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班会作为课表上独立的一门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指令性教育计划”的形式,发挥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职能所提供的教育时段。有些班主任把班会搞成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批斗会式。老师在台上批评一周犯错误的学生,一番点评下来,除了少数学生还目视前方外。大部分学生已低下了头。二是老师独角戏式。老师在台上淘淘不绝地演讲,底下坐着的学生一脸的茫然。三是班干部表演式。班干部承担了整个班会的策划与组织,他们在台上自如地展示着自己,其他同学担任观众,结果只是班干部得到了锻炼。这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发挥班队会的作用,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从目前对“班队会”的研究现状看,研究论著多,理论也较成熟,但是他们都没有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现实中都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班队会,必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支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其中,有效组织班会是这一教育的最好载体。”有效组织集体活动(班会)要遵循前景教育原则。
布鲁纳认为,有效组织班会课堂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情景,促使学生发现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认知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改掉已有的错误认知。班会开展过程中,形式、方法、情景最关键。
四、课题核心内容的界定
第一,班会召开时间的选择要有预见性、与时俱进,或以偶发事件为契机。
第二,班会内容选择上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代表性,参与面要广。
第三,班会的形式上以多种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学到东西。
第四,班会结束后要对效果进行评估,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
五、研究目标
通过班主任的实际观察,委派班干部深入调查,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全面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思想动向,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与时俱进,以确保召开班会的时效性、必要性及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安排必要的活动作为班会的有效支撑,班会结束后,积极展开效果评估,参与评估的人员构成要广,包括班主任、各任课教师、班委、家长等,评估结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有力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首先,班会召开时间的选择要有预见性、与时俱进,或以偶发事件为契机。
用好班级联络员,及时捕捉班级动向,全面掌握学生思想。
完善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机制,掌握学生不同科目、不同教师眼中的印象,以评估是否有召开班会的必要性。班主任要关心时事,与时俱进,走在信息的前沿,适时召开班会。
其次,班会内容选择上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代表性,参与面要广。班会的选材要精心,针对班级出现的普遍的问题或风气开展旗帜鲜明的主题班会,内容要有代表性、普遍性、针对性。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口子不宜开太大,针对某个问题深入开展工作。内容选择要有预见性,问题暴露刚有苗头之时,就要适时召开班会。
再次,班会的形式上以多种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学到东西。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班会活动。
最后,班会结束后要对效果进行评估,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评估的人员要广。班主任观察;班干部观察反馈;任课教师反馈;家长反馈等。综合反馈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资料,评估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是否有采取其他措施的必要等。
七、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完成班会召开的时机把握的研究,能够做到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召开班会。
第二阶段:完成确定班会主题的理论研究,做到正确选择,准确定位,旗帜鲜明,效果良好。
第三阶段:完成班会组织形式的研究,做到充分发挥班主任特长,结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班会服务。
第四阶段:完成班会反馈形式的理论研究,做到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估班会效果。
八、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实际操作总结法。具体措施有以下四点。
第一,采用现代信息化信息化手段查阅班会有效组织的理论文献资料,组织课题参加人员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整理分类,提取对有效组织班会有益的元素运用到班会实际操作中去。
第二,通过对理论的加工整合,重新定位教师、学生的角色,小范围内推广验证,参加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评估。
第三,通过系列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反馈评估,形成从理论中来,再回到理论中去的研究模式。
第四,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的思路讲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班会有效组织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课题研究的功能和实效。
九、可行性分析及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参与研究的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科研研究能力,都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第一线,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修,努力学习理论,有多篇论文获奖,多篇论文发表,使本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石。
学校领导重视,班子团结,班额充足,互联网畅通,图书、报刊资源丰富,诸多硬件资源为课题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做到教研机构健全,课题研究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合作,相互促进。抓好过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的规范化,及时进行小结,记录完备,资料完整。加强学习,提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特别是能否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研究的质量。及时请教有关专家,为课题有效实施提供保证。不同阶段,用不同方式评价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通过综合、反馈、分析,形成班会组织的研究总结。
