更加深刻,所以也更通达事理。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事实确实如此。往极端上说,人能成长,人要成人,本来就十分不易,本身就伴着各种灾祸。十月怀胎,做母亲的不小心一个喷嚏,就可能把一条新生命牺牲掉,不小心吃错药,就可能给人生留下不治之症。一朝分娩,我们来到世上,更有许许多多的暗患隐忧在那里等着,比如说盖被子,盖多了会热,盖少了会凉;蹒跚学步,一不留神,摔了碰了,轻则留疤破相,重则落下残疾,上马路可能被车撞着,走小巷还怕遇到拐骗儿童的坏蛋,人就在这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成长,经不住则难以成人,没有磕碰,长成亦是温室之花,好看不中用。
人长成大人的过程,自然不能与人长成以后再社会中的摸爬滚打,于灾祸挫折中求智成德相提并论;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正如俗语所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没有真爱过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情到深处人孤独”
;没有经历失恋,也难体会失恋者的痛苦,同样的道理,不跌跤,就不知道如何跌跤;不经历挫折,也就不知道如何避免挫折;没有灾祸,就没有对于灾祸的深刻认识,人的心志得不到磨练,人的德能也就难以真正修成。
所以,外在的环境虽然会不断干扰我们,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成长再成长”。从个人的成长来说,灾祸和磨难,其实还不仅仅是锻炼人的意志,促使人奋发的外部因素,它事实上还是使我们变得聪敏通达、智慧明世的必经之途,与顺遂通畅相比,它更是人生的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当把“吃苦”当“吃补”。
慷慨进取的人生态度
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有些生不逢时。孟子生于乱世而热心就世,怀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远大理想,驾老牛破车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他出齐入宋,去鲁奔梁,在无数次失望之后,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令人感动的是,他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努力与追求“知其必为而尽力为之,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这些可以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窥知:思进取,才能有创造。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自然很难如先贤们那样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要做点什么。即使撇开以自己的劳心与劳力为社会、为民族做出或大或小的应有的贡献,我们总该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对亲人的义务和责任。即使仅仅只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现代人更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的标志,不就是在积极进取的追求过程中有所作为么?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不倦的进取与追求,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等于自己抛掷自己最可宝贵的生命。因为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告诉我们:只要是生活,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压力,压力永远存在,你要去习惯它,就会视为理所当然。假如生活里没有了压力,那种日子恐怕很无聊,人生会乏味透顶。因此,我们要学习孟子的慷慨进取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特别表现了雄辩的力量,蕴含着深永的妙理。孟子见人就说自己好辩,公都子曾问孟子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正人心,息邪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他的辩能够内充之以理,旁佐之以气,外助之以辞,其文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风发骏利,气势磅礴,文词富赡,自成一格。文章吐浩然慷慨之气,察己观物,知人论世,抉微辩理,说史讲经,熔铸博大精深,睿智而圆通的哲人之思。其立身行事之道,警醒迷茫者聪明,其修身善性之理,指点浮躁者冷静。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知:仁者也,人生也;更知:有为有不为之大道③。总之,我们今后面对生活,至少要具备两件法宝,一件是危机意识,另一件则是平常心。
注释:
① 《孟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孟子:慷慨人生》王耀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③ 《与成功有约》[台湾]王梅著,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关键词】孟子; 磨难; 忧患意识; 进取; 慷慨人生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告,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至今。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授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主要人物。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并尊其为“亚圣”。孟子曾广泛游历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的客卿。因政治主张不为统治者所接受,常常遭到冷遇,碰一鼻子灰。晚年与万章等弟子一起专心著书立说。孟子是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人物,其气又是“集义所生”、“至大至刚”(见《孟子·公孙丑上》),不可催折,所以讲起话来,显得理直气壮。①这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得比较明显:
人生的磨难
人,生于世必行于世。
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立身处世。
人的一生中,处处充满未知的危机。
但是,一個人无论以什么方式行世,他都必须承担起他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的一切:风静浪止的顺境、春风得意的坦途、爱情的甜蜜、成功的喜悦……自然,这里也有风风雨雨、浪激险礁、灾难祸害——这一切,他都得承受,他无可逃避,所以,沮丧、忧伤、挫败……种种打击,总是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左右。
那么,在面对这种种人生境遇时,明智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世事艰难,人生多舛,是说人生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得能承受得起人生挫折和坎坷,与压力共舞,把压力当做动力。
