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进一步认识常派词学思想,以及周济在词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本文以周济晚年著作《宋四家词选》中对周邦彦词的评论来探讨周氏的词学思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浑化”一词不仅是对清真词的最高评价,而且是周济词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 《宋四家词选》 清真词 周济 “浑化说”
周济,字保绪,号止庵,常州词派重要作家。作为继张惠言之后又一位重要理论家,周济对张氏理论上之不足进行了完善与修正,更全面亦更准确地揭示出词之美感特质,从而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深化并自成体系。周济精于理论建设,其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辨》及《宋四家词选》三部著作中。本文仅探析其晚年著作《宋四家词选》所表现的词学思想。
被尊为典范的词人可说是词论家论词标准的具体化,其词作特质也代表了词论家的最高理想。“浑化”是《宋四家词选》的词论中心,也是周济后期论词之审美所追寻的最高目标。而周济却以清真词为最高,他对清真词所作的评论和他所称赞的清真词的特质,以及他对清真词作之解析,等等,也具体地说明了作为他审美理想境界的“浑化”的概念。本文以《宋四家词选》对清真词的评论为出发点,从词境、风格和词法三方面探讨周济的“浑化”说。
一、《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对清真词的评价
由于当时词坛浙派词人“莫不低首姜、张,以温、韦为缁撮”,①造成“千躯同面,千面同声”的局面,因此,周济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编选《宋四家词选》。书前《序论》提出“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②的见解,成为选录的标准。
是选以周、辛、王、吴四家作为四大词派的代表,其他各家附属于四家之后。这实质上反映他要求风格多样化的主张,他认为词人可以依据个性选择一派,从四家词筏之一筏,舍筏登岸。但通过对四家词派评语的分析,周济特以周邦彦为集大成者。清真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其艺术技巧和形式格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及自己独特的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虽然清真词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仍征服了历代词论家。故周济以“浑化”肯定清真词的价值。这不仅体现了常州词派尊周邦彦的倾向,而且反映出周氏词学思想所设想的最高境界——“浑化”。
二、“浑化”之词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周济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更具理论意义的命题,但“浑化”说这一词学主张,显然在事实上已经触及了“词境”问题,是在综合了词之内蕴、表现方法和鉴赏原则的基础上,对词体文类特征作出的总体限定。
要达到“浑化”,在词的创作上就要做到“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③也就是说刚学写词的人,在创作时要“非寄托不入”,方能使一篇词作既有内蕴、不空泛,又达到词之美感特质的最低要求。而到了“出”的阶段,在经历了“入”阶段之长期艺术实践以后,所作虽看似“平淡浅近”、“无寄托”,实为“将词人之特定寄托转化为具有广泛涵盖性和包容性的意念,并将此种意念融入丰厚、饱满、经得起多种角度考究的艺术形象中”。④
而清真词正以“寄托而出之以浑融,使读者不能斤斤于迹象以求其真谛”。⑤见长,其咏物词最具代表性,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如《六丑·正单衣试酒》上片写春去花落,暗寓了作者的客里相思。尤其是“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一句,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周济评:“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⑥下片生动地刻画了人惜花、花恋人的情景。一叹花恋人,二叹花之今不如昔、自己光阴虚掷,三叹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周济评:“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⑦构思上将惜花之情与客中之情融合,既使花形神兼备,又使词内蕴丰实、深厚。在感情表达上,一唱三叹,极尽曲折顿挫、腾挪跌宕之能。章法严谨细密,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花人连成一体,浑化无迹,充分反映了词匠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文字技巧。词人经过如此这般的刻意经营,浓聚了如此厚重的感情,着实令人感叹。
三、“浑化”之风格
刚柔疏密合一的和雅气象是清真词艺术的又一显著特点。周氏上承苏轼雅格,完成雅化集大成之历史责任,呈现
给我们的是文辞精工、气象和雅的美词。无论是表情还是写景,都努力控制表现的力度与密度,尽量不作直露言、过头语,从而使其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含蓄蕴藉、浑然天成的美感。
《苏幕遮·燎沉香》中对荷花有生动的摹写:“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一个活泼清远的情韵,要把它展现出来绝非易事,但词人采用拟人的笔法,运用一个恰当的动词“举”字,便传神地刻画出荷花的情态,其含蓄蕴藉之美自不待言。所以周济赞扬说:“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⑧
四、“浑化”之词法
作为词坛领袖,周邦彦在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⑨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字词句上的点染用笔及章法、词的结构形式上的铺叙艺术。
对于清真词的点染用笔,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的眉批中给出的评语很高。例如:《瑞龙吟·章台路》,“事与孤鸿去”一句直用杜诗原句,以表惜别之情。这一句结束了上面的回忆,使人回到清醒的现实中来,而不露痕迹,所以周氏评:“只一句化去町畦。”
