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waiww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鲁迅作品难学难教”这是现时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据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不愿学习鲁迅作品;一部分语文老师也说,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怀疑过鲁迅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现在很多中学生不读鲁迅,我觉得这可能是受了一种“暗示”的作用。这“暗示”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说:“你们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你们无法读懂。”再有一种则在说:“你们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你们不该去读。”在这两大“读鲁迅主流”的影响作用下,加之遇到一些诸如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问题,就会让人觉得鲁迅作品不好,而不愿学。如果在一片否定或者怀疑的声音中去学(教)鲁迅的作品,那无异于“带着枷锁跳舞”,这也将直接降低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存在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运行,在语文教育观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出困惑,找出对策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一、鲁迅及其作品的地位、影响
  鲁迅是不会被中华民族忘记的,他,真正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表征。鲁迅,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精神。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每个学期都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发现不管是在旧的教学体制还是新的课程改革下,在不同的中语版本中,鲁迅作品入选的数量之多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风筝》;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詩歌《雪》等等。鲁迅作品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透过个别典型现象引发的困惑与辩证思考
  尽管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系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质疑、教师讨论甚至家长困惑,引发了我们的辩证思考。
  现象一:鲁迅喜欢骂人,尖刻地骂人
  鲁迅的文章太冷、太严肃。在一次名为“我心目中的名人”的教学综合活动课上,一位学生告诉我,“有人在网上评说鲁迅,说鲁迅喜欢骂人,而且很尖刻,为此我不喜欢鲁迅。再者,鲁迅的作品太冷、太严肃,我喜欢梁秋实的散文,很美!”
  鲁迅喜欢尖刻地骂人,不错,但他骂的都是不是人的“人”,而且,我认为那不是尖刻,是深刻。让我们反思一下,那些“人”是所谓的“爱国青年”、“正人君子”,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藤野先生》),还有更多更多的是“吃人的人”(《狂人日记》)。鲁迅的部分文章从表面看似乎“太冷”“太严肃”,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尤其要教育我们的后代不能忘记历史。鲁迅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是残酷的、不平的,存在着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是客观存在。正如郭沫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的:“民族的境遇根本不平,代表民族呼声的文字自然不能求其平畅。民族的境遇根本暗淡,反映民族生活的文学自然不能求其鲜丽……这与其说是鲁迅的性格使然,毋宁是时代的性格使然。”鲁迅是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正视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作家。他的作品无情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抗争,揭示了形形色色的毒瘤和痈疽。当然也揭示了国民的弱点,以便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作品在冷峻之中蕴藏着满腔的热情,蕴藏着人生的哲理,通过这些表面冷峻的文字,仍然充分地体会到鲁迅对我们民族、国家的炽热的爱。与鲁迅同时代的名作家郁达夫在鲁迅逝世时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现象二:鲁迅的文章没什么建设性力量
  鲁迅“没有建设性力量”吗?如果鲁迅作品没有“建设性的力量”,那鲁迅的作品不但应该退出中学教材,甚至应该从所有的图书馆、书店消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如果是因为几位“我们”自己的问题而“看不出建设的力量”,那就不该要鲁迅为“我们”负责。
  所谓建设,可以是政治制度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鲁迅是一个“精神界战士”,他所从事的,是精神文化建设。鲁迅在解剖“国民性”时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洞察力,在“无所希望中得救”的意志力,他的爱国心与正义感,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的不倚仗权势独立战斗的勇气,难道不是“建设性的力量”?
  鲁迅的“立人”思想,在他那个时代是振聋发聩的空谷足音,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老子“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主张近乎禁欲;孔子干脆要求“君子谋道不谋食”,甚至把“去食”作为治国之道。鲁迅则主张:“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全都踏倒他。”读读鲁迅“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并不是放纵”,再看看今天的物欲横流、道德失范,孰“负”孰“正”,还不清楚吗?如果鲁迅没有“建设性力量”,那么在他的生前身后靠什么把那么多人吸引、凝聚在自己周围呢?(《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
  现象三:鲁迅不勇敢,是个怕死鬼
  有一次,学生拿着历史书问我,谭嗣同他们为了中华民族都死了,但鲁迅受到通缉的时候,却躲起来了,躲到了医院里去了。他不够勇敢,是个胆小鬼、怕死鬼。
  “只有死才能表明一个人是勇敢的”这种话毫无道理!有人站出来为中华民族仗义执言,好象就应该不避危险,就应该让专制者杀掉?当时好多人都被杀掉了,杨杏佛被杀掉了,柔石被杀掉了,殷夫被杀掉了。鲁迅让我们爱惜每一个人的生命,他自己也不轻抛自己的生命。鲁迅整个精神,给我们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那就是无论在任何艰难条件之下,他也要仗义执言、反抗强权、同情弱者,坚持人的自尊、尊严,这是一种文化,鲁迅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殷夫、柔石被秘密杀害了。当时的鲁迅自己出刊物,把殷夫、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消息透露到全国,透露到全世界,呼吁世界各国的作家来抗议国民党的专制主义。鲁迅用他的精神、他的心灵来抗争,来反抗专制主义的统治。难道这不是一个勇者所为吗?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纵观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遗传推断题出现的频率较高。由于它能有效性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推理能力,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但遗传学知识是高考生物学的重难点,学生学习时比较困难,尤其是面对推断题,不知从何入手。本文通过两个典型实例,谈谈“假设—正推法”即假设分析正向推断的方法在解决遗传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团体心理训练能否成功取决于四个前提条件:称职的指导者、明确的目标、积极参与的成员、适当的团体活动。在这四个条件中,称职的指导者是其核心要素。因为指导者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始终起着管理、组织与指导的作用,在团体心理训练的全过程中,指导者扮演多重角色,这与其它类型的训练明显不同。  一、学生团体心理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学时高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科目。随着新课标的不断确立,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改变。在高中地理中的识图教学已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识图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更好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介绍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概况以及识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识图教学;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
【摘 要】 探讨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手段,对CuSO4和NaOH混合液加热没有变黑而是变蓝白色进行了探究,从浓度和酸碱度方面对反应原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CuSO4;NaOH;变黑;蓝色;蓝白色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初中化学课本有一个演示实验,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地强调了学风问题。只有学风端正了,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始终,是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做题时,要紧扣题意,捕捉题中的隐含条件,并能灵活驾驭和运用概念解决具体化学问题.  例题:将14g铁粉溶于1L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NO气体后称量所得溶液,发现比原溶液质量增加8g,则原溶液中硝酸的浓度为( )  A、0
期刊
【摘 要】 “十字交叉法”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解题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化学计算公式简单化,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本文针对“十字交叉法”在初中化学解题中的两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旨在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化学成绩,为以后的高中、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十字交叉法;两处应用;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
“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践行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使学生在获得植株生长核心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人们能更加充分的了解土地与人口、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本文以徐州市为例,以2009年的土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