班会作为课表上独立的一门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指令性教育计划”的形式,发挥班主任进行班级教育职能所提供的教育时段。有些班主任把班会搞成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批斗会式。老师在台上批评一周犯错误的学生,一番点评下来,除了少数学生还目视前方外。大部分学生已低下了头。二是老师独角戏式。老师在台上淘淘不绝地演讲,底下坐着的学生一脸的茫然。三是班干部表演式。班干部承担了整个班会的策划与组织,他们在台上自如地展示着自己,其他同学担任观众,结果只是班干部得到了锻炼。这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发挥班队会的作用,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从目前对“班队会”的研究现状看,研究论著多,理论也较成熟,但是他们都没有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现实中都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班队会,必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支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其中,有效组织班会是这一教育的最好载体。”有效组织集体活动(班会)要遵循前景教育原则。
布鲁纳认为,有效组织班会课堂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情景,促使学生发现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认知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改掉已有的错误认知。班会开展过程中,形式、方法、情景最关键。
四、课题核心内容的界定
第一,班会召开时间的选择要有预见性、与时俱进,或以偶发事件为契机。
第二,班会内容选择上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代表性,参与面要广。
第三,班会的形式上以多种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学到东西。
第四,班会结束后要对效果进行评估,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
五、研究目标
通过班主任的实际观察,委派班干部深入调查,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全面掌握班级情况和学生思想动向,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与时俱进,以确保召开班会的时效性、必要性及内容的针对性。根据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安排必要的活动作为班会的有效支撑,班会结束后,积极展开效果评估,参与评估的人员构成要广,包括班主任、各任课教师、班委、家长等,评估结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有力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首先,班会召开时间的选择要有预见性、与时俱进,或以偶发事件为契机。
用好班级联络员,及时捕捉班级动向,全面掌握学生思想。
完善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机制,掌握学生不同科目、不同教师眼中的印象,以评估是否有召开班会的必要性。班主任要关心时事,与时俱进,走在信息的前沿,适时召开班会。
其次,班会内容选择上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代表性,参与面要广。班会的选材要精心,针对班级出现的普遍的问题或风气开展旗帜鲜明的主题班会,内容要有代表性、普遍性、针对性。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口子不宜开太大,针对某个问题深入开展工作。内容选择要有预见性,问题暴露刚有苗头之时,就要适时召开班会。
再次,班会的形式上以多种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活动中学到东西。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班会活动。
最后,班会结束后要对效果进行评估,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评估的人员要广。班主任观察;班干部观察反馈;任课教师反馈;家长反馈等。综合反馈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资料,评估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是否有采取其他措施的必要等。
七、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完成班会召开的时机把握的研究,能够做到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召开班会。
第二阶段:完成确定班会主题的理论研究,做到正确选择,准确定位,旗帜鲜明,效果良好。
第三阶段:完成班会组织形式的研究,做到充分发挥班主任特长,结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班会服务。
第四阶段:完成班会反馈形式的理论研究,做到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估班会效果。
八、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实际操作总结法。具体措施有以下四点。
第一,采用现代信息化信息化手段查阅班会有效组织的理论文献资料,组织课题参加人员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整理分类,提取对有效组织班会有益的元素运用到班会实际操作中去。
第二,通过对理论的加工整合,重新定位教师、学生的角色,小范围内推广验证,参加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评估。
第三,通过系列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反馈评估,形成从理论中来,再回到理论中去的研究模式。
第四,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的思路讲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班会有效组织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课题研究的功能和实效。
九、可行性分析及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参与研究的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科研研究能力,都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第一线,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修,努力学习理论,有多篇论文获奖,多篇论文发表,使本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石。
学校领导重视,班子团结,班额充足,互联网畅通,图书、报刊资源丰富,诸多硬件资源为课题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做到教研机构健全,课题研究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合作,相互促进。抓好过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的规范化,及时进行小结,记录完备,资料完整。加强学习,提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特别是能否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研究的质量。及时请教有关专家,为课题有效实施提供保证。不同阶段,用不同方式评价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通过综合、反馈、分析,形成班会组织的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