铺叙艺术就是利用多方位、多角度的叙述,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渐渐进入作品中的境界。周词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 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依据心灵情感的流动过程,有开有合,回环往复,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其名作《兰陵王·柳》,虽题目是咏柳,实则借柳赋别,写离情。第一叠由咏柳起头,似直而实曲,为因柳而及一般的别情开拓局面。第二叠起开始转入自己当前情事,写当筵观感,由追想之幻回到眼前之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想象中情景,是虚摹而非实事,布局变幻莫测。所以周济说这几句“词笔亦‘一箭风快’”。⑩第三叠由眼前景转入别后情怀,正面书写离恨。这句“斜阳冉冉春无极”写离人去后的当前景色,而景中见情,触发人的惆怅之意、迟暮之悲,造语工巧而深刻。此词别情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今昔回环,情、景、事交错,备极吞吐之妙。故周济评曰:“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11}
正如周济所说:“清真浑厚,正于钩勒处见。他人一钩勒便刻削,清正愈钩勒,愈浑厚。”{12}“勾勒”指用简单的笔墨,对所描绘的景物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有略貌而重神的特点,使形借神韵,给人真实而富有意味的感觉。跳跃与留白的片断叙事,虽不尽完整详细,却能营造出诱发读者联想的叙事空间。而曲线型的多元的空间转换,增加了抒情的层次和角度,充分表现出赋家之词的长处。作者将其巧妙的融合,从而在描写客观事物和抒发感情时做到了用墨如泼,反复其言,层层渲染,回环咏叹,使所要描绘的事物穷形尽相,使所要抒发的感情淋漓酣畅。于“软媚”的婉约词中,济之以“气魄”,使它变得“浑成”。《词源》云:“美成詞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而在这一方面,自然离不开周邦彦对于词法的锤炼讲求。
五、结语
周济的“浑化”说是其品评词作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首先必须在词境上达到“寄托出入”,再则以不直接说破的手法、细节上的雕琢来表现“浑化”。他力求从前人的“町畦”中解脱出来并自辟町畦,总结出了关于“学词途径”的具体论述和对历代词人的风格辨析,这是对继承和创新很深刻的认识和艰辛的实践。虽然周济这一系列理论建设对创作实践来说作用不如指导批评那样切实可用,但他辛勤探讨而得出的许多精辟见解,仍留予后人足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参考。
注释:
①周济.宋四家词筏序.止庵文.常州先哲遗书补编本.
②③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④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⑤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⑥⑦⑧⑩{11}{12}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⑨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参考文献:
[1]陈水云.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沈祖芬.宋词赏析.北京:中华书局,2008.
[3]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迟宝东.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宋四家词选》 清真词 周济 “浑化说”
周济,字保绪,号止庵,常州词派重要作家。作为继张惠言之后又一位重要理论家,周济对张氏理论上之不足进行了完善与修正,更全面亦更准确地揭示出词之美感特质,从而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深化并自成体系。周济精于理论建设,其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辨》及《宋四家词选》三部著作中。本文仅探析其晚年著作《宋四家词选》所表现的词学思想。
被尊为典范的词人可说是词论家论词标准的具体化,其词作特质也代表了词论家的最高理想。“浑化”是《宋四家词选》的词论中心,也是周济后期论词之审美所追寻的最高目标。而周济却以清真词为最高,他对清真词所作的评论和他所称赞的清真词的特质,以及他对清真词作之解析,等等,也具体地说明了作为他审美理想境界的“浑化”的概念。本文以《宋四家词选》对清真词的评论为出发点,从词境、风格和词法三方面探讨周济的“浑化”说。
一、《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对清真词的评价
由于当时词坛浙派词人“莫不低首姜、张,以温、韦为缁撮”,①造成“千躯同面,千面同声”的局面,因此,周济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编选《宋四家词选》。书前《序论》提出“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②的见解,成为选录的标准。
是选以周、辛、王、吴四家作为四大词派的代表,其他各家附属于四家之后。这实质上反映他要求风格多样化的主张,他认为词人可以依据个性选择一派,从四家词筏之一筏,舍筏登岸。但通过对四家词派评语的分析,周济特以周邦彦为集大成者。清真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其艺术技巧和形式格律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以及自己独特的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虽然清真词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仍征服了历代词论家。故周济以“浑化”肯定清真词的价值。这不仅体现了常州词派尊周邦彦的倾向,而且反映出周氏词学思想所设想的最高境界——“浑化”。
二、“浑化”之词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周济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更具理论意义的命题,但“浑化”说这一词学主张,显然在事实上已经触及了“词境”问题,是在综合了词之内蕴、表现方法和鉴赏原则的基础上,对词体文类特征作出的总体限定。
要达到“浑化”,在词的创作上就要做到“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③也就是说刚学写词的人,在创作时要“非寄托不入”,方能使一篇词作既有内蕴、不空泛,又达到词之美感特质的最低要求。而到了“出”的阶段,在经历了“入”阶段之长期艺术实践以后,所作虽看似“平淡浅近”、“无寄托”,实为“将词人之特定寄托转化为具有广泛涵盖性和包容性的意念,并将此种意念融入丰厚、饱满、经得起多种角度考究的艺术形象中”。④
