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写作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oogi8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导语的设想
  
  一节好课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这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如果诗歌写作课的导语既能使笔者点破当今诗歌教学的现状,又能消除学生对诗歌的畏惧感,那它就是比较完美的了。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如果把文字艺术比作一座圣殿的话,那诗歌则是它的塔尖。提起诗歌,有人立马就会想到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即使有时想登上这一顶峰,饱览文学艺术之风光,却又会因畏惧它的高度而望而却步。诗歌离我们真的如此遥远吗?还是我们对它的陌生拉长了它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它。”
  
  二、在学生争论中明确诗的概念
  
  教师应尝试采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让大家认识诗歌:出示少儿自编的两首“诗”,让大家讨论这算不算诗。
  其一
  (晚上睡觉前抱娃娃)
  我的小娃娃,
  我就最爱它。
  眼睛闭上啦,
  嘴巴不说话。
  其二
  (放学时走在马路上,忽然抬头向天空叫)
  月亮,月亮!
  请你下来。
  我要和你作朋友,
  你来我家做客。
  大家展开争论,并阐明认为“是”或“不是”的原因。在争论中,学生明确了诗歌的概念:(1)丰富的想象。(2)高度浓缩、高度凝炼的内容。(3)它常常省略语言中的过渡、转折和联系交代的词语,甚至打破语法规则,使其结构产生大幅度的跳跃变化。(4)诗歌还需借助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表现出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三、把握教学重点
  
  诗是用意象说话的文体,要学习写诗,就不能不从意象说起。意象:即表意的物象;意:特指心意、情意、意思、意念等。多个意象的组合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意境。诗是意象的伊甸园,诗的含蓄蕴藉,就在于意象的运用。例如“生气”,抽象的表明是“气死人”,意象的表达却是“怒发冲冠”。所以,不管是写诗还是欣赏诗,都要从捕捉意象入手,并围绕意象去考虑、去安排,才会笔下生花、胸有芳华。为了让学生对“意象”这一概念有更明确的认识,教师可适当举例,如意象单一的诗: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意象繁密的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举例之后,可让学生小试锋芒,选择单一或多个意象抒发思念之情。
  其实,意象只是诗人情感的承载体,要想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还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例如比喻和象征。它们用得好,往往能使诗更含蓄,并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所以教学生学会在诗歌写作中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显得特别重要。在诗歌中运用比喻要求做到新颖、贴切。教师可以用泰戈尔《飞鸟集·82》“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为例,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中运用比喻之妙。另外,象征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比喻,不过一般的比喻是从具体到具体,而象征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例:我国古代将松、梅、兰、菊称为“四君子”,就是从象征的意义上说的,如咏梅的句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此风中。”
  区分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单元的写作教学中不能要求过严,可在今后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增强效果。课堂上可请学生试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用得好的同学多加褒扬;对写得不好的同学多加鼓励,以培养他们写诗的兴趣。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种最具人文关怀的事业和人类活动,其根本的价值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是惠及每个学生,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的差异性。”因此,“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原则。  我从事乡镇初中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已经超过十六年了,直接由我培养进入社会的学生已达数百人,他们当中有学习的佼佼者而成为研究生的,也有从政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也不缺少教
期刊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本文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来实施美育,通过不同文体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的声律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美育 音律美 意境美 节奏韵律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无处不在,或词语句子,或片断结构、或节奏韵律等等,处处都闪着美的光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  语文教学过
期刊
新《课程林准》建议,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有“重视一方,忽视另一方”的教学思想是错误的。如何发挥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出一种古诗阅读教学思路,即以“读”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地鉴赏,形成“预习——范读——译读——品读——鉴读”的教学思路。现以《使至塞上》为例讲述。   
期刊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5岁至18岁之间,这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学生个体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的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的开始。生理发展和性成熟促进中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感”的出现。高中学生在男女之间的感情方面,也随着生理发育而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有接近异性的倾向和愿望。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征,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强烈、需要强烈,他们易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
期刊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实现快乐作文。    一、平等对话,激活写作兴趣    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几个人凑在一起,可以就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聊上一个通宵。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大人,也包括小孩:一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作文教学就应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切实搞好学生的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强调初中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
期刊
“严师出高徙”,自古以来成为圣贤之道。“严”不无益处,但需把握好“度”。我们今天的学生不是马老先生足下的“马家军”,也不是袁老手下的女排队员,他们只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有着旺盛求知欲的孩子。形象的说法,他们是一群祖国未来的“花朵”。而我们教师,既不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在学生面前没完没了的表演,也不是一个高明的导演,按自己编写的脚本把学生导来导去,更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教练,面无表情地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某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