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改革,是这几年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老师的职业成长是需要有策略的。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传统的课堂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重点内容也只是挑感兴趣的听一下,这样不仅对成绩的提升毫无益处,对老师的提升也是止步不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改革显得十分迫切。老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要发散性思维,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出一套适合其吸收领会课堂内容的模式,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师对于教学的认知更加深刻。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论述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93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阶段认识世界的第一门学科,无论是兴趣的培养,或者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十分关键的。虽然对于教师而言,小学语文的内容过于简单,但是这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带领学生学习的体系来提高语文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而不仅限于将课本上的内容讲完[1]。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为驱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也需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花更多一点的时间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在课堂上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小学阶段,学生还未从“爱玩”的天性中走出来,更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老师在上课时,也仅限于关注学生课堂上有没有窃窃私语,本节课计划的教学内容有没有讲完,學生的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每节课按部就班,一切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等到成绩出来,或是学生在生活中涉及到相关的文字时,还是不会认,更无从谈起举一反三。比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具体的题目会解答,然而,不认识题目要求的一两个字导致无从下手,这就说明语文的教学是不完整的。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自己的考核绩效中,学生的成绩占很大的比重,因此过分追求学生成绩,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重复讲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讲的口干舌燥[2],而且重复本身也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对专业提升帮助性不大,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来说,也获得不了很大的突破。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不了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学生没有学会知识的具体应用,仅仅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不用思考,最多就是把老师说的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错误地以为语文就是这样学习的,而忽视了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老师在每日的重复中,也看不到学生每次考试后十分优秀的成绩,自身也得不到成长。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能忽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应该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抛砖引玉。虽然学生是“爱玩”的,但是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教学内容与之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策略的带动学生,学生也可以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一)读写说结合
针对小学的教学改革,无论有再多的创新,也离不开课本。课本上的内容是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根基。在教学中,老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写和说的结合[3],让学生听懂、会表达。多年的应试教育,阅读理解和写作始终占据总分的大半壁江山,可见一斑。比如在学习《精卫填海》一课中,老师将课文讲完后,除了可以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印象把这篇文章讲出来外,也可以让同学们根据精卫填海的这种精神,写出来一个其他的故事,然后在班上再讲出来。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注重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勇于发散的思维。再比如在学习《四季之美》一课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说一下,他们脑海中的四季是怎样的,美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训练,先培养起他们对四季的一个认知,讲课时让他们再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心目中的四季之美做对比,有助于他们领悟课文的文化。
另外,老师在备课时,要依据“读、写、说”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一定以课本上的顺序不变[4],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三者结合,让小学生学习语文时,感觉是简单的,有趣的。
(二)阅读课外书籍,讲给同学听
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坚持读下去,对语文的阅读理解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即使老师把课本内容教得很透彻,即使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熟记于心,考试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取得高分。正所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的魅力是十分丰富的,因此阅读课外书籍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阅读,感受不一样的情景变化,感情也会比较丰富,在做阅读理解和写作时,也会更加的心应手。
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精读、略读。光自己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分享。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每一周或者两周读完一篇文章后,定下一个固定的时间将给对方听。这样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齿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也讲之前,梳理文章的框架,讲的时候,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可以看懂的读物。比如一二年级,认识的字比较少,可以读带有拼音的,年纪高一点的,选择可以理解的课外读物。无论哪个阶段,阅读的习惯都应该从小培养。
(三)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也离不开这一点。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提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习这门课,可以做这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不学的话,就会错过一件好玩的事,从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效率也会变得更高。
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要重点把握的词汇和内容。比如在学习《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父亲是怎样的,树林扮演着什么角色,鸟儿是在干什么,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去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感情,然后让班级同学评选出讲的好的小组。
情景化的教学,尽可能从生活现实出发,这样会让小学生认为这些事物就在我们身边,更好理解一些。
(四)求变的态度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秉追求变的态度,勇于创新。当一套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的时候,要主动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带动学习,之前那种方式挺好,但是缺点在哪里,是设计得不合理还是课堂时间不够用,以小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教学,学生兴趣会更浓厚。
通过一次次的复盘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观念,善于观察和发现,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会有很大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时代在变化,教育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是始终需要把握的原则。培养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当代教育不断地要求改革,改革创新也应该把握住核心内容。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更要求老师要成长,老师要进步,老师的教育方式要跟上时代的洪流。老师在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在成长,老师也需要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宝权.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08):126-126.
