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优先这一理念,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被放在越来越重要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既是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疫后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抓手。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全球市场经济疲软,国内稳就业工作面临着多种挑战。一方面,企业生产订单缩减,用工需求降低,导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就業总量压力不断加大,稳市场、稳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而言,黄石就业形势呈现出四个特点。
岗位供给下降 受全球疫情影响,企业外贸订单不确定性加大,国内内需同比下降,企业生产规模下降,用工需求缩减。在2020年疫情初期,黄石本地113家重点企业仅需3446人,较2019年同期需工量减少超过8000人。而随着黄石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电子信息业和机械制造业因增加机床、生产线而急需用工,其他企业用工需求也正逐步回升,与2019年企业普遍“招工难”现象对比明显。
就业门槛升高 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减缓,本地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企业招工相对容易,在有限的岗位供给情况下,相对于年纪较大、技能不足的求职者,企业更青睐年轻的高学历、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在2020年黄石“双千”和周末招聘会中,发现42.1%的岗位信息对年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都提高了要求,而往年招聘会中,70%为普工岗位,门槛普遍较低,形成鲜明对比。
总量压力不减 受疫情影响,黄石就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加69.82%,而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减少16.77%;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2019年下降2.1%;以低端劳动力和女性劳动者为主的服务业就业形势严峻,虽然已逐步复工复产,但受长期停业影响,从业者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不容易。2020年黄石城镇新增就业3.39万人,同比2019年减少2.8万人,降幅45.23%。
失业风险较大 在当前国际“第二波”疫情的风口,刚刚恢复生产经营且劳动力密集的小微企业、服务型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将愈加突出,从业人员的失业风险增大。从黄石本地来看,2020年有1.13万人领取失业金,较2019年增长5466人,领取失业金人数将近翻了一番。
主要问题分析
就业环境不稳定 一方面,国际形势对外贸型企业冲击明显。受国际疫情影响,我国大多数外贸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关税提高等问题。通过扶贫网就业数据追踪了解到,黄石2020年因沿海外贸企业停工停产等因素影响被迫返乡回流的贫困劳动力有1300余人。同时黄石本地的美岛服饰公司受国外疫情影响拿不到外贸订单,为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只好采取职工轮休、减少工资等方式稳住职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失业风险提高。2020年企业普遍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传统服务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减薪减员减产甚至关停现象时有发生。如黄石传统服务型企业曼晶酒店、艳阳天酒店等,目前处于停工清算状态。
就业观念转变难 一方面,就业歧视仍存在。疫情防控解封之初,阳新县有42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务工,均被企业以湖北人为由而拒绝。在疫情后的招聘现场,也发现将近60%的企业用人岗位有着4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地域、年龄、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越发突出。另一方面,稳就业意愿不强。在2020年黄石贫困劳动力就业调研发现,贫困人口中,除了因病、因灾等原因无法就业外,部分贫困户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安于现状、认为日子过的去就可以,大多因照顾家庭原因不愿意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更多的是以打零工的方式灵活就业。同时在对阳新宝加鞋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领取失业金人员在领取失业金期间不愿意去单位就业。
就业保障不健全 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方式在扩大就业、抗疫复工、改善民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新就业形态发展中遇到的损害劳动者权益、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稳定发展的痛点,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新就业形态中灵活就业、弹性就业人员具有工作岗位变换快、收入变化大、失业风险高等特点,但在失业、工伤等制度设计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
对策建议
保就业就是保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作为政府部门,既要抓好“硬政策”,也要强化“软服务”。一是打通“痛点”,完善政策工具箱。疫情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的系列惠企惠民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广大企业和从业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普遍较高,如今多项惠企惠民政策将陆续到期。建议进一步完善保就业政策,丰富保主体的政策工具箱,重点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二是清除“堵点”,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利用好用工对接服务平台,强化沟通对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采取增强运力保障、高效运用大数据联防联控,提高服务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审批流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三是补齐“断点”,促进企业复产。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坚决纠正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畅通人流、物流,以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等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
稳就业就是稳员工,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员工稳,则就业大局稳。面对疫情影响,在加大企业政策扶持的同时,更要引导企业加强与员工沟通协调,以情暖人心,共克时艰。一是强化稳岗政策。突出稳岗返还重点,进一步加强受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二是创新留人举措。引导加快企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稳工措施,促进企业留人稳工。三是促进技能提升。探索产业用工联盟,搭建共享培训平台、组织轮岗实训、“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
拓就业就是拓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拉动作用 持续做好传统就业帮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通过新产业拉动新形态就业,新形态就业促进新经济增长,实现扩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一方面,支持多形式就业。通过平台建设、政策制定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劳动者采取人不定岗、岗不定人、共享员工模式,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和小时工等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用工和实现就业。创新“稳就业”工作思路,为企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提供便利,在产业发展中扩大就业,在“应急”的同时推动“升级”。另一方面,规范新就业形态。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从上至下定制其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适合平台企业从业者的作息、薪酬等劳动标准,鼓励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创造更多弹性就业岗位。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全球市场经济疲软,国内稳就业工作面临着多种挑战。一方面,企业生产订单缩减,用工需求降低,导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就業总量压力不断加大,稳市场、稳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而言,黄石就业形势呈现出四个特点。