而清真词正以“寄托而出之以浑融,使读者不能斤斤于迹象以求其真谛”。⑤见长,其咏物词最具代表性,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如《六丑·正单衣试酒》上片写春去花落,暗寓了作者的客里相思。尤其是“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一句,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周济评:“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⑥下片生动地刻画了人惜花、花恋人的情景。一叹花恋人,二叹花之今不如昔、自己光阴虚掷,三叹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周济评:“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⑦构思上将惜花之情与客中之情融合,既使花形神兼备,又使词内蕴丰实、深厚。在感情表达上,一唱三叹,极尽曲折顿挫、腾挪跌宕之能。章法严谨细密,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花人连成一体,浑化无迹,充分反映了词匠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文字技巧。词人经过如此这般的刻意经营,浓聚了如此厚重的感情,着实令人感叹。
三、“浑化”之风格
刚柔疏密合一的和雅气象是清真词艺术的又一显著特点。周氏上承苏轼雅格,完成雅化集大成之历史责任,呈现
给我们的是文辞精工、气象和雅的美词。无论是表情还是写景,都努力控制表现的力度与密度,尽量不作直露言、过头语,从而使其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含蓄蕴藉、浑然天成的美感。
《苏幕遮·燎沉香》中对荷花有生动的摹写:“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一个活泼清远的情韵,要把它展现出来绝非易事,但词人采用拟人的笔法,运用一个恰当的动词“举”字,便传神地刻画出荷花的情态,其含蓄蕴藉之美自不待言。所以周济赞扬说:“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⑧
四、“浑化”之词法
作为词坛领袖,周邦彦在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⑨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字词句上的点染用笔及章法、词的结构形式上的铺叙艺术。
对于清真词的点染用笔,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的眉批中给出的评语很高。例如:《瑞龙吟·章台路》,“事与孤鸿去”一句直用杜诗原句,以表惜别之情。这一句结束了上面的回忆,使人回到清醒的现实中来,而不露痕迹,所以周氏评:“只一句化去町畦。”
铺叙艺术就是利用多方位、多角度的叙述,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渐渐进入作品中的境界。周词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 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依据心灵情感的流动过程,有开有合,回环往复,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其名作《兰陵王·柳》,虽题目是咏柳,实则借柳赋别,写离情。第一叠由咏柳起头,似直而实曲,为因柳而及一般的别情开拓局面。第二叠起开始转入自己当前情事,写当筵观感,由追想之幻回到眼前之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这四句是想象中情景,是虚摹而非实事,布局变幻莫测。所以周济说这几句“词笔亦‘一箭风快’”。⑩第三叠由眼前景转入别后情怀,正面书写离恨。这句“斜阳冉冉春无极”写离人去后的当前景色,而景中见情,触发人的惆怅之意、迟暮之悲,造语工巧而深刻。此词别情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别后愁苦的设想,今昔回环,情、景、事交错,备极吞吐之妙。故周济评曰:“客中送客,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以下不辨是情是景,但觉烟霭苍茫,‘望’字‘念’字尤幻。”{11}
正如周济所说:“清真浑厚,正于钩勒处见。他人一钩勒便刻削,清正愈钩勒,愈浑厚。”{12}“勾勒”指用简单的笔墨,对所描绘的景物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有略貌而重神的特点,使形借神韵,给人真实而富有意味的感觉。跳跃与留白的片断叙事,虽不尽完整详细,却能营造出诱发读者联想的叙事空间。而曲线型的多元的空间转换,增加了抒情的层次和角度,充分表现出赋家之词的长处。作者将其巧妙的融合,从而在描写客观事物和抒发感情时做到了用墨如泼,反复其言,层层渲染,回环咏叹,使所要描绘的事物穷形尽相,使所要抒发的感情淋漓酣畅。于“软媚”的婉约词中,济之以“气魄”,使它变得“浑成”。《词源》云:“美成詞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而在这一方面,自然离不开周邦彦对于词法的锤炼讲求。
五、结语
周济的“浑化”说是其品评词作的最高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首先必须在词境上达到“寄托出入”,再则以不直接说破的手法、细节上的雕琢来表现“浑化”。他力求从前人的“町畦”中解脱出来并自辟町畦,总结出了关于“学词途径”的具体论述和对历代词人的风格辨析,这是对继承和创新很深刻的认识和艰辛的实践。虽然周济这一系列理论建设对创作实践来说作用不如指导批评那样切实可用,但他辛勤探讨而得出的许多精辟见解,仍留予后人足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参考。
注释:
①周济.宋四家词筏序.止庵文.常州先哲遗书补编本.
②③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④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⑤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⑥⑦⑧⑩{11}{12}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⑨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参考文献:
[1]陈水云.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沈祖芬.宋词赏析.北京:中华书局,2008.
[3]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迟宝东.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