[2]茹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J].软件:教学,2014(2):12-12.
[3]薛俊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课外语文,2015(11):23-23.
[4]魏秀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93
引言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阶段认识世界的第一门学科,无论是兴趣的培养,或者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十分关键的。虽然对于教师而言,小学语文的内容过于简单,但是这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带领学生学习的体系来提高语文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而不仅限于将课本上的内容讲完[1]。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为驱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也需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花更多一点的时间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在课堂上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小学阶段,学生还未从“爱玩”的天性中走出来,更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老师在上课时,也仅限于关注学生课堂上有没有窃窃私语,本节课计划的教学内容有没有讲完,學生的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每节课按部就班,一切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等到成绩出来,或是学生在生活中涉及到相关的文字时,还是不会认,更无从谈起举一反三。比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具体的题目会解答,然而,不认识题目要求的一两个字导致无从下手,这就说明语文的教学是不完整的。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自己的考核绩效中,学生的成绩占很大的比重,因此过分追求学生成绩,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重复讲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讲的口干舌燥[2],而且重复本身也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对专业提升帮助性不大,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来说,也获得不了很大的突破。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不了课堂教学的最大好处。学生没有学会知识的具体应用,仅仅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不用思考,最多就是把老师说的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错误地以为语文就是这样学习的,而忽视了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老师在每日的重复中,也看不到学生每次考试后十分优秀的成绩,自身也得不到成长。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能忽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应该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抛砖引玉。虽然学生是“爱玩”的,但是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教学内容与之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策略的带动学生,学生也可以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一)读写说结合
针对小学的教学改革,无论有再多的创新,也离不开课本。课本上的内容是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根基。在教学中,老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写和说的结合[3],让学生听懂、会表达。多年的应试教育,阅读理解和写作始终占据总分的大半壁江山,可见一斑。比如在学习《精卫填海》一课中,老师将课文讲完后,除了可以让同学们按自己的印象把这篇文章讲出来外,也可以让同学们根据精卫填海的这种精神,写出来一个其他的故事,然后在班上再讲出来。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注重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勇于发散的思维。再比如在学习《四季之美》一课中,可以先让同学们说一下,他们脑海中的四季是怎样的,美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训练,先培养起他们对四季的一个认知,讲课时让他们再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心目中的四季之美做对比,有助于他们领悟课文的文化。
另外,老师在备课时,要依据“读、写、说”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一定以课本上的顺序不变[4],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三者结合,让小学生学习语文时,感觉是简单的,有趣的。
(二)阅读课外书籍,讲给同学听
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坚持读下去,对语文的阅读理解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即使老师把课本内容教得很透彻,即使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熟记于心,考试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取得高分。正所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的魅力是十分丰富的,因此阅读课外书籍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阅读,感受不一样的情景变化,感情也会比较丰富,在做阅读理解和写作时,也会更加的心应手。
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精读、略读。光自己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分享。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每一周或者两周读完一篇文章后,定下一个固定的时间将给对方听。这样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齿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也讲之前,梳理文章的框架,讲的时候,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可以看懂的读物。比如一二年级,认识的字比较少,可以读带有拼音的,年纪高一点的,选择可以理解的课外读物。无论哪个阶段,阅读的习惯都应该从小培养。
(三)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也离不开这一点。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融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提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习这门课,可以做这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不学的话,就会错过一件好玩的事,从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效率也会变得更高。
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要重点把握的词汇和内容。比如在学习《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表达出来父亲是怎样的,树林扮演着什么角色,鸟儿是在干什么,引领学生通过文字去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感情,然后让班级同学评选出讲的好的小组。
情景化的教学,尽可能从生活现实出发,这样会让小学生认为这些事物就在我们身边,更好理解一些。
(四)求变的态度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秉追求变的态度,勇于创新。当一套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的时候,要主动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带动学习,之前那种方式挺好,但是缺点在哪里,是设计得不合理还是课堂时间不够用,以小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教学,学生兴趣会更浓厚。
通过一次次的复盘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观念,善于观察和发现,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会有很大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时代在变化,教育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是始终需要把握的原则。培养课外阅读习惯,让学生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当代教育不断地要求改革,改革创新也应该把握住核心内容。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更要求老师要成长,老师要进步,老师的教育方式要跟上时代的洪流。老师在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在成长,老师也需要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宝权.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08):126-126.
[2]茹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J].软件:教学,2014(2):12-12.
[3]薛俊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课外语文,2015(11):23-23.
[4]魏秀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