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特征和现状是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需求。构建当代大学生科学政治價值观,应从立体教育模式、校园文化、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以及网络媒体方面等正确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10-02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其政治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1正确把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特征
1.1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意识强。政治价值观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大都处在青年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成长环境比较宽松,思想活跃,由于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认同和接受的速度快,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思考争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既有不易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也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多元化的政治主张和价值信仰逐渐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化的主流。因此,在政治化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特有的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
1.2自信心和可塑性强。出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较为系统的、正式的政治社会化环境中,接受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明示的和暗示的政治教化。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灌输与传播社会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通过这种直接的政治教育方式规范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同时通过形势政策专题报告会、学术讲座、校园内外主旋律的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和能力,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其次,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系统来开展的,如党支部、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这些组织的党课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的学习,对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灌输与传播起着支撑和强化作用。另外,大学校园内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处处渗透着政治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乐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磨砺自己的斗志,他们有独立开放的思想,价值观念可塑性强。
1.3群体归属和社会辐射强。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有能力积极正向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属于大学生能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政治方式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需要承担其他社会成员那样直接的社会政治责任,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也与其他社会成员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政治问题也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由于大学生群体有相似的居住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通过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及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产生了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同时还有独特的有别于主导文化的亚文化,所以,大学生政治信仰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的实践锻炼,很快就会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政治素质及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创新意识、高雅娱乐形式等方面对社会、其他社会群体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这种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及其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辐射性影响是很强的。
1.4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变。无论是传统政治价值观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以集体主义为取向的价值观,都富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耻于谈物质利益,突出个人奉献和理想化的思想道德准则。然而,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改革使现实的物质利益成为价值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生活空间的扩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使政治价值观正逐渐由过去的传统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
2大学生思想现状是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推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走势同社会发展步伐比较协调,政治上呈认同、乐观上进的趋势,主要指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感受和好恶倾向。良性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集体的热爱,如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庆典、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的辉煌、神六——神九的成功发射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但是部分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能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和冷漠态度,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占了重要地位,高报酬已成为他们重要的追求目标。他们在很多政治问题上表现出的矛盾心态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观点不成熟,往往导致政治行为能力低下,一些大学生有政治回避心理,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敷衍了事、玩手机看小说。大学生出现的政治理想化心理、政治狂热心理、政治逆反心理和政治回避心理体现了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2.1政治态度基本正确但仍存在“政治淡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社会政治理想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逐步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参与动机较功利,存在着主义不真、旗帜不明、信仰迷茫等问题,极少数学生中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和“无用论”的思想。 2.2政治信仰基本坚定但仍存在动摇现象。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注重从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选择入党的理由,但入党动机中也渗透着明显的个人利益考量,入党动机和人生态度存在着务实的特点。部分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水中月,镜中花,实现最高理想前途渺茫、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甚至动摇。
2.3政治评价标准系统化但仍缺乏全面科学性。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政治,认为我国不能搞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好、对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不感兴趣。赞同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利益被突出和强化,缺乏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因此,从总体来看,随着政治全球化影响的逐步扩大,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其政治价值观显现出既契合时代变化又具有双重的思维特点。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崇洋媚外思想;既有为中华崛起的报国之志、强国之行,又有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思想;既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满腔热情,又缺乏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的艰苦创业精神。
3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构建科学政治价值观的对策
高校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我国的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比过去更加复杂。
3.1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构建科学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必然要传承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使大学生拥有一种稳定的政治心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形成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化。坚持和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需立足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运用潜移默化的手段,融内容于活动之中、以活动具体化内容。党团学工组织拥有开展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要充分依托党团学工组织这一重要载体,校党委及系党总支的党建工作主要围绕培养合格的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大学生这个中心去开展,在校园中营造了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
3.2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高校的学生是同代人中学识优异者,也期望能在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识、智能、品格,为将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准备。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锻炼人、塑造人的作用,大学生的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价值观的确立、政治能力的提高和政治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实践。高校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和优秀青年学生先进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引领整个校园青年学生的政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3打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良好环境。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锻炼和确立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宽容度。因此,要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政治价值观教育资源,如利用高校所在地的文化、历史、工业、旅游等资源,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行大学生政治文化实践体验活动;科学运用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吸收媒体各种政治、经济、科技、民俗、娱乐文化等的影响,并将这些文化整合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要求,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建立以政治和伦理文化为保证的相对统一的文化系统;建立和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衔接机制,以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政治价值和氛围正向发展,以确保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多媒体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确立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构建起符合现代青年特点的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技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通过应用和推广新兴网络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支持各类弘扬主旋律的红色网站和论坛建设,开展针对政治价值观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网页赛等活动;加快占领大学生手机用户的政治价值观教育阵地,定期向大学生发送时事新闻或重大事件评析的信息。这样,最终形成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打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日。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武汉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年第 12期。
