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付费模式的思考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hong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赏金模式”的产生和盛行,一批以付费模式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应运而生,如百度知道、豆丁网、微博和微信的打赏功能,再到如今的“分答”“得到”“喜马拉雅”“知乎Live”“豆瓣时间”,知识变现有了生存之道,并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参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分答”(现已更名为“在行一点”,为保持文章的连贯性故沿用“分答”)作为2016年爆红的付费语音问答App无疑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但从“分答”的出现与发展来看,其知识付费模式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分答”的盈利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产品?“分答”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知识变现迎来了春天?知识付费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这些问题都颇值得思考。
  关键词 分答;知识付费;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070-03
  长期以来,在互联网上分享资料、传播知识都遵循免费的原则。而为知识买单,一直处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境地。2016年,“分答”的上线引爆了知识分享经济的热度。这意味着,个人所拥有的无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随时转化成知识商品,进行市场化的直接交易。知识付费这一模式逐渐被用户所接受,给现有的知识经济体系注入了活力。到了2018年2月6日,“分答”更名为“在行一点”,像是吹响了一次重新出发的号角。毕竟作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开拓者,“分答”在如今的知识付费队伍中有些掉队。
  1 “分答”的出现与发展、沉寂与回归
  1.1 “分答”的出现与发展
  2016年5月15日,果壳网旗下的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上线,用户在“分答”上描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并为每个付费问题设置相应的价格,其他用户若是对此感兴趣,付费之后就可以向答主提问。问题得到回答之后,其他人若是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可进行“偷听”。微博大V博主和一些明星网红纷纷加入这一付费语音问答平台。以往,人们只能在微博里关注的感情博主、影视明星、健身达人,如今,这些名人开始以语音的方式回答来自普通群众的提问,无疑会让普通大众觉得新鲜有趣,这使得“分答”迅速走红。
  据数据统计显示,“分答”自2016年上线,仅用42天时间就积累了超过1 000万的授权用户,平台总共产生50多万个语音回答,总订单达到1 800万元,日付款19万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估值超过一亿美元,融资额高达2 500万美元。
  “分答”的爆红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知名度高。“分答”采用在一分钟内通过语音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名人不断曝光,获得高关注度。
  第二,收益可观。2016年,从“分答”上线开始到6月14号,王思聪一共回答了32个问题,只用了大概半小时的时间,就获得超过25万元的收入。
  第三,趣味性强。答主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人格魅力,提高关注度。提问者不但能获得所需要的答案,又能获得偷听得来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1.2 “分答”的沉寂与回归
  一时间许多人纷纷涌入“分答”这个平台,然而2016年8月12日,“分答”却无故消失了。无论是用“分答”App、微信内的链接、还是微信公众号、都只能看到一张图片上写的:尊敬的分答用户,分答君的大招还要憋一会儿……“分答”突然消失,人们对“分答”的命运猜测众说纷纭。40多天之后,“分答”才于9月27日晚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
  再度回归的“分答”已经不是之前的“分答”了。“分答”删除了原来的名人、机构、兴趣等板块,仅保留了3个类别:健康、职场和科普。改版后的“分答”首页上显示的是专业类的学者,如社会学家、天文学家、金融总裁、心理咨询师等。显然,回归后的“分答”开始重视打造各个领域的专业答主,以期让回答更加具备知识性、专业性。而后在2017年5月,“分答”上线了付费社区,如此一来便形成了“问答+小讲+社区”为主的三角形知识架构。用户可在平台上进行问答互动、阅读原创文章、参与社群交流。2018年2月6日,“分答”与“在行”整合,更名为“在行一点”,将以前的内容重新规划,布局变得更加合理,意在重新出发,更好的布局知识付费领域。
  2 “分答”的盈利模式
  果壳网的创始人姬十三认为,“分答”实现了3个转变:一是让碎片化的知识可以变现,前提是定制化、真实化;二是提问成为投资,也可以挣钱;三是把声音比喻成出版,利用优质内容持续带来回报①。从需求端来看,消费升级促成了知识付费。从供给端来看,知识付费的兴起归功于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变现渠道更加方便、多样,认知盈余实现了轻松变现。
  在知識传递的体系中,可以划分为两个角色,一方是知识的贡献者,即回答者,另一方是知识的接收者,即提问者和偷听者,“分答”利用“偷听收益问者答者平分”这个机制,巧妙地把回答者和提问者统一在一起。其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点。
  2.1 直接向提问者收费