岗位供给下降 受全球疫情影响,企业外贸订单不确定性加大,国内内需同比下降,企业生产规模下降,用工需求缩减。在2020年疫情初期,黄石本地113家重点企业仅需3446人,较2019年同期需工量减少超过8000人。而随着黄石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电子信息业和机械制造业因增加机床、生产线而急需用工,其他企业用工需求也正逐步回升,与2019年企业普遍“招工难”现象对比明显。
就业门槛升高 疫情期间人员流动减缓,本地人力资源相对充足,企业招工相对容易,在有限的岗位供给情况下,相对于年纪较大、技能不足的求职者,企业更青睐年轻的高学历、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在2020年黄石“双千”和周末招聘会中,发现42.1%的岗位信息对年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都提高了要求,而往年招聘会中,70%为普工岗位,门槛普遍较低,形成鲜明对比。
总量压力不减 受疫情影响,黄石就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求职申请人数同比增加69.82%,而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减少16.77%;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2019年下降2.1%;以低端劳动力和女性劳动者为主的服务业就业形势严峻,虽然已逐步复工复产,但受长期停业影响,从业者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不容易。2020年黄石城镇新增就业3.39万人,同比2019年减少2.8万人,降幅45.23%。
失业风险较大 在当前国际“第二波”疫情的风口,刚刚恢复生产经营且劳动力密集的小微企业、服务型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将愈加突出,从业人员的失业风险增大。从黄石本地来看,2020年有1.13万人领取失业金,较2019年增长5466人,领取失业金人数将近翻了一番。
主要问题分析
就业环境不稳定 一方面,国际形势对外贸型企业冲击明显。受国际疫情影响,我国大多数外贸型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关税提高等问题。通过扶贫网就业数据追踪了解到,黄石2020年因沿海外贸企业停工停产等因素影响被迫返乡回流的贫困劳动力有1300余人。同时黄石本地的美岛服饰公司受国外疫情影响拿不到外贸订单,为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只好采取职工轮休、减少工资等方式稳住职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失业风险提高。2020年企业普遍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传统服务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减薪减员减产甚至关停现象时有发生。如黄石传统服务型企业曼晶酒店、艳阳天酒店等,目前处于停工清算状态。
就业观念转变难 一方面,就业歧视仍存在。疫情防控解封之初,阳新县有42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务工,均被企业以湖北人为由而拒绝。在疫情后的招聘现场,也发现将近60%的企业用人岗位有着40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地域、年龄、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越发突出。另一方面,稳就业意愿不强。在2020年黄石贫困劳动力就业调研发现,贫困人口中,除了因病、因灾等原因无法就业外,部分贫困户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安于现状、认为日子过的去就可以,大多因照顾家庭原因不愿意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更多的是以打零工的方式灵活就业。同时在对阳新宝加鞋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领取失业金人员在领取失业金期间不愿意去单位就业。
就业保障不健全 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方式在扩大就业、抗疫复工、改善民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新就业形态发展中遇到的损害劳动者权益、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稳定发展的痛点,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新就业形态中灵活就业、弹性就业人员具有工作岗位变换快、收入变化大、失业风险高等特点,但在失业、工伤等制度设计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
对策建议
保就业就是保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作为政府部门,既要抓好“硬政策”,也要强化“软服务”。一是打通“痛点”,完善政策工具箱。疫情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的系列惠企惠民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广大企业和从业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普遍较高,如今多项惠企惠民政策将陆续到期。建议进一步完善保就业政策,丰富保主体的政策工具箱,重点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二是清除“堵点”,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强化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农民工“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利用好用工对接服务平台,强化沟通对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采取增强运力保障、高效运用大数据联防联控,提高服务便利度,取消不合理审批流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三是补齐“断点”,促进企业复产。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坚决纠正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畅通人流、物流,以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等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
稳就业就是稳员工,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员工稳,则就业大局稳。面对疫情影响,在加大企业政策扶持的同时,更要引导企业加强与员工沟通协调,以情暖人心,共克时艰。一是强化稳岗政策。突出稳岗返还重点,进一步加强受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二是创新留人举措。引导加快企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稳工措施,促进企业留人稳工。三是促进技能提升。探索产业用工联盟,搭建共享培训平台、组织轮岗实训、“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
拓就业就是拓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拉动作用 持续做好传统就业帮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通过新产业拉动新形态就业,新形态就业促进新经济增长,实现扩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一方面,支持多形式就业。通过平台建设、政策制定等方式,鼓励企业和劳动者采取人不定岗、岗不定人、共享员工模式,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和小时工等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用工和实现就业。创新“稳就业”工作思路,为企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提供便利,在产业发展中扩大就业,在“应急”的同时推动“升级”。另一方面,规范新就业形态。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从上至下定制其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适合平台企业从业者的作息、薪酬等劳动标准,鼓励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创造更多弹性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