[4]王学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9 年第 13 期。
[5]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10-02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其政治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1正确把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特征
1.1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意识强。政治价值观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大都处在青年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成长环境比较宽松,思想活跃,由于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认同和接受的速度快,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思考争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既有不易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也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多元化的政治主张和价值信仰逐渐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化的主流。因此,在政治化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特有的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
1.2自信心和可塑性强。出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较为系统的、正式的政治社会化环境中,接受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明示的和暗示的政治教化。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灌输与传播社会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通过这种直接的政治教育方式规范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同时通过形势政策专题报告会、学术讲座、校园内外主旋律的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和能力,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其次,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系统来开展的,如党支部、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这些组织的党课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的学习,对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灌输与传播起着支撑和强化作用。另外,大学校园内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处处渗透着政治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乐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磨砺自己的斗志,他们有独立开放的思想,价值观念可塑性强。
1.3群体归属和社会辐射强。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有能力积极正向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属于大学生能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政治方式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需要承担其他社会成员那样直接的社会政治责任,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也与其他社会成员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政治问题也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由于大学生群体有相似的居住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通过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及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产生了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同时还有独特的有别于主导文化的亚文化,所以,大学生政治信仰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的实践锻炼,很快就会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政治素质及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创新意识、高雅娱乐形式等方面对社会、其他社会群体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这种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及其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辐射性影响是很强的。
1.4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变。无论是传统政治价值观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以集体主义为取向的价值观,都富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耻于谈物质利益,突出个人奉献和理想化的思想道德准则。然而,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改革使现实的物质利益成为价值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生活空间的扩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使政治价值观正逐渐由过去的传统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
2大学生思想现状是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推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走势同社会发展步伐比较协调,政治上呈认同、乐观上进的趋势,主要指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感受和好恶倾向。良性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集体的热爱,如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庆典、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的辉煌、神六——神九的成功发射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但是部分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能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和冷漠态度,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占了重要地位,高报酬已成为他们重要的追求目标。他们在很多政治问题上表现出的矛盾心态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观点不成熟,往往导致政治行为能力低下,一些大学生有政治回避心理,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敷衍了事、玩手机看小说。大学生出现的政治理想化心理、政治狂热心理、政治逆反心理和政治回避心理体现了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2.1政治态度基本正确但仍存在“政治淡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社会政治理想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逐步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参与动机较功利,存在着主义不真、旗帜不明、信仰迷茫等问题,极少数学生中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和“无用论”的思想。 2.2政治信仰基本坚定但仍存在动摇现象。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注重从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选择入党的理由,但入党动机中也渗透着明显的个人利益考量,入党动机和人生态度存在着务实的特点。部分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水中月,镜中花,实现最高理想前途渺茫、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甚至动摇。
2.3政治评价标准系统化但仍缺乏全面科学性。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政治,认为我国不能搞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好、对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不感兴趣。赞同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利益被突出和强化,缺乏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因此,从总体来看,随着政治全球化影响的逐步扩大,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其政治价值观显现出既契合时代变化又具有双重的思维特点。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崇洋媚外思想;既有为中华崛起的报国之志、强国之行,又有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思想;既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满腔热情,又缺乏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的艰苦创业精神。
3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构建科学政治价值观的对策
高校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我国的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比过去更加复杂。
3.1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构建科学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必然要传承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使大学生拥有一种稳定的政治心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形成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化。坚持和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需立足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运用潜移默化的手段,融内容于活动之中、以活动具体化内容。党团学工组织拥有开展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要充分依托党团学工组织这一重要载体,校党委及系党总支的党建工作主要围绕培养合格的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大学生这个中心去开展,在校园中营造了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
3.2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高校的学生是同代人中学识优异者,也期望能在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识、智能、品格,为将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准备。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锻炼人、塑造人的作用,大学生的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价值观的确立、政治能力的提高和政治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实践。高校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和优秀青年学生先进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引领整个校园青年学生的政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3打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良好环境。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锻炼和确立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宽容度。因此,要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政治价值观教育资源,如利用高校所在地的文化、历史、工业、旅游等资源,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行大学生政治文化实践体验活动;科学运用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吸收媒体各种政治、经济、科技、民俗、娱乐文化等的影响,并将这些文化整合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要求,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建立以政治和伦理文化为保证的相对统一的文化系统;建立和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衔接机制,以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政治价值和氛围正向发展,以确保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多媒体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确立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构建起符合现代青年特点的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技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通过应用和推广新兴网络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支持各类弘扬主旋律的红色网站和论坛建设,开展针对政治价值观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网页赛等活动;加快占领大学生手机用户的政治价值观教育阵地,定期向大学生发送时事新闻或重大事件评析的信息。这样,最终形成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打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日。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武汉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年第 12期。
[4]王学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9 年第 13 期。
[5]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