  要求提问付费,可以过滤掉那些劣质的问题和“伸手党”。在知乎,有些答主会经常收到一些问题的邀请,在公众号后台也会收到不少提问。有的提问空洞不具体,水平欠佳,没有营养。而在“分答”上,每次提问都需要付费。提问所需的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这无疑会让提问者在每一次提问前都“深思熟虑”一番,使提出的问题更有内涵、有深度,这样就过滤掉了很多低端、没有营养的问题,问答环境会得到改善。除了这些,回答者能够获得金钱的收益,这让他们在回答时更有动力,虽然每次回答赚的钱不多,但会觉得自己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有一种被尊重感。
  2.2 “偷听者”也需要付费
  “分答”平台把知识的接收者划分为提问者和偷听者,偷听者可以偷听他人的问答,这使得知识的分享范围进一步扩大。偷听者需要支付一块钱才能听到该回答,偷听者支付的偷听费用由提问者和回答者平分。提问者和偷听者越多,回答者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只需要一块钱,偷听者就可以听到大咖的回答,与那些平日里难以接近的名人零距离接触,毫无疑问,这为“分答”带来了大量用户。   如今的许多问答类服务,提问与回答都是点对点式的,这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比如知乎问答,往往只提问者发问,回答者回答,传播效率并不高。而“分答”独特的“偷听”功能,让回答者减少重复劳动。而且,提问者和回答者共同平分每位偷听者的收益会。偷听的人变多,提问者就有可能赚回提问所花的费用,这不仅促进了提问者的积极性,还降低了提问的门槛。一旦问题被偷听就会带来后续收入,因此提问者乐于把问答链接分享到微博、微信群、朋友圈,这为分答平台带来偷听者和更多的流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提问者和回答者的人数。
  2.3 大V助力,扩大传播范围
  各路大V都想在排行榜上占据位置,赚取人气,吸引粉丝,纷纷在自己的公众号和朋友圈转发分答二维码。这些大V原本就是各自领域的意见领袖,凡是他们推荐的东西,都有大量粉丝买账。以往粉丝只能被动的接收推送文章,现在只需要花费几块钱就可以向这些大V提问,并得到解答,还有可能赚钱,于是他们涌入“分答”平台进行提问。这样便构成了提问者、回答者、偷听者三者互利共赢的循环,“分答”的内容生态和用户自发地运营起来了。而由明星、大V、网红带来的粉丝经济,更是给“分答”平台带来了可观收益。
  3 知识付费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1 积极作用
  知识付费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服务,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在大众间共享。曾经免费阅读、免费下载、盗版不断、知识分享环境恶劣的现象,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逐渐得到改善。为知识付费,让更多人有了版权意识。当消费者在提出问题、下载一首歌曲、一段视频、或者一本电子书前,首先想到的是尊重创作者的劳动,由此为这些无形的知识买单也会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尊重其他创作者的劳动其实也是尊重自己,今天消费者下载了一本收费的电子书,在未来某一天,消费者可能就变成了作者,曾经为别人的知识付费,将来别人也会为你的知识付费。
  3.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如此,知识付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平台上的许多答主为了博取眼球,不惜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娱乐大众。有些心灵鸡汤似的回答也给用户带来相当糟糕的消费体验,让用户抱怨自己花了很多钱提问,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服务。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知识变现这一平台与传统的媒体平台不同,缺少了“把关人”的信息审查,使得各种各样未经筛选的内容擅自发表,加剧了平台的不稳定性。知识付费有一个通病,即内容同质化、低质化,这一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必将无法持续吸引用户,最终沦为昙花一现的产物。
  仅仅依靠网红明星、娱乐八卦来吸引眼球,很难维持平台的用户粘性。2017年下半年开始,用户对平台的新鲜感逐步降低,“分答”的处境就变得比较尴尬。如果任由问答平台往娱乐化、低俗化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2018年2月6日,“分答”正式更名为“在行一点”,可以看出此平台正如它的官方介绍那样,“已经升级成一个帮助用户每天进步一点、每天在行一点的App”。新的平台吸取原来的经验教训,根据用户不同的场景、不同颗粒度的需求,推出“问、讲、课、班”四大模块,解决用户在不同场景形态下的问题。
  4 结束语
  在2017年9月,papi酱入住分答仅2个月后,突然在分答社区发布停更声明,理由是身体条件不允许,加之没时间兼顾“主业”,这与罗永浩不久前在“得到”的停更致歉信如出一轍。难道真如他们所言,“消耗太多时间,副业影响到了主业”?其实不然。导致这些大V停更的残酷原因是,在“分答”上为知识产品付费的用户太少,实在难以为继。在“分答”的付费社区,papi酱发布的常规文章平均点赞数只有一百个,足以见得付费用户数量非常少。在她某次的两小时互动时间中,只有个位数的用户向她提问,这种低互动的背后是付费用户少的事实。
  罗永浩和papi酱的退场,使得大众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内容创作、付费平台运营模式、知识变现的发展等问题。早在付费语音平台出现之时就有人提出质疑,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把书上的文字转化为一段语音,书的价值也许不高,一旦转化为语音就大幅增值。这充其量只是营销手段,与知识付费并无本质联系。
  总的来说,国内的用户还没有养成为知识付费的习惯,让用户为提出一个问题就花费上百乃至上千元并不是一件易事。从“分答”的爆红到沉寂再到更名,可见类似“分答”的这种知识共享模式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2018年,“分答”在更名为“在行一点”后,问答的内容由追捧明星网红逐渐趋于向精准化、专业化转变。在知识付费领域,“分答”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尝试,但想要持续吸引用户,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根据姬十三在“2016MIIC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上的访谈实录整理。
  参考文献
  [1]王漪.“知识变现”能走多远?[J].投资北京,2016(7):49-51.