孟子说: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在某人的身上,必须要先苦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空乏他的身体,而且会使他得每一次行动不能如意。……
何以如此?就在于顺遂优游、安逸享乐总能使人丧志怠惰;而灾难坎坷,忧愁灾患却使人向上奋发,这也是古人常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会奋发创造,只有身处逆境,历经磨难,才会求生存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事的艰难多舛,人生的坎坷曲折,于人来说并不是坏事,事实上,正是人生的艰难和坎坷,磨砺了人的意志,坚强了人的筋骨,坚韧了人的性情,增强了人的能力,使人能担当起天赋的重任,成就自己人生的功业。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有大成就者,无不如此:舜自田野中兴起,当初他曾居于深山,与木、石同处,以鹿、猪为邻,同深山野人相差无几;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曾困于陈、蔡,无米断饮,险些饿死道中;孙膑遭忌,在被剜去双膝盖之后修成一部传之后世的《孙子兵法》;屈原被馋所害,屡遭放逐,于三湘四水的蛮荒野岭中赋得绝唱《离骚》;司马迁直言情理,受囚禁之大海,领宫刑之奇耻,隐忍不怠,方成一部“无韵之《离骚》”……
生命的本质就是苦多于乐,每个人都在成功、失败、欢乐、忧伤中反反覆覆,只要心中常保持爱心、美感与理想,挫折反而是使人向上的动力,甚至成为一种救赎的力量。所以,人当有自信,还能承受生活的挫折,能经受世事的艰辛,能忍受人生的磨难,至少,要有承担起这一切得心理准备。
德慧术知来自忧患
挫折是救赎的力量。
人的德能的修炼,也更多地来自人所经历的挫折与灾祸。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②孟子的这两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之所以有德行、道术、智能,总是由于他经历的灾祸。只有那些孤独之臣,地位卑贱之人,才会时常警醒自己,考虑灾祸也更加深刻,所以也更通达事理。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事实确实如此。往极端上说,人能成长,人要成人,本来就十分不易,本身就伴着各种灾祸。十月怀胎,做母亲的不小心一个喷嚏,就可能把一条新生命牺牲掉,不小心吃错药,就可能给人生留下不治之症。一朝分娩,我们来到世上,更有许许多多的暗患隐忧在那里等着,比如说盖被子,盖多了会热,盖少了会凉;蹒跚学步,一不留神,摔了碰了,轻则留疤破相,重则落下残疾,上马路可能被车撞着,走小巷还怕遇到拐骗儿童的坏蛋,人就在这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成长,经不住则难以成人,没有磕碰,长成亦是温室之花,好看不中用。
人长成大人的过程,自然不能与人长成以后再社会中的摸爬滚打,于灾祸挫折中求智成德相提并论;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正如俗语所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没有真爱过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情到深处人孤独”
;没有经历失恋,也难体会失恋者的痛苦,同样的道理,不跌跤,就不知道如何跌跤;不经历挫折,也就不知道如何避免挫折;没有灾祸,就没有对于灾祸的深刻认识,人的心志得不到磨练,人的德能也就难以真正修成。
所以,外在的环境虽然会不断干扰我们,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成长再成长”。从个人的成长来说,灾祸和磨难,其实还不仅仅是锻炼人的意志,促使人奋发的外部因素,它事实上还是使我们变得聪敏通达、智慧明世的必经之途,与顺遂通畅相比,它更是人生的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当把“吃苦”当“吃补”。
慷慨进取的人生态度
孟子和孔子一样,都有些生不逢时。孟子生于乱世而热心就世,怀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远大理想,驾老牛破车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他出齐入宋,去鲁奔梁,在无数次失望之后,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令人感动的是,他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努力与追求“知其必为而尽力为之,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这些可以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窥知:思进取,才能有创造。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自然很难如先贤们那样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要做点什么。即使撇开以自己的劳心与劳力为社会、为民族做出或大或小的应有的贡献,我们总该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对亲人的义务和责任。即使仅仅只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现代人更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的标志,不就是在积极进取的追求过程中有所作为么?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不倦的进取与追求,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等于自己抛掷自己最可宝贵的生命。因为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告诉我们:只要是生活,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压力,压力永远存在,你要去习惯它,就会视为理所当然。假如生活里没有了压力,那种日子恐怕很无聊,人生会乏味透顶。因此,我们要学习孟子的慷慨进取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特别表现了雄辩的力量,蕴含着深永的妙理。孟子见人就说自己好辩,公都子曾问孟子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正人心,息邪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他的辩能够内充之以理,旁佐之以气,外助之以辞,其文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风发骏利,气势磅礴,文词富赡,自成一格。文章吐浩然慷慨之气,察己观物,知人论世,抉微辩理,说史讲经,熔铸博大精深,睿智而圆通的哲人之思。其立身行事之道,警醒迷茫者聪明,其修身善性之理,指点浮躁者冷静。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知:仁者也,人生也;更知:有为有不为之大道③。总之,我们今后面对生活,至少要具备两件法宝,一件是危机意识,另一件则是平常心。
注释:
① 《孟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孟子:慷慨人生》王耀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③ 《与成功有约》[台湾]王梅著,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