  [2]智宸.从分答、知乎Live看知识经济的困境[J].互联网周刊,2016(14):18-19.
  [3]许森.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以付费语音问答服务“分答”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19):193-194,196.
  [4]许森.知识零售平台“分答”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16):65-66.
  [5]刘洋波.分答密码:知识时代的网红物语[J].金融博览,2016(7):66-67.
  [6]屈丽丽.分答停摆:难以简单回答的“现象级”问题[N].中国经营报,2016-09-12(C07).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广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在改造着广播电台,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期间,传统广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先的单一播报形式变为互动形式,听众突破了被动收听的限制,可以实时与主持人互动,向电台反映意见,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推送给朋友。此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地位的听众转变成为掌握主动权的用户。文章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听众转变为用户的必然趋势,进而探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微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许多政府机构开始转变其形象构建的策略。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为研究重点,选取了“平安北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平安北京”是如何对政府施政行为和本体状态进行叙述和解释的。再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政府机构利用微博所起到的传播效果。从而总结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传播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关键词 互联网背景;政
期刊
摘 要 以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为例,研究新媒体广告在广西村寨旅游中的植入与传播,希望促进广西村寨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广告;广西村寨;村寨旅游;植入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06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就目前阶段而言,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呈现
期刊
摘 要 传播的仪式观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提出,他主张从文化层面对大众传播进行解读,产生媒介事件的概念。文章尝试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下重新考量媒介事件,以“帝吧远征FB”事件为例,在传播的仪式观下阐释网络媒介事件如何进行仪式化表达,发现在仪式化表达之下网络媒介事件有着创造集体记忆、集体认同感与凝聚群众的能力。  关键词 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的仪式观;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宣传作用在当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广电媒体移动转型传播的重要平台。地方广电传统媒体该如何应用和推广公众号,更好地吸引受众,服务受众,事关广电媒体今后的发展。文章以阳江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和探究了地方广电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 地方广电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成熟与稳定,依托于终端的微信逐渐成为突然事件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文章以刘鑫江歌事件为例,以信息传播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整个事件在微信公号平台的传播过程和微信舆论演变的分析,总结特征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当前舆论传播及引导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 突发事件;微信公众号;微信舆情;刘鑫江歌事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
期刊
摘 要 直播元年之后,短视频异军突起,开启了短视频的时代。碎片化的短视频因其的原创性、易传播扩散、能满足传受双方娱乐化消遣和自我认同的需要而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文章以传播的视角分析抖音短视频软件走红的原因以及从心理需求分析传受者对抖音短视频的依赖性。  关键词 短视频;原创性;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2-0020-02 
期刊
摘 要 “编校工作手册”的制定既是新媒体编校工作“专业化”的体现,也是保证产品质量、建设品牌形象的具体要求。新媒体“编校工作手册”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编校的内容范围及基本流程;2)熟练使用Word审阅修订模式,并掌握纸版审稿、校对符号;3)整合编校工作常用标准及规范;4)必备工具书及参考文献、资料等;5)探索建立专家储备机制;6)制定“编校推荐标准”;7)建立质检制度。  关键词 新媒体;编校
期刊
摘 要 自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传播媒介的一种革新。随着以个人传播和以现代电子科技为主要手段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以社交网络最为明显。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App层出不穷,形式各样。文章通过对自媒体时代下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社交App发展现状、微博微信平台社交方式差异的分析,具体阐释自媒体时代社交App的传播策略与运行方向。  关键词 自媒体;社交;微博;微信;传播;App
期刊
摘 要 网络化社会革新了社会形态,也促成了互联网平台上网络口碑的兴起与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根基的网络口碑,其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模式都与传统口碑传播有所不同,尤其在网络口碑传播中再传播的出现,使这一口碑信息传播过程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文章简要分析网络化社会网络口碑传播兴起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特征,并以豆瓣电影为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来探讨网络化社会网络口碑的传播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